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睡过的地方
文学就是人学,这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高尔基先生提出的一个文学概念。我很认同这一概念。作家是人,是人就要有人性,人性也应该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作家要以人的眼光,人的思想感情去体谅作品中的人物,感悟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闪烁着人性的光芒的作品才具有持久地打动人心的力量和持久的生命力。
纵观古今中外,一切的文学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而又进行加工创作,最后成高于生活的作品。
我的这一部小说,正是源于我成长的经历,一部纪念奋斗过的岁月,也是为了还原父辈们的奋斗史,或者说是国家整体变迁的一个缩影,以此让我有文字的记忆,来铭刻这不被忘记的岁月。
90多年前,红军从我出生的这个山村走过,听老一辈的人说,在这里发生了一场激战。后来我们上了学,老师也经常讲起这段悲壮的红色革命史。再后来,我懂事了,正经的学习了党史、军史才了解到正是红九军军长孙玉清率领的一支部队,与西北军阀马步芳部,在村子东边的干柴洼进行激战。当时亲眼见证过的一些老师所说,战事很是惨烈。
每到革命纪念日,学校都会组织我们去参观娘娘庙干柴洼战役的旧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管怎么说,这个地区也是被革命精神熏陶过的地方,红色的基因已经传播了一个世纪。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对他们有无限的崇拜,这本书写的事情和这些先烈们并无大的关联,但是放进来,就是为表纪念。
90多年过去了,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可因为自然环境的制约,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山区偏远交通不便,人多地少各种矛盾突出,贫穷和落后也一直压着当地世世代代生活的村民们喘不过气来。
一方面是东南沿海城市发展带来的春风,也骚动着年轻人的心,鼓舞着他们走出大山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生活的压力也让他们在此地看不到发展的希望,上面的领导进行了各种尝试,也觉得山区自然环境太过恶劣,要发展只能走出大山,到新的地方去闯荡。
乘着改革的东风,21世纪初,新疆兵团与甘肃偏远山区进行了一个帮扶项目,就是“移民兵团”,把山区富足的劳动力迁移到兵团,充实兵团的劳动力,也给他们一个新的天地,去拼搏发展。
正所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载入史册的移民事业,在政府的推动下成功启动,而我也有幸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扎根兵团带来的福利,这一帮人因为此,命运的轨迹乃至下一代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提笔写书,也不算书吧。我本水平有限,也恐不能准确全面的记录近20多年,2代人的变迁。但文学毕竟不是纪录片,在进行了艺术化的加工创作后,或许里面涉及了你我他的身影,肯定不会是原原本本的我们。
每一个人的亲身经历,他的心路历程,只能随着时代的风,永远留在他们自己的记忆深处,而我的文字只言片语,也只能聊表大概,只做纪念。
常言道,忆苦思甜,树高千尺不忘本,为了纪念我们这一代人远赴兵团的创业史,以此开篇,娓娓道来。
2023年7月28日晚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