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梅旦巴的头像

梅旦巴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4/07
分享
《情暖卓仓大地,爱破俗绽花》连载

第一章 引子

在青藏高原的东缘,横断山脉与昆仑山脉在此纵横交错,在这片天地的褶皱间,隐匿着一片充满奇幻色彩与神秘魅力的土地。它如同被岁月遗忘的世外桃源,又似尘世之外的仙境。当你踏入这片土地,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远离了都市的喧嚣与纷扰。

连绵起伏的皑皑雪山,似天地间的卫士,静静守护着这片土地。每一座山峰都有着独特的形态,有的如利剑直插云霄,有的似巨象伏地,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在阳光的照耀下,山峰闪耀着圣洁的光芒,仿若银色的巨龙蜿蜒盘踞,散发着让人敬畏的气息。

广袤无垠的大地,犹如一块巨大的绿色绒毯,向远方无尽地延伸。麦浪随风摇曳,泛起层层波浪,山林间点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宛如繁星洒落人间。微风拂过,青草与花朵的香气混合在一起,弥漫在空气中,让人沉醉不已。草丛中,不时有野兔、旱獭等小动物穿梭其中,为这片草地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而在这片如诗如画的大地上,矗立着一座备受当地人顶礼膜拜、尊崇有加的神山——阿伊桑迈。神山巍峨耸立,直插云霄,山顶常年被积雪覆盖,云雾缭绕间,更添几分神秘莫测的气息。山脚下,清澈的溪流潺潺流淌,溪水冰冷刺骨,却孕育了无数的生命。溪边生长着茂密的森林,高大的松树遮天蔽日,林中不时传来鸟儿清脆的歌声。

就在这座神圣巍峨的阿伊桑迈神山下,生活着一支历经岁月洗礼、顽强繁衍了600多年的藏族部落。部落中的人们,满怀骄傲与自豪,称自己为卓仓娃。他们的村落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谷间,朴素的藏式民居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宛如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画卷。

卓仓娃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与传统。他们信仰藏传佛教,村子里的寺庙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寺庙的建筑风格独特,色彩鲜艳,内部供奉着众多的佛像和经文。每天清晨,寺庙的喇嘛们会敲响钟声,悠扬的钟声传遍整个村落,唤醒沉睡的人们。

翻阅浩如烟海的史料,清晰可见有关他们的记载:他们的祖先,来自那遥远而又令人心生向往的西藏山南地区。岁月流转,先辈们跨越千山万水,一路辗转迁徙至此。他们或许是为了寻找更广阔的牧场,或许是为了躲避战乱,又或许是受到了神灵的指引。一路上,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穿越了茫茫草原、险峻的山脉和湍急的河流。最终,他们来到了这片土地,被这里的美景和丰富的资源所吸引,于是决定在此扎根落户,繁衍生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卓仓娃逐渐形成了如今独具特色的部落。他们传承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勇气,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他们的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精美,每一个图案都蕴含着独特的寓意。他们的歌舞热情奔放,充满了生命力,每逢节日庆典,人们都会穿上盛装,载歌载舞,庆祝丰收,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如今,卓仓娃依然坚守着这片土地,延续着独属于他们的文化与传承。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敬畏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个生命。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他们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传统与信仰,让这片神秘的土地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当第一代先民们满怀憧憬与坚毅,迎着未知的风雪踏上这片土地,命运的齿轮自此开始转动。在漫长而又波澜壮阔的时间长河中,他们胼手胝足,用汗水与智慧,在这片土地上开疆拓土。从最初搭建起简陋的住所,到逐渐形成村落、城镇;从尝试种植各种作物,到发展出独特的手工艺和贸易体系。一代又一代的人接力奋斗,最终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独具特色的文明。这份文明承载着无数先辈的心血与梦想,宛如一颗绝世的璀璨明珠,在岁月的磨砺中不仅没有黯淡,反而愈发熠熠生辉,深深烙印进后世子孙的灵魂深处,化作一种深入骨髓、难以磨灭的傲娇。

在我的祖父那一辈人的心中,这份源自先辈的傲娇,其地位之崇高,犹如高悬于天际的烈日,神圣不可侵犯,仿佛神圣的圣旨一般。在他们成长的环境里,长辈们口口相传的是先辈们披荆斩棘的英勇事迹,是每一个传统习俗背后蕴含的深刻寓意。因此,他们对传统和先辈怀着无限的敬畏之情,日常的生活中,无论是祭祀祖先时的庄重仪式,还是遵循特定时节的饮食传统,每一个举动、每一次抉择,都小心翼翼,力求与先辈的教诲严丝合缝。哪怕是在田间劳作时,何时播种、何时灌溉,也都依照祖训而行,不敢有丝毫差错,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先辈们的付出,才能让这份传承绵延不绝。

