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事物总要代替旧事物。
没有谁可以永远控制权力。
对于李惟庆来说,他现在挣的钱,就是一百辈子也吃不完,用不完。
钱多了,到底要干什么,这是李惟庆正在考虑的问题。
李惟庆在“金川义园”捐助了很多钱,让这些从金川跟他来北京打拼的乡亲们死后体面一些,他把里面的设施改造一新。
同时,李惟庆积极参与北京的公益事业,为死后无人收尸的死者提供棺木,妥善安葬。
李惟庆还带头设立了慈善局,专门为那些贫苦无家可归的人提供帮助。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李惟庆一直没有忘记老祖宗的教诲。
北京的那些无家可归的穷人都把李惟庆当做活菩萨,背后都说这个好人有好报呢。
李惟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家庭幸福美满,人丁兴旺,三个儿子,李善水正在南京分店独掌一面,二儿子李善火与三儿子李善土正在北京书肆当学徒。
李惟庆要把这两个儿子也好好捶打磨炼一番,当然要培养他们到分店当掌柜的。
至于财富,他可以说是在京城富甲一方,很多官员反过来巴结他,北方的书商根本别想撼动他的老大位置。
另外,李惟庆也通过捐资,捞了一个“大夫”的头衔,也算是对他会试、殿试落榜后的一个补偿吧。
对于李家来说,李惟庆算是把家族的声誉带到了巅峰。
人旺、财旺,李惟庆是人生的大赢家,如果当时他考上了进士,也不一定有今天这么圆满风光。
所以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又会打开另一扇门。
李惟庆现在是该考虑回到家乡的时候了。
他把这个想法首先告诉了妻子张文君,张文君很赞同,说:“是啊,我跟着你出生入死,也算是在北京过上了一些年的好日子,但是,我还是喜欢回家乡去,那里有我的亲人,北京再好,我们不过是匆匆过客,再说,现在你的儿子也长大了,能够扛起你们李家的旗帜,还有那些堂叔、堂兄弟辅助,我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妻子与自己想到一块去了,现在夫妻可以真正抛下这些繁琐的生意,到家乡建一栋别墅,种上几亩地,再种些菜,养些鸡,那不是诗意的生活吗?
关键还能与老家的乡亲们每天在一起闲聊,喝两杯小酒,邀请自己的好朋友到家里叙旧,那该是多开心的事情啊。
李惟庆又致信李善水、李惟用、李惟春等人,表达了自己要退休的念头。
李善水第一个反对,他在信中说:“我还不能撑起整个家族的书业,你是我们书业的中流砥柱,如果你退休了,我很担心自己会遇到大麻烦,我们李家的书肆可不能在我的手中断送啊。”
李惟庆当然知道儿子的担心,他又复信说:“我知道你的焦虑,我当时不也是一个人来北京打拼,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才有了今天的业绩,再说,你小时候不会走路,是我和你妈搀扶你学会走路了,今天,你已经是长硬了翅膀的雄鹰,要独自翱翔在雕版印刷业的广阔天空,我不可能一直护佑你,那样的话,你就没有机会变得坚强与自信,当然,如果真有一天,你遇到突发情况撑不住,我会毫不犹豫回到你身边辅助你,但我坚信,依你的能力与素质,不会有那么一天的。”
李惟用、李惟春等人,也希望李惟庆留下来,做个幕后的顾问,为陇西堂书肆做参谋。
李惟庆谢绝了大家的好意,毕竟,他做事不想拖泥带水,要退,那就全身而退,连会长的位置,也让给李善水了。
李惟用也已经是年近花甲,他一直未娶妻生子,这让李惟庆最感到遗憾,于是,他决定把幼子李善土过继给他当儿子,以延续香火。
李惟用以一生的精力,全部耗费在李家的陇西堂书肆雕版印刷业上,令人钦佩。
更令人敬佩的是,李惟用从一个文化较低的人,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与实践,成为了一名古籍专家,参与了《四库全书》的编撰工作。
李惟庆终于在北京通州上了船,沿着京杭大运河,他带着夫人张文君要荣归故里了。
站在船头上,李惟庆看到这里的水面宽阔,依旧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熙熙攘攘的船只,只为两样东西:名与利。
名,当然是天下无数学子年复一年来京城读书考功名。
利,那当然是书商、木材商、米商、布商、纸张商等来往南北间,挣得盆满钵满。
还有一种船,那就是漕船,运送的是南方的漕粮到北京。
李惟庆迎着凉爽的秋风看着想着,对京杭大运河,他一下子陷入了深思中。
可以说,李惟庆对京杭大运河是一种矛盾的心里,他爱大运河,因为沿着这条河,他把书肆的分店开到了运河的沿岸城市,他获取了无数的财富,水就是财,这河水,就如银子一般流进了李惟庆的口袋。
但是,李惟庆也恨这条大运河,大运河,夺走了幼弟李惟雄与二弟李惟用女朋友的生命,还让幼弟的尸骨回不到家乡安葬,想起这些,李惟庆很是伤感。
可是,与个人、家庭的命运相比,京杭大运河是伟大的,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等交流。
可以想象,没有大运河,历史一定会改写。
到了扬州,李惟庆下了船,他去了南京看望儿子李善水。
李善水把南京的陇西堂书坊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且,他已经是一个可以托付重任的接班人了。
“爸,你看你这辈子从事雕版印刷业,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是否回家有空的时候,写一部你自己奋斗的书籍,将来我亲自安排人员把书刻印出来,也是一个纪念。”李善水想得真周到,为李惟庆安排好了一件大事。
李惟庆点点头,文章千古好,为官一时荣,还是要写出并刻印一本书出来,将来留给世世代代的子孙后代,这才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啊。
李惟庆当然可以慢慢来写书稿,他要把这些年从事书业的酸甜苦辣,通过笔去记录。
作为一个读书人,李惟庆这些年除了刻书、售书,还一直在藏书、看书,当然要是能写书,那是最大的乐趣,他一定会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