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草堂居士的头像

草堂居士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3/09
分享
《红舞鞋(下卷)》连载

第一十五章 往返京城是非多

雪姿逸影赴京忙,

舞动风云意未央。

京邑繁华添异彩,

华年逐梦韵流芳。

李小雪站在胭脂县的车站月台上,凛冽的寒风撩动着她的发丝,她紧了紧衣领,望着远方蜿蜒的铁轨,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忐忑。此次为了申报国家级大型舞蹈项目,她即将开启频繁往返于胭脂县、金州和北京之间的旅程,这一路,不知会有多少艰辛与波折等待着她。

初到金州,李小雪拖着沉重的行李箱,脚步匆匆却又坚定。她深知时间紧迫,片刻都不敢耽搁,直奔当地文化部门。接待她的是一位姓王的主任,看起来颇为和善,眼角的细纹里似乎藏着岁月沉淀的智慧。王主任仔细听完李小雪的阐述,微微点头,眼中透露出几分欣赏:“李老师啊,你这个项目想法很新颖,也很有意义,不过要想在众多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可得下一番苦功夫。这北京方面的人脉、资源,你都得尽量打通。”李小雪虚心地连连点头,将王主任的每一句话都铭记在心,手中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要点,那是她逐梦路上的指引。

然而,在金州筹备资料的过程中,麻烦就接踵而至,如同阴霾悄然笼罩。有同行听闻她在申报这个大项目,心生嫉妒,暗中使绊子。原本答应提供场地供孩子们排练的一家艺术中心,突然临时变卦,借口场地设备维修,要推迟至少半个月。李小雪心急如焚,她的眼神中满是焦虑与无助,四处奔波寻找新的拍练场地。她穿梭在金州的大街小巷,一家一家地询问、恳求,可一时间哪有那么容易找到合适的。无奈之下,她想到了自己的兄长李小强。李小强在生意场上摸爬滾打多年,人脉甚广,在金州更是有着诸多关系,是她最后的希望。

李小雪赶忙拨通了李小强的电话,电话那头刚一接通,她便焦急地说道:“哥,我在金州遇到大麻烦了,申报项目的排练场地没了,这可怎么办呀?”李小强一听,立刻安慰道:“小雪,别慌,你等着,我马上联系朋友帮你解决。”没过多久,李小强就安排自己生意场的好哥们吴龙前来相助。

吴龙身形高大魁梧,眼神中透着豪爽与干练,见到李小雪,热情地伸出手:“小雪妹子,强哥都跟我说了,你这事儿包在我身上。”说着,便带着李小雪四处查看。凭借着吴龙在金州的广阔人脉,没费多少周折,就找到了一处闲置的厂房。那厂房起初破旧杂乱,堆满了废弃的杂物,灰尘在透过缝隙的阳光下肆意飞舞。但李小雪眼中却燃起了希望之光,她和孩子们一起,跟着吴龙找来的工人,齐心协力地清理、打扫,又搬来简单的舞蹈设备,一番简单改造后,这里完全能满足孩子们的排练需求。李小雪感激不已,对吴龙说道:“龙哥,这次多亏了你和我哥,要是没有你们,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吴龙笑着拍了拍她的肩膀:“小雪,你跟强哥亲兄妹,他的事儿就是我的事儿,你就安心准备项目,其他的杂事交给我。”

解决了排练场地的问题,李小雪又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打磨申报材料。她对每一个细节都要求严苛,仿佛一位雕琢传世珍宝的工匠。从舞蹈的创意阐述,每一个动作设计背后的文化寓意,到编排思路的流畅性与创新性;从团队的师资力量,老师们的专业资质、教学成果,到过往成绩里孩子们在各类比赛中斩获的荣誉,每一页资料都反复斟酌、修改。常常是夜深人静,整个城市沉入梦乡,少年宫的那间办公室却依旧灯火通明,李小雪和几个骨干教师围坐在一起,为了一个措辞、一个数据争论得面红耳赤,又在达成共识后相视而为,继续埋头苦干。孩子们也都格外懂事,尽管排练辛苦,汗水浸湿了衣衫,小腿肚酸痛不已,但没有一个人喊不,都憋着一股劲儿,想要为少年宫争光,那一双双清澈的眼眸里闪烁着对舞蹈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待。

终于,一切准备就绪,李小雪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征程。抵达北京后,她才真正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压力,如同置身于一片光怪陆离的霓虹海洋,却又被无形的浪潮推着前行。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间皆是行色匆匆的人,每个人的脸上似乎都写着忙碌与疲惫。她按照预约,前往负责项目审批的部门递交材料。接待她的工作人员一脸冷漠,机械地接过材料,简单翻了翻,便指出了几处格式上的小问题,让她回去修改后重新提交。李小雪心里一紧,她深知时间紧迫,任何一点耽搁都可能影响项目的进度,但她还是陪着笑脸,声音轻柔又带着几分急切地向工作人员请教具体的修改意见,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

