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如期而至,休息在家,韩冰很是放松,悠闲。不知不觉时间就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或“官三民四僧道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或寺庙、道观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后逐渐演化为“二十三,过小年”的说法。
这日早饭后,韩冰突然兴致想练习一下书法,于是拿起自己心爱的那只毛笔,抽出几张前段时间积攒的报纸,铺在桌子上开始练习。
写毛笔字,还要从他小时候上学说起。河西走廊要塞,自古文风盛行,文脉厚重。
前有汉霍去病驱逐匈奴,策马此地,带来了西汉文明。后有东汉班固出使西域,东汉末年马腾、马超的西凉文化,以及五代十国。
自古以来处于丝绸之路咽喉要道,尚武崇文的风气很是浓厚。在地图上狭长,荒凉之地,却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兴旺盛衰,朝代更替。
小学属于90年代初,虽说改革开放的政策给国家带来了翻天覆地之变化,但山区交通不便,资源匮乏,故发展不力,贫困至极。在这种情况下,山区办学条件甚是简陋,但仍不忘传统文化之教育。
小学三年级开始,学校就给孩子们开了毛笔字课,这门功课分为两个小课,大楷书法、小楷书法。所谓大楷课是指用毛笔书写的较大的楷体字。语出元郑杓《衍极·学书次第之图》:“大楷:《中兴颂》、《东方朔碑》、《万安桥记》。”是相对于中楷、小楷而言。大楷在后来常用于书法的入门练习。
小楷即楷体小字。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钟繇。经典小楷代表作有: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等。
一般说来,写小字与写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则上是:写大字要紧密无间,而写小字必要使其宽绰有余。也就是说:写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写小字要能做到大字似的舒朗,故古人所谓“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又苏东坡论书有“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的精语。
这些话怎么讲呢?因为我们通常写大字时,以为地位(面积)宽阔,可以任意挥洒,结果字体变成了松散空阔。写小字则正好相反,因为地空间太小,担心写不下就越难免要尽力局缩,往往局缩过当,反而变成蜷促。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现象,极易触犯的毛病。所以苏公“大小难能”这句话,正是针对这种神情而发,更是经验老到之谈。
小字为古代日用必需的书法,以前科举应试时(主要指明中期前,明中期后卷子先由抄卷人誊抄好再交给阅卷人),阅卷的人大半是先看字,然后再看文章。字如不好,文章再好也要受影响。朝考状元、翰林,尤注重书法。是故凡状元、翰林的小字,都是精妙的。一般读书,也都善写小字。如今硬笔盛行,用毛笔写小字的人不多,但用毛笔临写小楷字帖有事半功倍的明显进效,因此想写好硬笔字,不妨找本好的小楷字帖,加工练习。定能打下坚实基础,裨益终身,受用不尽。
韩冰小学是在夹沟村度过,那个年代没有幼儿园,他连学前班也没有上。这个学校坐落在上下夹沟中间的半山腰上。6座教室,学校老师也不多,有时候几个年级课上不过来,老师干脆就把几个年纪的同学合在一起上课。这种与生就不公平的教育环境,也非韩冰或哪一个人能改变。
苦但自由,快乐着。没有繁重的课外作业,没有培训班,全凭老师和学生自由的发挥,也许这种环境对日后的教育基础来说,一定程度上落后了其他发达地区的孩子,但是在学习的心理上,却更加给了他朝着兴趣爱好发展的自由方向。
三年级的班主任武老师是一位那个年代的高材生,精通各种学科,还写的一手好字。不管是黑板字还是毛笔字,大楷小楷,挥洒自如。在他的指导下,韩冰从三年级开始真正意义上接触了毛笔字。
大楷字由专门划着格子的本子写,每周交两次。
