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丝细面琥珀光,
暗巷流言坠斜阳。
花信衔霜焉支山,
明霞舞履踏云乡。
密县的蝉鸣比往年更聒噪些,那声音像是要把整个夏天的燥热都宣泄出来,搅得人心烦意乱。李小雪坐在门廊的阴凉处,眼神有些空洞地看着晾衣绳上的水珠,一滴接着一滴,毫无规律地坠落,在青砖上砸出一个个深色圆点,晕染开来,恰似她此刻有些凌乱的心绪。
屋内,母亲王灵秀在厨房里忙碌着,擀面杖与案板碰撞的声响有节奏地传来,透过那扇半旧的纱帘,和着屋外恼人的蝉鸣,织成了一张细密得让人透不过气的网。
“小雪,尝尝咸淡。”不多时,王灵秀端着青瓷碗走了出来,脸上带着些许期待,葱花星星点点地浮在琥珀色的酸汤上,面条切得细如柳叶,根根分明。女儿回家这半月,这已经是她第五次做这道密县长面了,仿佛想用这熟悉的味道,慰藉女儿受伤的心。
李小雪接过碗,轻抿了一口面汤,熟悉的滋味在舌尖散开,可她却无心品味。就在这时,巷口隐隐约约传来刻意压低却又透着几分尖锐的议论声。
“听说在省城捅了篓子,好像还挺大的事儿。”
“可不,老张家的二小子在教育局瞧见档案了,这下怕是不好收场咯。”
……
瓷勺不小心磕在碗沿,发出“叮”的一声脆响,惊飞了槐树上正叽叽喳喳的麻雀,也惊得小雪手一抖,面汤溅出了几滴。她微微皱眉,这些风言风语,就像一根根刺,扎在她本就千疮百孔的心上。
八月十五日,立秋
太阳明晃晃地高悬在空中,毫不吝啬地释放着热量,密县的街头弥漫着热浪,仿佛一切都被炙烤得没了生气。邮局绿色的自行车第无数次从李小雪家门前呼啸而过,带起一阵热风,吹得门口的藤蔓沙沙作响。
小雪蹲在葡萄架下择豆角,豆荚上的绒毛在阳光下闪烁,汗珠顺着她的发梢滚落,一滴接着一滴,悄无声息地滴进搪瓷盆里,溅起微小的水花。她的手机械地重复着动作,思绪却飘远了,恍惚间,耳边似乎又响起了少年宫那悠扬的钢琴声,那是她曾经最向往的地方,承载着她无数的梦想与憧憬。
“这不是李家姑娘吗?”一声尖细的嗓音突兀地刺破午后的昏沉,小雪抬眸望去,巷口的老邻居王婶摇着把大蒲扇,慢悠悠地走了过来,脖颈上那条粗重的金链子随着她的动作晃得人眼花。
“我家燕子分到县幼儿园了,听说还是个不错的岗位。”王婶脸上带着几分得意,瞥了一眼小雪,继续说道,“你这样的高材生,之前不是在省城实习嘛,怎么回来了?该留在省城大展拳脚才是吧?”
小雪的手指微微用力,一片葡萄叶在她指尖被掐出了青汁,她深吸一口气,抬起头,脸上挤出一抹微笑:“等通知呢,王婶。”说完,便起身准备回屋。
“哼,怕是等不来喽。”身后传来王婶那带着嘲讽意味的嗤笑声,小雪的步 伐顿了顿,终究还是没有回头,只是那挺直的脊背微微有些颤抖。
回到屋里,小雪径直走进自己的房间,轻轻关上房门,靠在门上,泪水终于夺眶而出。她怎么也没想到,曾经亲密无间的闺蜜会在关键时刻倒戈,在实习单位里散布那些不实的谣言,让同事们对她误解重重。那些异样的眼光、背后的指指点点,就像噩梦一般缠着她,迫使她狼狈地逃回了这个熟悉的家。
接下来的日子,小雪变得沉默寡言,她每天早早起床,帮着母亲打扫院子、洗衣做饭,试图用忙碌的家务填满自己的时间,让自己没有空去想那些糟心事。闲暇之余,她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本接一本地阅读家里的藏书,从古典名著到科普读物,仿佛只有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才能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
有一次,母亲王灵秀轻轻敲开房门,看着埋头书本的小雪,轻声说:“小雪,别太累着自己了,出去走走也好。”小雪抬起头,微笑着应了一声,可等母亲离开,她的眼神又落回书页,满心苦涩只有自己知道。
八月廿三,处暑
午后,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闷热的空气让人喘不过气来。毫无预兆地,暴雨如注,噼里啪啦地砸向地面,瞬间就模糊了视线。
李小雪刚从外面帮母亲买完东西回来,冲进院门时,头发和衣服都湿透了,雨水顺着脸颊不断往下淌。她正抬手抹着脸上的雨水,却撞见母亲握着电话听筒,呆呆地站在那儿发怔,雨水顺着电话线蜿蜒而下,在地面汇成了一个个小小的水洼。
“妈,怎么了?”小雪心里涌起一股不安,快步走到母亲身边。
