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文亮的头像

文亮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4/18
分享
《冰出祁连》连载

第一十七章 心虔诚祭英烈先辈

次日清晨,韩冰坐上最早一班由芳草湖开往乌鲁木齐的班车,赶去火车站,南下故里。同行的还有两个老乡叔叔。

韩妈妈心想,儿子才14岁,从未独自远行。一遍遍的给韩自强念叨:“娃娃一个人回老家行不行啊?路上要坐一天一夜的火车,不会遇到坏人吧?”

韩父听韩妈妈絮絮叨叨很多遍,已经不耐烦了,作为父亲,他也是略有担心的,但慈母严父。便回复道:“行不行,不也已经走了吗?你要不放心也跟着去。男孩子就是要锻炼,早点出门远行也是一种锻炼,我17岁出门打工,远行多地,不比这趟远行艰苦危险,不也过来了吗?”

听至此处韩母未在多言。

且说韩冰独自乘车来到乌鲁木齐火车南站。他心里也是不安,毕竟是第一次独自远行。既觉得外面的都市繁华新鲜,也顿觉人多嘈杂,一种不安的感觉布满身体的每一个神经。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韩冰反复在心中默念,加油。给自己鼓劲,他一遍遍暗示自己,一夜后就抵达老家,可见到他想念已旧的爷爷奶奶还有那些2年前,风雪夜为他西行远赴新疆送行的同学们。

列车开动了,春运期间,火车上人挤人,走廊过道都是人。韩冰一夜未眠,生怕丢了东西。他特意从火车站附近给爷爷奶奶买了一些新疆的大枣和葡萄干等一些特产。

火车过武威车站后,韩冰按照走之前父亲写给他的字条,上面有怎么坐车,去哪里的指引。父亲都写的很详细。韩冰按照父亲的指引,去了武威汽车站,乘坐前往古浪大靖镇的汽车。

车过大靖,窗外屡屡可见很多的土墩。与韩冰同坐的一个老先生,带着一副眼镜,穿着中山装,在上面的口袋里还别着一个英雄牌的钢笔,气宇轩昂,看上去很是精神。

“小伙子,去哪里哩?”老先生端详着韩冰问道。

“大大(方言伯伯)好,我去个大靖。”韩冰用极其地道的老家话回应到。

这一个简单的对话,一下子拉近了两个陌生人间的距离。

“你是从哪里来的?一个人坐车啊。”老先生问道。

“我来的地方远了,是从新疆来的。”韩冰毫无保留的回答道。接着又聊到兵团,一老一少相谈甚欢。

老先生,一下子更加觉得少年谈吐之间很是大气,也颇有礼貌。便继续和他拉起了家常。韩冰从小就喜欢对自己不知道的事物一探究竟,当他得知这位老先生,是县一中高中的一名退休的历史教师后,很是兴奋。

韩冰一个人长途远行,聊到这么投机的人先是感觉到很安全,一天一夜,一路虽说扛过来。但终究还是14岁少年,一路忐忑不安,这才让他彻底放心。

一路两个隔代的人,又说又笑。老先生也不停的和韩冰了解关于新疆的情况和他们这两年在兵团的各方面事迹,很是和谐。

车窗外,不停的路过大大的、四方四正的土墩,而且土墩与土墩之间的距离间隔相同。韩冰好奇的问老先生:“前辈,这两边为何有这么多土墩呢?”