可是,时代的车轮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势不可挡地滚滚向前。到了我父亲这一代,世界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思潮从四面八方涌入,科技的进步也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尽管他们依旧珍视这份传承,内心深处对先辈和传统有着深深的敬重,但已经没有祖父那辈的严苛。在新时代的浪潮冲击下,他们开始以一种更为包容和灵活的态度去接纳新事物。在传承方面,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刻板遵循,而是在保留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融入了一些新的思考与尝试。例如,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在保留核心仪式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现代的娱乐元素,让节日更具活力。

而身处当下这个信息爆炸、无比发达的年代,各种信息如潮水般涌来,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质疑的声音在互联网这个大舞台上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思想在互联网的催化下激烈碰撞,火花四溅。对于先辈们留下的这份傲娇,人们不再盲目尊崇。年轻人通过网络接触到全球各地的文化,开始对本土传统进行反思。但这其实很难简单地定义为好事或者坏事。毕竟,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因阅历、心境的差异,对事物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年轻人朝气蓬勃,充满好奇,渴望突破传统的束缚,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中年人历经生活的磨砺,更能体会传统中蕴含的智慧和稳定的力量,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平衡;老年人则对传统有着深厚的情感依赖,他们见证了传统的变迁,希望能将最本真的东西保留下来。再者,处在不同的社会地位,考虑问题的角度、肩负的责任不同,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感悟。

以婚姻为例,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那里有着极为严苛的婚姻习俗。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姻。从家族背景的考量,就有着严格的标准,家族的声誉、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等都要进行细致的比对。双方家庭的骨系血缘关系更是重中之重,长辈们会根据家族姻亲关系推算,认为只有双方家族骨头干净了,婚后夫妻才能和睦,家族才会世代相传。每一步都遵循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为子女挑选门当户对的结婚对象,丝毫不敢逾矩。

在那个时代,一场婚姻的筹备,从说媒到订婚,再到婚礼,每一个环节都有着特定的仪式和流程,每个仪式都蕴含着对新人的美好祝福和对家族传承的期望。即便是到了现在,在一些地方、一些家族,传统的力量依旧强大。在某些偏远的乡村,家族中的长辈依然严格按照这些古老的习俗,为子女的终身大事把关。他们仔细筛选着每一个潜在的对象,从家庭背景到个人品行,都进行深入的了解。在他们心中,只有遵循传统,才能在传统的框架内,为子女寻得幸福的归宿,延续家族的繁荣与和睦。

我出生于这片满溢着生机与温情的土地,自幼,家乡别具一格的风俗习惯,恰似一首旋律悠扬的歌谣,在长辈们饱含深情的讲述中,悠悠飘入我的耳际。

时光犹如离弦之箭,飞速流转,求学的道路上,我的脚步匆匆忙忙。在漫长的岁月里,我常年漂泊于异乡,远离了那片熟悉的故土。那些曾经在长辈口中鲜活生动、被他们口口相传的家乡习惯,如今于我而言,仅仅留存于长辈们绘声绘色的描述之中。我从未有过机会,能亲身伸出手去触碰它们,去感受那些习惯在日常生活里的温度,去领悟其蕴含的深厚内涵。这份遗憾,如同春日里无声生长的藤蔓,在心底悄然蔓延,随着每一年时光的沉淀,愈发浓烈,如同陈酿的酒,在岁月中愈发香醇却也带着丝丝苦涩。

直到举国欢庆的国庆节翩然而至,此时的秋意,恰似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毫无保留地肆意铺展在天地之间。放眼望去,漫山遍野仿佛被大自然这位神奇的画师精心雕琢,层林尽染,呈现出一幅绝美的画卷。那一片片山林,像是大自然不小心打翻了调色盘,将赤、橙、黄、绿各种鲜艳的色彩毫无顾忌地肆意挥洒。远处山峦被秋霜染成了火红,好似天边燃烧的晚霞;近处的树林,金黄的树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犹如一片片金色的羽毛。

我伫立在异乡的街头,望着眼前这如诗如画的秋日盛景,心中那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瞬间如潮水般汹涌澎湃。归乡的念头,如同春日里深埋于地下的种子,瞬间在心底破土而出,而后迅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于是,我怀揣着满心的期待,脚步轻快得如同一只即将归巢的小鸟,毅然踏上了那条年年都会重复的归乡之路。在这条路上,我满心憧憬,渴望在那片熟悉的故土之上,寻回那些失落已久的温暖记忆,重新拾起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美好瞬间,让那些口口相传的习惯,真正在我的生命中留下鲜活的印记。

回到了老家,刚一踏入这片土地,那股熟悉的泥土芬芳便迫不及待地扑面而来,好似一位久违的老友,热情地拥抱着我。村子静静地卧在那里,大体依旧是记忆中亲切的模样,可仔细端详,又因岁月的悄然流逝,添了几分陌生的况味。墙壁上的斑驳,道路的些许变迁,都在无声诉说着时光的故事。

第二天,我们一家人在田间忙碌许久,挖完土豆,带着满满的收获准备回家。当行至田间地埂时,一抹久违又熟悉的身影闯入眼帘。原来是扎西,那个与我一同长大的伙伴,此刻他也正和他的家人们在田间准备回家。刹那间,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关于他的故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