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夜来晨风的头像

夜来晨风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4/03
分享

落日沙丘连载

序言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一项针对农村留守人口的研究显示,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包括2000万留守儿童,4700万留守妇女和近2000万留守老人。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妇女和老年人口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维持者。

“无论是这些留守农村的妇女和老人,还是劳动力价值在遭受了‘多级剥夺’后回到乡村的‘残值偏低’的第一代农民工,他们的人力资源存量相对于追求资源资本化收益的外部产业资本而言,已经很难满足后者的获利需求。”(摘自《八次危机》温铁军等 著)

我的故乡“沙包地”可能是中国偏远农村的一个缩影。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青壮年纷纷出来谋生,留在农村的都是老弱病残,难以维持它的活力,处处显出苍凉、没落的景象。比如我家门前那条小河,眼睁睁看着它退化成沼泽地。

我不知道它是好还是坏,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还是社会制度设计的结果。

中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曾经的农村帮助了国家度过几次危机。比如当年的上山下乡运动,是农村吸收了城市庞大的下岗工人和待业的知识青年。每当城市发生危机的时候,就会想到农村,包括热热闹闹的“家电下乡”,也是让农村人口消化城市里的过剩产能。那时,农村还是生机勃勃的,靠着辛勤劳作,农民还能在解决一家人温饱后,有所结余,给家里添置一些现代化的电器。

但如今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人走了,地荒了,河流干涸了。如果我们的农村一直按照现在的状况衰败下去,今后很难再有承受社会危机的能力。并且农村丰富的土地资源没有被流转,没有为农民带来财富增长,就闲置在那里,对国家而言,也是极大的浪费。

今天,已经有了这个迹象,很多城市的人口超出了它的容纳能力。而出来的人又不愿意再回到农村,或者无法再适应农村的生活,形成“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的窘态。他们宁愿徘徊在城市的边缘,成为“蚁族”,成为边缘人。即便这些“残值偏低”的大龄劳动力,愿意再次回到农村。农村还能维持他们正常的生活吗?

“三农”专家温铁军教授,多年来一直惦记着农村的发展。希望能重新将农村建设起来,让国家均衡发展。到那个时候,农村可能重现消失已久的热闹场景。

我期望能通过几条短线勾勒出农村曾经的热闹,对比现在的苍凉。期望有更多的人认识到这种变化,期望“此心无处安放”的回乡人,还会热爱那片土地。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