王灵秀像是回过神来,嘴唇微微颤抖,声音比那雨丝还要轻柔:“刘老师说……少年宫往学校发了函。”话还没说完,老式座机突然发出一阵刺耳的忙音,惊得她手一抖,听筒重重地砸在柜面上。
窗外,闷雷滚滚,响彻天际,一道道闪电划破黑暗,照亮了屋内母女俩苍白的脸。小雪望着玻璃窗上那被雨水扭曲得不成样子的雨帘,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离校那日,主任那欲言又止的眼神。原来,那场精心设计的造诣,如今早已化作档案袋里轻飘飘的一页纸,却足以改变她的人生轨迹。
“妈,我没事。”小雪强忍着泪水,伸手握住母亲冰凉的手,想要给彼此一些安慰,可那微微颤抖的指尖却泄露了她内心的慌乱。
这一夜,雨下个不停,小雪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雨滴敲打窗户的声音,仿佛都在一声声叩问她的未来。
九月初三,白露
清晨,阳光透过薄雾,轻柔地洒在院子里,山雀欢快地在枝头跳跃,时不时啄食着树上熟透的柿子,发出清脆的叫声。邮差的自行车铃声打破了小院的宁静,李小雪心跳陡然加快,她快步走到门口,接过邮差递来的牛皮纸信封。
王灵秀也闻声赶来,她从围裙兜里掏出老花镜,对着信封上的地址反复擦拭,嘴里念叨着:“焉支县零九一三研究所机关幼儿园?那不是……”
小雪迫不及待地撕开信封,手指轻轻抚摸着通知书上凸起的钢印,那触感带着一丝真实的温度,让她恍惚如梦。山风轻轻拂过,穿过指缝,带来遥远的松涛声,似在呼唤,又似在低语。她不禁想起五年前,那个穿着补丁裤,却满心欢喜地在院子里跳舞的小女孩,怀揣着对舞蹈最纯粹的热爱。如今,时光流转,她却要踩着那双承载着梦想与伤痛的红舞鞋,走进更深的群山,去往一个未知的远方。
窗台上,昨夜洗净的舞鞋在晨光里静静躺着,水渍慢慢褪去,那残留的一点红色,也仿佛在渐渐淡去,像是在告别过去的繁华。
母亲蒸馍的炊烟袅袅升起,厨房里弥漫着熟悉的麦香。小雪深吸一口气,将通知书收进行李箱最底层,动作轻柔而坚定。箱角露出半截红绸带,那是她之前精心挑选,准备系在新舞鞋上的,她想着,山里的孩子,或许会更喜欢红舞鞋舞动时的韵味,那是希望与美好的象征。
“小雪,想好了吗?真的要去这个地方?”王灵秀站在门口,看着女儿的背影,眼中满是担忧。
小雪转过身,脸上露出一抹释然的微笑:“妈,我想去试试,说不定那里有新的开始。”
王灵秀微微点头,眼眶却红了:“行,你长大了,自己拿主意吧。妈就是舍不得你,去那么远的地方,人生地不熟的。”
“妈,我会照顾好自己的,等我安顿好了,就给您写信。”小雪走过去,紧紧抱住母亲,像是要汲取力量,又像是在许下承诺。
接下来的日子,小雪开始为远行做准备。她整理衣物时,发现了一件旧毛衣,那是闺蜜以前送给她的,曾经两人好得像亲姐妹一样,一起上学、一起跳舞、一起分享彼此的小秘密。可如今,看着这件毛衣,小雪心里五味杂陈,犹豫了片刻,还是把它塞进了箱子底部,也许,是对过去那段友情最后的留念吧。
她还特意去了县城的书店,用自己为数不多的积蓄买了几本关于儿童舞蹈教育和心理学的书籍,既然决定去幼儿园教舞蹈,她就想做好充分的准备,给山里的孩子带去真正的知识与快乐。
在离开的前几天,小雪独自去了老家的坟地,父亲李国庆已经长眠于此。她站在父亲的坟前,轻轻放下一束自己亲手采摘的野花,微风拂过,花瓣随风飘散。“爸,我要走了,去一个新地方重新开始,您放心吧,我会照顾好妈,也会照顾好自己。”小雪轻声诉说,眼中泪光闪烁,仿佛父亲能听到她的话。许久,她才缓缓起身,离开这片承载着回忆的土地。
九月初十,秋分
密县的街头渐渐有了秋意,风一吹,落叶打着旋儿纷纷飘落,像是一场无声的告别。李小雪起了个大早,帮着母亲把院子里的水缸加满,又将家里的被褥拿出去晒了晒,每一个动作都带着不舍与眷恋。她知道,自己离家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心里既忐忑又期待。
王灵秀看着忙碌的女儿,眼眶忍不住泛红。她悄悄进了厨房,打算给小雪做一顿丰盛的饯行饭。厨房里,烟火升腾,王灵秀的心思却飘得很远。她想起小雪小时候,第一次穿上红舞鞋站在院子里跳舞,那小小的身影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眼睛里闪烁着星星般的光芒。如今,女儿却要去那么偏远的地方,她心里满是担忧,只能把这份爱都融入到这一桌饭菜里。
