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官亚兵的头像

官亚兵

鲁迅文学院学员

小说
202504/27
分享
《运河书商》连载

第一百零三章 惨淡落幕

盛极而衰。

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读书、写书、藏书,书给了李惟庆一生活出精彩的力量。

在李家村,李惟庆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梦想实现了。

可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近来,李惟庆经常咳嗽,有时还带有血丝,一种不祥之感在他心里翻腾着。

到各大药铺看中医,老中医跟李惟庆号脉后都摇头,说大限将至,自己准备后事吧。

李惟庆看着服侍自己日渐消瘦的夫人张文君,说道:“文君,我,我,我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感谢你这辈子陪伴我,吃了不少苦,我下辈子再报答你吧,你要替我看见孙子的出生啊。”

张文君早已经泪流满面,说道:“我这辈子值得啊,跟着你走南闯北,见识了一个大世界,要是在家里当一个普通农妇,我也不会有现在这样快乐,你走了,我也会马上走,我们下辈子还做夫妻。”

回想起两人共同走过的岁月,从许镇开设书坊,再到北京琉璃厂开设书肆,再到全国各地开设分店,两人同甘共苦,相濡以沫。

如今,两人即将进行人生最后的告别,这是多么令人悲伤的事情啊。

生命即将结束,李惟庆认为自己这辈子是值得的,考上了举人,没有中进士,却走上了一条从事雕版印刷业的道路。

李惟庆得到了各位贵人的帮助,成就了一番大业,这是他没有想到的。

人总有那么一天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一天来了,李惟庆会很坦然地接受。

李惟庆的咳嗽越来越厉害,声音也越来越微弱,只有夫人张文君日夜二十四小时陪伴他。

收到信件的李善水,带领弟弟一起赶到了李家村。

李善水把刚刚刻印好的《李惟庆文集》恭恭敬敬地递给李惟庆,说:“爸,这是刚刻印出来的你的书,你仔细看看。”

李惟庆勉强地坐起来,只看见书的封面,一个年轻人在京杭大运河的书船上,手中拿着一本书,目光盯着远方北京。

李惟庆想到了自己,人无再少年,花有重开日,哎,我的一生就要到头了。

李惟庆想到了自己把父亲的诗集刻印出来,放进了父亲的棺木里,想必李善水也会把这本新书《李惟庆文集》放进棺木里吧。

很好的结局,一个读书人,一辈子离不开书,下辈子还能与书为伴,多幸福啊。

李惟庆微微笑,最后时候,他吃力地对李善水说:“你,你 ,你要带领大家把陇西堂书肆继续做大做强,多做善事,照顾好你妈及弟弟们,我,我,我死而无憾了。”

说完,李惟庆闭上了眼睛,屋内,一片哭声,令人动容。

李善水几兄弟,把父亲李惟庆葬在了祖坟山,在李瑚夫妻的旁边,希望在那个世界,一家人团聚。

李善水现在像父亲李惟庆一样,长兄如父,肩负起做父亲的责任,他把母亲接到北京去赡养。

陇西堂书肆,在李惟庆的掌舵下,正像一艘巨轮迎风破浪,在京杭大运河及长江上势如破竹,气势如虹。

岁月催人老,李善水退休,又由李文书接棒,一直这样延续下去。

时间转眼到了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地理位置重要而且经济发达的京杭大运河就一直都是清朝军队与太平军争夺的据点。

李氏家族在全国各地的很多书坊被毁,伙计们被杀,市面一度萧条到极点。

太平军控制区域切断了书商们南北交通的渠道,这让李氏家族书商不得不放弃北京琉璃厂的产业南返或滞留,导致李氏家族全面退出北方市场。

相反,李氏家族被迫将书肆低价转卖给了河北衡水、冀县、南宫籍书商,这些书商曾经是陇西堂书肆的学徒帮工。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说得一点都不错。

北方书商利用太平天国运动切断了南北交通,彻底地“从奴隶到将军”,实现了逆转,打败了南方书商,这是周大维、李惟庆没有想到的。

“洋务运动”之后,西学东渐,民智渐开,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文化与科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使民间阅读的导向发生重要转变。

尽管李氏家族书商也顺应时势的变化,推出了一些西学典籍,如刊刻了《瀛寰志略》《地球韵言》这样的世界地理知识图书,但还是属于基础性的一般图书。

而且这些书,仍是采用传统的雕版印刷,其成本和传播能力都远逊于石印、铅印书籍。

最要命的是,随着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教育的兴起,李氏家族书商主营产品,从为科举服务的雕版印刷的相关图书,如乡会试程文和朱、墨卷,到一般性的《三字经》等童蒙读物都陷入滞销的困境。

没有了科举制度,那些刻印出来的考试书籍,自然就成了一堆废纸,无人问津。

由于晚清石印、珂罗版和铅印技术的输入,传统的雕版印刷方法周期长、成本大、风险高,在与上述西式印刷术的对抗中很容易败下阵来。

最流行的是石印技术,自同治、光绪年间从上海等地传入中国以后,迅速占领国内图书市场。

一些书坊也被迫引进石印法,新的珂罗版和铅印技术又被推广和应用,处于被动地位的刻书市场可以说是不堪一击,传统书坊纷纷倒闭歇业。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1867 年之后,各省纷纷成立官书局,统一规划经营该地区的图书出版工作。

由于官版图书资金充足,编辑人员素质较高,加上行政力量的有力推动,所以官书局的书新、精、全、廉,迅速击败了众多民营书坊

如江南某省官书局曾在短短十余年间,推出了近千种图书,这些书校对精审、刊刻清晰,而且价格还挺公道,纸墨精良,看上去赏心悦目,很受读者欢迎。

官版书迅速占有了全省各府、州、县的图书市场,使民间书坊快速走向倒闭。

总之,在当时各种因素的交替作用下,全国雕版印刷业的衰落几乎成为定局。

李氏家族书肆也难以摆脱这种悲惨的命运。

时间到了1935年,在北京琉璃厂等地从事雕版印刷的村民全部撤回金川县许镇李家村,《李氏族谱》大事记有载。

三百多年的李氏陇西堂书肆最终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刻印的书籍如京杭大运河的水流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奔涌向前,输送着人类文明......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