本子一个五角钱,因为家里困难,他轻易舍不得往本子上去写。都是在爷爷找到报废的报纸上或者砖块上用毛笔沾上水,练习多遍后,才下笔往本子上写。没有正规的专门字帖,就找到村子上写字比较好的几个老先生,工工整整的写一幅字,拓印去写、去练。
从三年级开始,学校要求每两周写一篇作文,而作文必须用小楷毛笔誊写到作文本上。到了六年级,老师才要求用钢笔写,至此4年时间,韩冰与书法结缘。之后的学旅生涯,虽无硬性要求,作文须用毛笔写,但一有空闲,他定会执笔练习,一直保持至今。
寒假练习书法,一则是陶冶情操,二则又回忆起自己童年求学辛苦经历,不甚感慨。正值练字之际,韩冰听到了韩妈妈招呼客人的声音:“哎,文文来了啊,里面坐,韩冰在家练字呢。”
韩冰听到声音,心想应该是自己在连队上的挚友常文来家里了。赶紧把毛笔上的墨汁,摔了两下,用水洗干净,放在桌子上垫的一张纸上,也出门相迎。
“我的乖呀,大文豪在这里泼墨挥毫呢么?”常文用他的大嗓门喊道。
韩冰从容应答:“哪里,哪里,闲来无事打发时间而已。你呢,怎想到来我家里了。”
常文笑着走到韩冰刚写的那幅字跟前,用手指着上面的字,一字一句的开始慢慢读出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边读边赞不绝口。
“这不是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雪》么?读来朗朗上口,还应景,豪情满满的,你老道啊(新疆方言厉害的意思。)我还是第一次见你写毛笔字呢。”
韩冰笑道:“来来来,坐,兄弟请坐下来,我们喝茶,边喝边聊。”
韩妈妈也赶忙给常文倒了一杯热茶,并随口问了句:“你妈妈忙不忙,文文。”
常文很有礼貌的回复到:“阿姨,我妈妈就还在连队卫生所上班,这阵冬天,连队上生病的人多,稍微有点忙。”
韩妈妈哦了一声道:“带我们给你妈妈问好,有空来家里转啊。”常文应声道:“好的,阿姨,我一定转达给我妈。”
此时,韩冰起身欲收拾桌子上铺开的纸张,边收边说:“我把桌子收拾一下,弄的全是墨水。”
常文起身一把拉住了韩冰的胳膊,急忙拦住胳膊道:“停一下,这幅字这么飘逸潇洒,送给我以作纪念吧。”常文说着,自己动手轻轻的卷起了韩冰刚刚写的那副字。
韩冰心想,这幅字就是一个随意随性的练笔之作,且有很多瑕疵,怎可拿来与人赠送呢?况且自己又不是书法名家,故觉得字还没有练好,就写字送人,实为不妥。然又疑惑刚常文所说以作纪念之言,莫非他要离开?
“你等等,什么以作留念,你要离开芳草湖了吗?”
常文正经的回答道:“正是如此,我今日来找你,就是来和你道别的,我爸妈打算让我下学期开始去昌吉州二中读书,他们说那里的教学质量好,让我转学,都已经联系好了。”
韩冰听了这一席话后,才意识到常文所言非虚,心里一下子感觉不好受了。恰似即将分别一样,眼里打着泪花。顿时,他回忆起了这两年来新疆后,和常文从相识到相知、相交的点点滴滴。
常文是他第一个接触的本地孩子,不嫌弃他不会讲普通话,不嫌弃他家境贫寒,不嫌弃他是外地来的。
作为一个从偏远山区来兵团的孩子,少年时代,常文给他的包容和接纳,让他铭记于心。曾于无数个周末,寒暑假和他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去大干渠抓鱼,游泳。一起打篮球。还经常分享他家里的美食和玩具给韩冰。
常文的父母心地善良,得知韩冰一家生活条件艰苦,经常让他骑着自行车来给韩冰家里送菜等。有时候逢高烧、感冒也免费给韩冰家里人治疗。
两年来,友情已经升华成兄弟情义,这突然转校去昌吉,着实如晴天霹雳。
曾屡次韩冰危难之际,本地几个孩子密谋殴打韩冰,欺负他,常文都挺身而出,此等仗义他铭记于心。此刻即将分离,甚是难过。
韩冰看着常文半天不语,又转念一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他此去也是为了个更好的发展和学习环境,况且寒暑假还是可以回来连队的,想到这,赶快将夺眼而出的眼泪收了回去。
韩冰再一次拿出毛笔,拉着常文的手说:“来来来,兄弟,铺开卷纸,我再添加几个字。”常文顺势松开字卷,韩冰提笔,苍劲发力写道:
愿兄弟常文,前程似锦,情义长存。
“兄弟,去昌吉好好学,发奋图强,以后考个好大学。我们争取考进同一个大学。相逢在大学。”
常文答道:“一定努力,我们一起努力。”
两人四目相对,不多作言。
韩妈妈见状,又往两个人的杯子里加了点茶。常文和韩冰继续聊了将近半天。快到了饭点,韩妈妈欲留常文吃饭,常文谢绝执意要走,韩家只好作罢,韩冰送至十字路口,二人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