老先生笑了一下,说道:“哈哈哈,小伙子,这不是土墩,这是长城,是明代长城。”

韩冰小时候就经常听爷爷和爸爸给他讲这一带以前有过长城,他从上初中以来也对历史很感兴趣。听至此处他更是兴趣浓浓。“大大,这长城大土墩和小土墩还分布的很有规律呢。”

老先生笑了一下道:“早有传言,长城十里一碉,八里一堡,抵御外敌入侵,自然分布很有规律。”

谈话间,时间过的飞快。

车已经到快到大靖,远望去,大靖城中财神阁上“节荣金管”、“恩施泽沛”、“永锡纯嘏”、“峻极天市”四块匾额。字体遒劲有力,风格各领千秋,现将匾文寓意浅释如下,以飨读者。

韩冰一下子想起小时候,爷爷经常在麦子熟时,带着他来帮大姑家收割麦子,路过大靖城给他买西瓜和凉皮吃的情景,那个时候韩冰最期待的就是这个季节,还可以和表哥晶荣玩耍,不甚美哉。

大靖镇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历史上曾是甘肃的四大名镇之一,汉武帝时期称为“朴环”,商贸活动最为活跃。陕西、山西一带的商人确有“要想挣银子,走一趟大靖土门子”之说。

文人墨客称大靖为峻极天市,在人间高大繁荣到了顶点。白天商贾云集,人来车往,万头攒动;晚间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好像天上的街市一样。据说北京故宫的前门上曾悬有“峻极天市”一匾。大靖又有“小北京”之称,缘故如此。

大靖镇位于古浪县城以东80公里处,南依祁连山余脉,北临腾格里沙漠,是个典型的农业集镇,也是古浪县城东部山川12个乡镇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韩冰欲去夹沟须必经此地,再加之叔叔和表哥等,得知韩冰今日从新疆抵达大靖,特意开三轮车来车站接他。

列车在大靖镇的大街上颠簸着,各种熟悉的叫卖声,仿佛把韩冰引到来的童年时代,亲切的乡音,让韩冰的心一下子打开了,即将就可以见到阔别2年之久的亲人,不胜言喜。

到站后,韩冰和老先生握手致意作别。

收拾了下从新疆给爷爷奶奶带的葡萄干等特产,提着行李下车了。表哥晶荣在人群中一眼就认出了韩冰,大叫一声:“韩冰,韩冰,我们在这儿呢。”很是激动。

韩冰抬头看去,那角落里叔叔婶婶、大姑大姑父还有表哥站在一起,等待着韩冰,阔别两年之久,亲人团圆,韩冰激动失身,快步跑过去哭了出来。

众亲人也哭了起来,一把搂住韩冰,大娘拍了拍韩冰的肩膀道:“娃长大了,长高了。”

表哥晶荣年方16,正在大靖三中上高一,一头自来卷的头发,带着一副近视眼镜,颇有一股书生气。因2年多未和表弟见面,格外亲热。帮忙提着礼物上了三轮车。叔叔带韩冰在当地吃了一顿特色酿皮后,开车去往山区,到村子上去。

三轮车一路颠簸,不到2个小时,到了夹沟洼坡,这个坡是夹沟村和邻村的分割的界点。车子上了坡的最高点,韩冰满眼湿润,映入眼帘的是童年熟悉的山村,对面半山坡上的夹沟小学,韩冰的启蒙学校,一座破旧的山村小学,前排的白杨树,还是当年8岁时候,韩冰2年级时候亲手载的,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

小东弯、苏家湾、杨家坑、白家地等熟悉的地方,在三轮车的开动中,一个个出现。他似乎正在进入梦境。

很快便到了韩家巷道,巷道里韩家大大小小,亲戚老乡站满了街道,因为早听说他欲回来,爷爷奶奶已经准备相迎。

刚一下车,韩冰就撒手箭步直飞,奔向爷爷奶奶的怀里。

“爷,奶奶我回来了”说着韩冰压抑不住思念和欣喜的心情,在这一刻彻底释放,他嚎啕大哭。

“回来就好,我的大孙子,我娃长大了。”韩爷爷拍了拍肩膀。韩冰在爷爷的怀里哭了一会,起来揉揉眼睛,有礼貌的将三爷爷、三奶奶等长辈一一问候完毕。

走进家门,奶奶早已煮好了骨头,做了一桌好饭等着大孙子。韩冰这下终于心安,到家了,一路上的不安和担心,此刻全被团聚的喜悦全部稀释。大家短暂悲痛后,也都在享受这相聚之乐。