“小雪,来帮妈把这盘菜端出去。”王灵秀喊道。
小雪走进厨房,看见桌上摆满了自己爱吃的菜,鼻子一酸:“妈,太多了,吃不完。”
“傻孩子,你这一走,不知道啥时间才能再吃到妈做的饭。”王灵秀说着,用围裙擦了擦眼角。
母女俩相对而坐,一时间竟有些沉默。窗外的秋风轻轻拂过,带着几分萧瑟,吹起了桌上的餐巾纸,像是在诉说着离别的哀愁。
饭后,小雪开始收拾行李。她把几本舞蹈教材、几件旧衣服,还有那半截红绸带仔细地放进箱子。王灵秀在一旁看着,时不时递上一件东西,嘴里念叨着:“山里冷,多带件毛衣。”“这个药膏带上,万一受伤了能擦。”
收拾完行李,小雪来到院子里,看着熟悉的一草一木。那棵老槐树,她曾在树下乘凉、听故事;葡萄架下,她和弟弟一起摘过葡萄,笑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这里的每一处角落,都承载着她的童年回忆,如今,却要暂时告别了。
“妈,我走了以后,您要照顾好自己。”小雪轻声说。
“放心吧,你在外面也要照顾好自己,要是受了委屈,就回家。”王灵秀拉着女儿的手,不舍地叮嘱。
九月十五,寒露
李小雪踏上了前往焉支县的路途。一路上,火车哐当哐当,窗外的景色从繁华的城市逐渐变成连绵的山峦。她望着窗外,心中既忐忑又期待,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
抵达焉支县时,已是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小镇上,给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金黄,有一种别样的宁静与美丽。小雪拖着行李箱,按照通知书上的地址,找到了零九一三研究所机关幼儿园。
幼儿园不大,几排平房错落有致,墙上画着一些色彩鲜艳的儿童画,充满了童趣。门口的保安大叔热情地在前面带路:“姑娘,你是新来的老师吧?”
小雪微笑着点头:“大叔,您好,我叫李小雪。”
“快进去吧,园长一直在等你呢。”保安大叔帮忙提着行李,领着小雪往里走。
园长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中年女性,姓张。见到小雪,她热情地握住她的手:“小雪老师,一路辛苦了。早就听说你舞蹈功底好,我们这儿的孩子们可盼着你呢。”
小雪有些不好意思:“园长,我初来乍到,还得多向您和其他老师学习。”
张园长带着小雪参观了幼儿园。教室里,孩子们的画作贴在墙上,五颜六色;操场上,有一些简单的游乐设施。看着这一点,小雪心中涌起一股暖意,对未来的工作也多了几分信心。
当天晚上,小雪住在幼儿园安排的宿舍里。房间不大,但收拾得很干净,床头上还摆放着一束野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她躺在床上,听着窗外山里的风声,久久不能入眠。她想着明天就要见到孩子们了,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喜欢自己,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
九月二十,霜降
小雪迎来了在幼儿园的第一个工作日。她早早地起床,穿上那件准备好的连衣裙,系上一条红色的丝巾——那是她对舞蹈梦想的一点坚守。
孩子们陆续入园,一个个睁着大眼睛,好奇地看着这位新来的老师。小雪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孩子们却有些害羞,躲在家长身后。
第一节是舞蹈课,小雪带着孩子们来到操场。她先给孩子们讲了一些舞蹈的基本知识,然后示范了几个简单的动作。孩子们一开始有些拘谨,但很快就被小雪的热情感染,跟着她一起跳了起来。
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小雪心中满是成就感。她想起自己小时候学舞蹈的经历,那时候,舞蹈是她心中最亮的光,现在,她希望能把这份光传递给这些山里的孩子。
课间休息时,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走到小雪面前,手里拿着一朵野花:“老师,送给你。”
小雪接过花,蹲下身子,温柔地说:“谢谢你,你叫什么名字呀?”
