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巍峨,自冷龙岭东延,山脉横亘东西,山峰耸起海拔4千多米的卡哇掌大雪山。雪山顶开叉向东,靠左一条山脉沿牛头山、磨脐山、得泉山、乌鞘岭、毛毛山一路蜿蜒而东,直松山城戛然而止,山之南多居住藏蒙民族,山之北以汉土聚居为主。
毛毛山多雨水,夏季山洪爆发,山水依地势走向,自南向北,流入红沙河、夹沟河、酸茨沟河,终汇聚三河继续北流,入大靖峡水库。随着数条河流依次形成了大大小小的30多个自然村。自康熙年间开始,就有逃荒躲灾的人稀稀疏疏居住。二百多年来,村落已极具规模。几百户人的村子,根据地势分成了上下夹沟,世代和睦相居。韩家巷道,在上夹沟最南边的一侧,因韩姓家人多住在此处,久而久之,乡亲们便取名韩家巷道。
韩氏家族自河州迁徙此地,已传至七代。韩自强出生在上夹沟村,此时还远在离家千里的白市一家矿井打工谋生。21岁的他,已挑起了家里的重担。春种秋收的时候,背着铺盖回家帮忙务农;剩余时间,或与村上年轻人结伴远行,或独自离家,从这个小小的山沟,外出打工谋生。这样的日子,从16岁开始,已经是5个年头。初中毕业因家贫辍学的他,家里已经安排他成了一门亲事,新婚不久就独自离家谋生。
一年后的冬季,孩子的啼哭,打破了村庄的寂静。原来是韩自强的孩子出生了。自强在白市矿井上收到了家里寄来的信,妻子生了一个男孩。见信如面,他很是激动开心。夜班后,回到宿舍,用热毛巾擦了下身子,拿起他初中时候用过的一只钢笔,给家里复信。
韩自强在信中给妻子说了自己前几日做的一个梦,梦中一白胡子道人托梦给他,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并嘱咐他给孩子取名冰冰,说罢乘白云而去。
信中的描述如神话一样神奇,韩爷爷按照自强的信便给孙子取名韩冰。
深冬时节,孩子刚满月,就得了一场大病。连续数日,高烧不退。嗓子都哭哑了,情急之下,镇上有一远房姑爷,给孩子扎了几个干针,说来也怪,高烧一下子就退了,孩子也不哭了,也不叫了,死里逃生,就这样奇迹般的脱险了。
寒来暑往,春夏秋冬。夹沟村里居住的人们,顽强艰难的生活着。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靠天吃饭的命运成为不争的事实。大雨、大旱都会给整个村子的人们,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孩子多的人家,有的外出谋生,走向乞讨之路。
奶奶带着孙子、母亲带着儿子、姐姐带着弟弟……为了活下去,四处奔波。尊严是什么?在这样的环境里,吃饱肚子,生下来,活下来才是最实际的需求。
时光荏苒,但日子依旧无情,几任村委会领导,想了很多帮助村民致富的办法,终是治标不治本,无疾而终。
一年又一年,夹沟河静静的流淌着,村民们也重复着同样的生活。
十年,很快就过去了……
十年间,村子没有大的变化,两座山,一条河,两口井,慈祥的老奶奶纳着鞋底,三五个坐在谁家的院子里,东家长,李家短寒暄,淳朴的老爷爷抽着旱烟一帮人在南墙根,晒着太阳,谝传子。上扯国家大事,下到民间小事。村子上添了不少新人,新媳妇,新生儿。
韩冰也成长成了小小少年,在这期间韩氏家族也再添人丁,他还有了一个弟弟韩勇,堂弟韩刚、堂妹韩丽。
村上有一座学校,学校座落在村子中间的半山腰上,四间土砌的平房,用杨树苗和花园隔成三排,简陋的校园……没有一个成型的操场。张校长、郭老师带着同学们,在半山腰上平了一个小小的篮球场,给同学们提供上体育课的活动场地。
学校组织了植树,在校园的四周种上了白杨树。光秃秃的山上,栽上一片白杨,期待着将来成参天大树,绿荫绕绕,装点着整个山坡。校长用红油漆,在校园的白墙上写上八个大字:“十年树木,百年育人”。白墙中间有一个铁栅栏制成的学校大门,上写几个空心大字“古浪县干城乡夹沟完全小学”。
为了打造一种拼搏向上的校园精神,学校老师们动足了脑筋。最终由张校长作词、郭老师谱曲,开先河的给学校创作了一首《夹沟完小校歌》,开始在各个年级传唱开来:
春华、春华,你还是那样英姿焕发,温暖岁月里,你培育出了多少英才英华,诚实勇敢,是你的教导,在我们翱翔比翼中要牢记心中。
校园、校园,你还是那样可亲可敬,风华雪夜里,你战胜了多少艰苦磨难,勤奋守纪,是你的遵旨,在我们成长蓝天下要迎风飘扬。
小学生涯,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里度过。
他和几个弟弟们年龄相仿,上下相差2岁左右,一起上学,一起玩耍的日子在愉快、单纯、充实、无忧的环境下度过。都享受着来自韩家巷道爷爷奶奶们的关爱和宠溺。
在这半山腰的小学,看着对面那座山,心中充满无限遐想。10岁的少年,很多时候一个人,拿着书,爬到家后面的大山顶上,望着群山连绵的祁连山脉,陷入沉思:山的那边还是山,县城在哪里?省城在哪里?去这些地方路在何方?
一个梦,在他的心中悄悄编织。
每一次看着父亲背起行囊远行,他眼里含着泪水,也暗暗的下决心,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走出大山,摆脱这种贫困的局面,岁月已经和这个10岁的少年较上了劲。
和往常一样,小学毕业的时候,全村有毕业生的人家,轮流请客。这是此地流传了很久的风俗。热热闹闹的庆祝孩子们小学毕业。全村的人敲锣打鼓,还披着红绸子,好不热闹。
在这之后就是去乡上的中学读书。这所中学位于乡镇府干城村,此地曾叫干柴洼,民国25年红军西路军和马家军阀激战过的地方,史称“干柴洼战役”。传闻很早的时候,漫山长满灌木,被居民用作柴禾烧火,故起名“干柴洼”。韩冰要上的就是这座干城中学。
干城中学距离夹沟村有10里多的山路,对于一个十岁少年来翻山越岭,寒来暑往在身体上、心理上都是一种挑战。
虽有结伴同行的同学们,但逢冷冬阴雨,有时落单,茫茫夜色中就要一人独行,山路上要经过多处乱坟滩,有怪兽飞禽的叫声,甚是可怕。
夏季多雨,山洪爆发,很多次被大雨淋湿。过河途中,有同行的人被洪水冲走,丢了性命。如此以来更是害怕。但为了求学,也都要经历。
夹沟村依如往常般寂静,远处毛毛山上挺拔的青松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