大爷爷刚抬埋(方言,指办完丧事)走,韩氏家族的心情还是没有从大的悲痛中走出来。韩冰吃过饭,在爷爷的陪同下去祭拜了大爷爷。

磕头、烧纸、上香,安慰大奶奶节哀顺变。不巧的是,韩冰来的时候,韩刚一家已西行上了新疆,因为二伯急着回去算账领工资。

韩冰回来了,夹沟村里的很多老人都来到韩爷家,串门,聊天。一为看看韩冰,这个小时候很讨人喜欢的孩子;二则是想和他了解一下,2年前去往新疆兵团的一批老乡,生活的现状。

这几年,年成不好,大家一年过的不如一年,年轻人还是上不了学,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摆脱不了到处打工的宿命。老人们问问情况,也打算给自己的孩子指指路,上新疆去。

老同学胡大平听说韩冰来,特意上来看望,自幼邻居又是同学,自然分外亲切。

多日来走亲访友,韩爷爷带着孙子到处转,很是骄傲和喜悦,因为这是他最器重的大孙子,韩爷爷心里一直有一股力量,觉得大孙子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将来一定会有出息,对他疼爱有加。

一待数日,韩冰和表哥都在爷爷家住。这日清晨饭罢,韩爷爷坐在炕上,抽了一根烟,喃喃的说道:“孙子们,你们知道我们家族的历史吗?”

韩冰和晶荣二位饶有兴趣的问爷爷:“爷,不知道啊,我们想听您讲一讲。”

爷爷语重心长的说:“一个人一定要知道他家族的历史,这样才可以知荣辱,讲奋进。我今天就给你们二个娃娃讲一讲家族的历史和村子上的事情吧。”

韩冰道:“好的,爷,我最爱听历史了。”

韩爷爷摸了一下他的胡子,开始讲了起来:

祖上原是在陕西的大柳树村,大清同治年间,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影响下,陕西、甘肃爆发了大规模的回民起义。后来为了躲避战乱,祖上带着家族的一部分分支逃离。来到此地。”

韩冰继续问道:“爷爷,我们有家谱吗?我想看看家谱。”

韩爷爷道:“家谱有,但是不全。总谱在河州(今甘肃秦安一带。),想当年你一个大太爷为背总家谱,客死他乡。在半路上让土匪杀死了。”

表哥晶荣很是惊讶的道:“竟然把人活活给杀死了,那个时候怎么这么乱,爷。”

韩爷爷不紧不慢的喝了一口茶,继续讲到:“你们的那个大太爷是一个背罗锅(方言,指驼背的人),那个时候人吃人,就被土匪杀死,把盘缠抢了,从此无人敢去背家谱。”

韩冰听到此处,有点伤心,想到祖先为背家谱,客死他乡。为躲避战乱,逃离故地,在这个穷乡僻壤苟全性命。

爷爷看到韩冰眼里含着眼泪,便说:“孙子们,你们一定要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生活。从我们的家族发展和国家发展,一步步到今天,着实不容易。虽然我们还是穷人家的孩子,但是你们要立下宏图大志,改变名族,光宗耀祖。”

说着韩爷爷拿出了自己一个夏天细心抄写的《朱子家训》,递给韩冰道:“大孙子,这是爷爷一个夏天的心血,你是家族的希望,爷爷对你给予厚望。时刻要以此家训为标准,对照自己。发奋读书,争取改变命运。晶荣你也不要多心,韩冰比你小,这本书就给他吧。”

韩冰收下书,打开一看,一张张白纸,颇有规律的被折成一条条线,爷爷苍劲有力的小楷毛笔,誊写的字迹清晰可见。顿时韩冰心里一股莫名的力量,汹涌而起。

似是感激,似是惊喜,似是奋进。愣了好一会,韩冰道:“谢谢爷爷,赠书,我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回新疆,我一定发奋苦读。”

晶荣又道:“爷爷,您的一片苦心,我二位铭记在心。我们一定努力苦读,将来考上好大学,挣好多钱,来孝敬您和奶奶。”

韩爷爷听两个孙子这样一说,心里乐开了花。韩奶奶也在地下笑了起来。于是韩爷爷又拿起笔在刚送韩冰的《朱子家训》首页题道:

刻苦攻读,深造未来!