“我叫小花。”小女孩说完,跑开了。
小雪看着手中的野花,眼眶湿润了。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孩子们的纯真让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十月初一,寒衣节
山里的秋天愈发深了,早晚温差很大。小雪在宿舍里添了一床厚被子,每天上下班都裹得严严实实。
幼儿园的工作渐渐步入正轨,小雪除了教舞蹈,还会帮着其他老师照顾孩子们的生活。她发现,这里的孩子们虽然物质条件不如城里的孩子,但他们更加懂事、坚强。
有一天,幼儿园组织孩子们去山上捡树叶,准备做手工。小雪带着孩子们沿着山路走着,一路上,给他们讲着山里的故事、植物的知识。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捡起一片漂亮的树叶,兴奋地拿给小雪看。
到了山顶,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嬉戏,小雪坐在一旁看着他们,心中满是宁静。
十月十五,下元节
幼儿园为了庆祝节日,准备举办一场小型的文艺汇演。小雪承担了大部分节目的编排工作,她每天放学后都留在幼儿园,带着孩子们排练。
孩子们都很努力,虽然有时候会忘记动作,但他们从不气馁,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小雪看着他们,既心疼又欣慰。
汇演那天,家长们都来了,幼儿园里热闹非凡。孩子们穿着简单但整洁的演出服,在舞台上尽情地表演。舞蹈、合唱、朗诵,一个个节目精彩纷呈。
小雪站在后台,看着孩子们的表演,眼眶湿润了。当最后一个节目结束,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时,小雪知道,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演出结束后,家长们纷纷对小雪表示感谢,孩子们更是围着她不肯散去。小雪感受到了这份工作带来的深深的满足感,她知道,自己已经融入了这个山里的小世界。
十一月初一,立冬
山里的冬天来得格外早,第一场雪纷纷扬扬地落下,给焉支山披上了一层银装。
小雪早上醒来,看到窗外的雪景,兴奋地像个孩子。她穿上厚厚的棉衣,戴上帽子手套,跑到外面。雪地上已经有了一些孩子的脚印,她顺着只脚印走去,来到了幼儿园。
孩子们正在操场上堆雪人、打雪仗,看到小雪来了,纷纷跑过来:“老师,一起玩雪吧!”
小雪加入了孩子们的行列,和他们一起欢笑、玩耍。那一刻,她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玩累了,小雪带着孩子们回到教室,给他们讲冬天的故事,教他们画雪花。教室里暖意融融,与窗外的冰天雪地形成鲜明的对比。
十二月初一,大雪
大雪封山,幼儿园的物资供应变得困难起来。张园长四处联系,希望能解决孩子们的温饱问题。
小雪也没有闲着,她和其他老师一起,把宿舍里的棉被、棉衣拿出来,给孩子们保暖。孩子们虽然年纪小,但也懂事地互相帮助,没有一个人哭闹。
一天,一辆装满物资的卡车艰难地开进幼儿园,原来是附近的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为孩子们送来了食物和生活用品。小雪看着这些热心的村民,眼眶湿润了,她知道,在这个偏远的山区,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是如此深厚。
十二月十五,冬至
冬至这一天,幼儿园按照习俗包饺子。小雪和老师们带着孩子们一起动手,孩子们兴奋地围在桌子旁,学着大人的样子包饺子。
有的孩子包出来的饺子奇形怪状,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小雪耐心地教他们,孩子们学得很认真。
饺子煮熟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虽然没有太多的调料,但那一刻,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温暖。
吃完饺子,孩子们在教室里唱歌。
又曰:
水调歌头·流年
密县暑蝉噪,柳下忆流年。密县长面汤暖,慈母意拳拳。怎奈流言蜚语,闺蜜背盟添堵,归卧泪潸然。旧梦舞鞋处,霜色染朱颜。
立秋至,惊雷雨,信音传。毅然赴远,焉支山下启新篇。初遇山童羞怯,终得欢颜相绕,授艺乐无边。雪落银装裹,心暖韵千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