在京城的日子里,李小雪住在一家简陋的小旅馆里,房间狭小昏暗,墙壁上的涂料剥落,露出斑驳的底色。为了节省开支,她每天的三餐几乎都是简单的泡面或者包子,热气腾腾的泡面在寒冷的冬日里是她唯一的慰藉,咬一口包子,满嘴的软糯却难掩心中的酸涩。白天,她穿梭于各个相关部门、专家工作室,递资料、做讲解,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他们项目的独特之处。她站在拥挤的电梯里,被人群挤得东倒西歪,却依旧紧紧抱着资料袋,仿佛那是她的全部身家;走进专家工作室,她瞬间挺直脊背,脸上绽放出自信的笑容,用最专业的姿态展示着项目的魅力。夜晚,她就回到旅馆,在昏黄的灯光下继续完善资料,思考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灯光将她疲惫的身影拉得长长的,映在泛黄的墙壁上。

有一次,李小雪好不容易约到了一位业内颇有名望的舞蹈专家,想要请他为项目指点一二。她提前一个小时就赶到了约定地点,满心期待地等待着。那是一家静谧的咖啡馆,窗外的行人来来往往,她的只光却始终盯着门口。然而,专家却因为临时有事耽搁了,让她足足等了三个多小时。等到专家终于现身,李小雪的双脚都已经站得麻木,她艰难地挪动脚步,脸上却立刻打起精神,恭敬地向专家请教。专家提出了一些尖锐的问题,李小雪都一一认真解答,她的专业素养和对项目的执着打动了专家,临了,专家给了一些宝贵的建议,并表示愿意在后续给予一定的支持。李小雪如获至宝,走出专家工作室时,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那是被认可的喜悦,是在黑暗中寻得一丝曙光的欣慰。

随着项目申报进程的推进,李小雪结识了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其中有一个叫张曼的女子,长得眉清目秀,说起话来轻声细语,表面上对李小雪热情友好,时常约她一起交流经验,探讨舞蹈艺术。李小雪心地单纯,以为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便毫无防备地与她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计划。然而,她却没料到,张曼暗中打起了歪主意。在一次重要的项目预评审会上,张曼抢先发言,将李小雪之前透露给她的一些创意和思路据为己有,还对李小雪的作项目进行了一番贬低,试图抬高自己。李小雪坐在台下,气得浑身发抖,双手紧紧握拳,指甲几乎嵌入掌心,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真心相待的人会如此不择手段。但她强忍着泪水,在轮到自己发言时,凭借扎实的准备和对项目的深入理解,力挽狂澜,重新赢得了在场评审人员的认可。她的声音坚定有力,阐述清晰明了,舞蹈项目的精髓在她的话语间展现得淋漓尽致,评委们的目光逐渐从质疑转为欣赏。

会后,李小雪找到张曼,质问道:“张曼,你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不是朋友吗?”张曼却一脸不屑地回道:“朋友?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圈子里,哪有什么真正的朋友,只有利益。你太天真了,李小雪。”李小雪看着她远去的背影,心中满是悲凉,但也更加坚定了要把项目做好的决心,她不能让小人得逞,那股子倔强在心底熊熊燃烧。

在北京的这段日子,李小雪也收获了一些温暖。有一次,她在去办事的路上迷路了,手机又恰好没电,正焦急万分之时,一位热心的北京大爷主动上前询问她是否需要帮助。大爷头发花白,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不仅给她指了路,还塞给她一个热乎乎的烤红薯,笑着说:“姑娘,看你一个人在这儿忙忙碌碌的,肯定累坏了,吃个红薯垫垫肚子。”李小雪感动得热泪盈眶,她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冷漠外表下的温情,那温暖如同冬日里的暖阳,驱散了她心头的些许阴霾。

回到胭脂县,李小雪并没有时间休息。她一方面要继续跟进项目在北京的后续情况,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打,邮件一封接一封地发,时刻关注着审批的动态;另一方面还要兼顾少年宫的日常教学工作。孩子们一见到她回来,就像一群欢快的小鸟,围着她叽叽喳喳地分享着这段时间的趣事,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李小雪觉得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那一张张笑脸如同春日里盛开的花朵,给予她无尽的力量。

日子一天天过去,项目申报终于到了最后的关键阶段。李小雪再次奔赴北京,这一次,她的心中既紧张又期待,如同即将踏上战场的战士,明知胜负未知,却毫不退缩。在等待最终结果公布的那几天里,她几乎夜不能寐,躺在床上,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天花板,脑海里不断浮现项目的点点滴滴,设想各种可能的结果。终于,喜讯传来,他们申报的国家级大型舞蹈项目成功获批!那一刻,李小雪激动得泪水夺眶而出,她的身体微微颤抖,双手捂住嘴巴,生怕自己的哭声太大惊扰了这来之不易的喜悦。她第一时间打电话回胭脂县,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少年宫的每一个人,电话那头传来的欢呼声、尖叫声,让她仿佛看到了孩子们雀跃的身影,老师们欣慰的笑容。

