早就听说过周闻道先生的散文“在场主义”,阅读了他著作的散文集《只为卿云》,结合诸多文学采风活动之后的创作情况,对“在场主义”“体验”“在场”“真实”等等词汇,有了一些领悟
《给麻风病人的吻》,是法国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18885一1970)的一部中篇小说,篇幅不长,不到十万字,却是莫里亚克创作生涯的一部极为重要的作品。1952年他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法国
“窗外还停泊着夏天的景致,有时雨有时晴,潮湿的风在别人家的院子里浅浅流动,于是总听到叶子在沙沙地响,于是总神经质的错觉有雨。”
当我一接到曹树清老师《枫叶正红》这本赠书时,脑际中倏然闪现出唐朝诗人杜牧《山行》这首诗。是的,在“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深秋初冬季节,唯有那一片片的枫叶林如火如荼,在夕阳中闪
在我读过的多部名著中,女性的不同形象始终点缀在故事当中。她们或温婉贤淑,或坚强勇敢,或聪明睿智,或多愁善感,又或心狠手辣……
老家的老屋后面那棵弯桃树,一直长在我记忆里。想起母亲,就想起那棵弯桃树。
细节是散文的灵魂。评判一篇散文优劣的标准之一,就是查看它的细节是否具有感染力。散文虽然可以虚构,但归类为“非虚构”类写作。
作者介绍并分析了散文、随笔、杂文写作的异同,结合生活实际列举例子。
在中秋赏月之际,倍感思亲,作者用诗歌的方式记述自己对父母的情感。
继散文的写作怎样兼顾形与散二者的关系后,再次探讨散文的结构,散文的结构是什么,怎样架构散文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