八个大字跃然纸上。韩冰如获珍宝的装到了自己的背包里。饭罢,韩爷爷心想,大孙子2年了才回来一次,要带出去转转,可是小山村周围能去转的也就是邻村的乡镇干城村。于是招呼上两个孙子,朝夹沟坡走去。

一路上谈古论今,爷爷孙子好不快活。虽翻山越岭,然不觉疲劳很快就到了干城镇。

干城,隶属于古浪县下的一个乡镇,也是乡政府的所在地。干城乡位于古浪县城东南方,毛毛山脚下。东邻新堡乡,南与天祝县东大滩乡接壤,西依横梁乡,北连大靖镇和裴家营镇,面积约179.2平方公里。

韩冰曾在坐落于这个乡镇的古浪县第四中学(干城中学)求学两年,后上了新疆。故对此地甚为熟悉,故地重游,当年情景历历在目。

乡镇的大街上各种叫卖声,恰逢春节,人山人海,好不热闹。走走逛逛,忽然韩冰道:“爷爷,娘娘庙这段时间有没有人去上香。”

韩爷爷掠了一下胡子道:“有哩,你怎么突然关心这个问题。”晶荣也甚是不解。

韩冰道:“爷爷,当年我在四中上学,每逢清明,学校都会组织我们去娘娘庙祭拜。说是这里曾经是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在娘娘庙埋了很多红军战士。是不是真的啊,爷爷,我还想去看看。”

韩爷爷听完才明白缘由,也知道孙子从小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又钟爱历史,于是就点头答应了。

三人朝着娘娘庙的方向走去。边走韩爷爷边开始给孩子们讲起了那段峥嵘的历史:

孩子们,既然你们要去,我就带你们去,你们也应该去,也是祭拜烈士。我们一起去。你们知道那段历史吗?

娘娘庙是为纪念一九三六年十月红四方面军西征途中干柴洼战斗〈主战场在娘娘庙〉而修复的。上面还有柴洼红军烈士陵园,这也是我们古浪县爱国主义教育墓地之一。”

晶荣突然很不解的插话道:“爷,这段历史究竟是怎么一段故事,我也听我的爹给我说过,但是还是木有听明白。”

韩爷爷点了一根烟,吸了一口道,一会儿到了一边参观,一边给你们讲。

说话间,就到了娘娘庙山下。顺着小道爬上去,紧挨着娘娘庙,山湾处耸立着一座红军烈士纪念塔,塔高约4米,塔顶是红军八角帽造型,塔身上书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毛体大字。1992年,干城村民为纪念在干柴洼战斗中牺牲的200多名将士,自筹资金建造了这座纪念塔。

韩爷爷带着两位孙子,走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恭恭敬敬的鞠了三个躬,并瞻仰许久。韩爷爷叹了口气说:“这些都是英雄啊,烈士们当年牺牲的时候和你们差不多大啊,你们的太奶奶,当时冒着枪林弹雨还帮助红军战士送开水呢。”

晶荣道:“原来如此啊,太奶奶也很勇敢。红军战士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韩冰接着说道:“爷,你给我们讲下那段历史吧,我感兴趣。”

韩爷爷看着纪念碑,语重心长的说道:“好的,那我就说给你们听。

韩爷爷回忆着讲起了曾经老人们给他讲过的往事。

韩冰和晶荣听爷爷说完后,才明白这段尘封的历史。

干城之行,收获满满,一路怀着缅怀先烈和励志图强的心,回到了夹沟。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