回顾这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李小雪感慨万千。从胭脂县到金州,再到北京,她经历了无数的困难与挫折,也收获了许多的温暖与帮助。那些是是非非,如同一场场磨砺,让她变得更加坚强、成熟,每一道伤痕都化作了她前行的勋章。

随着项目的成功获批,李小雪知道,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她,但她毫不畏惧,带着对舞蹈的热爱与执着,继续向着远方前行,她坚信,只要心中有梦,下的路就会越走越宽。她望着远方,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在华丽舞台上翩翩起舞的身姿,那是她梦想绽放的最美模样,而她,将永远是那个为舞蹈、为梦想不懈奋斗的追光者。

此后,李小雪回到胭脂县,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项目的落地实施。她召集少年宫的老师们开了一场又一场的会议,讨论舞蹈编排的细化、演员的选拔与培训、舞台设计的构思等诸多事宜。孩子们听闻项目获批,更是热情高涨,主动要求增加排练时间,一个个小小的身影在练功房里挥洒着汗水,那股子认真劲儿让李小雪既心疼又欣慰。

在筹备过程中,资金问题又成了一道难题。虽然项目获批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但远远不够整个项目的开支。李小雪四处奔走,寻求赞助商,她一家一家企业地拜访,介绍项目的意义与前景,希望能打动他们。有的企业对她热情接待,却在听完后委婉拒绝;有的企业甚至连门都不让她进,让她吃了不少闭门羹。但李小雪没有放弃,她想起在北京经历的那些艰难时刻,这点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终于,有一家本地的知名企业被她的执着打动,愿意提供部分赞助资金,解了燃眉之急。

与此同时,与合作方的沟通协调也并非一帆风顺。在舞台设备租赁方面,一家原本谈好的租赁公司突然提出加价,理由是近期设备需求大增,成本上升。李小雪据理力争,她翻出之前签订的合同条款,与对方耐心沟通,阐明双方的责任与义务。经过一番艰难的谈判,租赁公司最终放弃加价,按照原合同执行。

随着项目逐渐步入正轨,外界的质疑声却又悄然响起。有人说李小雪一个小小的少年宫老师,根本没有能力驾驭这么大型的国家级项目,这项目迟早要搞砸;还有人传言她在北京申报过程中使用了不正当手段,才获得通过。这些流言蜚语像毒刺一般扎在李小雪的心上,她难过、委屈,但她知道,回应这些最好的方式就是用项目的成功来证明自己。

她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对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舞蹈排练时,她亲自示范动作,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反复纠正,力求做到完美;舞台布置上,她与设计师反复商讨,从灯光的色调、角度,到背景的图案、材质,都精心挑选。在她的努力下,项目的雏形逐渐显现,一场震撼人心的舞蹈盛宴呼之欲出。

终于,到了项目正式演出的那一天,胭脂县万人空巷,人们纷纷涌向演出场地。舞台上,孩子们身着绚丽的舞衣,在灯光的照耀下如同下凡的精灵,他们用灵动的舞姿演绎着古老的传说与现代的梦想,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情感与力量。台下,观众们沉浸在舞蹈的魅力之中,掌声、欢呼声如浪潮般此起彼伏。李小雪站在后台,看着这一切,泪水再次模糊了双眼,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满满的幸福与自豪。

演出结束后,各界好评如潮,媒体纷纷报道,曾经的质疑声销声匿迹。李小雪成为了胭脂县的骄傲,她的名字被人们传颂,她的爱故事激励着更多怀揣梦想的人勇敢前行。但她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她深知,这只是她舞蹈人生中的一个高光时刻,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更多的精彩等待她去书写。

她又开始思考少年宫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培养更多优秀的舞蹈人才,如何将舞蹈文化传播得更远。她计划开设更多的舞蹈课程,面向不同年龄段、不同基础的学员;组织舞蹈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的知名舞蹈家来授课、讲学;打造一支专业的舞蹈创作团队,创作出更多具有本土特色、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

岁月流转,李小雪在舞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她用自己的坚持与努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她的红舞鞋依旧在时光的舞台上舞动,踏出一串串坚实而美丽的足迹,见证着她的成长、她的辉煌,也引领着后来者追逐梦想的方向。无论是面对鲜花掌声,还是荆棘坎坷,她始终怀揣着对舞蹈最初的热爱,向着那片光芒万丈的艺术天空翱翔。而她与身边人的故事,也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岁月的长河中徐徐展开,描绘着人性的美好、奋斗的艰辛与梦想的力量。

《临江仙·雪舞京华梦》

雪落京华征路远,繁华尽处辛艰。是非成败几重关。赤诚心底守,风雨未曾弯。

回首向来拼搏处,恩仇皆付云烟。舞鞋依旧踏流年。梦随明月起,荣耀载归船。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