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桥修路,添福增寿。
李家村的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
是的,早在明洪武年间,李家村有一位叫李万福的老人,一生未娶,省吃俭用,他一生都在为村庄造桥造福。
李家村的村前,是宽阔水面的福河流经,水上交通是最主要的交通方式。
为了方便村民出行,李万福最初用树木造了一座木桥。
由于夏季暴雨,木桥被冲毁。
无奈,李万福咬牙拿出自己的毕生积蓄,从隔壁乡的印山石场买了石头与石板来,用了三年的时间,一个人造起了一座石桥。
很多村民都嘲笑他,说他太傻,自己又不经常外出,还把娶媳妇的钱用在造石桥上。
李万福只是笑笑,当他看到村民及其他地方的人平安走过石桥时,脸上露出了笑意。
这座石桥也就被称作“万福桥”
后来,李万福活了101岁才去世,全村人被他的善举感动,全部来为他送葬。
人们都认为,李万福的善举,次啊换来了自己的长寿,因此,学做好事的人越来越多。
李家村成了真正的“乡贤”村。
如今的“万福桥”,历经多年的雨水冲击,已经是千疮百孔,危险得很。
一到下暴雨的时候,来往地行人总是小心翼翼的走路。
一些行人不小心掉进了福河,所幸大多数被人救起来,有几个人被大水冲走,连尸体都找不到,多么可惜。
李惟庆对大家说:“这座万福桥,现在必须大修,我的弟弟在京杭大运河淹死了,要是有一座桥可以经过,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再说,这里来来往往的行人很多,有几个人也被水冲走了,我们必须现在就修好这座桥,这是惠及子孙后代的大事啊。”
李惟庆也到外地买好了优质的石头与石板,用船运了回来。
全村族人一致响应,他们出力,每天挑石头与石板,几个村里的石匠,也是日夜忙碌。
大家义务造桥,因为受到了李万福先祖的影响,他们当然也想通过修桥来长寿。
这座石桥,增加了十二个石孔来排水,减少水流对石桥的冲击,效果很好。
这座石桥,总共花了三百五十两银子,对于李惟庆来说,这是值得的。
石桥修好了,李惟庆亲自写了一篇文章《重修万福桥记》,刻印在一块高大的石碑上,让子孙后代记得修桥的不易与艰辛。
此外,李惟庆还在万福桥旁,立了一块碑石,上面记载了李万福修桥的事迹,鼓励大家多做善事,行善积德,添福增寿。
这还不够,有些人到福河对面,过桥是去不了的。
怎么办?
以前有人摆渡收钱,让行人坐船到河对岸去。
后来,行人较少,摆渡的人觉得无利可图,就把船藏了起来,不摆渡了。
行人到了李家村前,望着宽阔水面的福河,真是无可奈何,只好绕了一个大湾到对面去。
李惟庆到了河岸一看,每天总有人要到对岸去,竟然有人直接下河想游过去。
李惟庆立即制止了,认为这样太危险,要是游到中间水深,恰好脚抽筋,那不是有生命危险吗?
李惟庆决定到杭州购置了几艘大木船,雇佣了村里几位经验丰富的船夫来撑船,免费运送行人来回。
这就是义渡。
李惟庆体会了一下义渡,还真快,也就二十分钟,就到了河对岸。
李惟庆想着以后要是空闲,到对面去钓鱼,那不是挺美的休闲方式吗?
义渡的渡口,李惟庆建造了一座大凉亭,放上了凉茶与刻印的新书,供行人免费享用。
“这个义渡真是方便,你们李家村人做了一件大好事,好人有好报啊,有了免费的船,这一天要坐好几回呢。”行人纷纷称赞。
修谱,又是李惟庆心头的一桩烦恼事。
一般来说,族谱每二十年要修一次,可是,上一次修谱,已经是50年前了。
那时候,李惟庆的名字在族谱上,可是,他的三个儿子名字并没有出现在族谱上。
也就是说,每年大年初一,李家村都会在“李氏祠堂”举行仪式,把去年出生的男丁姓名记载到一本草谱上,为今后修正谱提供资料。
既然族谱已经被蚊虫吃掉了一些,那得赶紧抢救,新修谱,已经刻不容缓了,否则,对不起老祖宗了。
按照惯例,李惟庆出资大部分,村民象征性出一点资。
族谱首先要写谱序,李惟庆向村里几个有文化、有官职的人发出邀请,请他们写谱序。
另外,为了增加族谱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李惟庆再次请了北京的老朋友—户部侍郎杨时转写谱序。
杨时转很高兴地接受了,他在信中写道:“感谢老朋友,把这个扬名后世的机会留给我,我愿意好好写一下你们李氏的光辉历史等,当然,这次我不会收一两银子作为润笔费的。”
李惟庆还是寄去了几本稀有古籍及一套瓷器寄给杨时转作为感谢。
请一个副部级干部来为李氏族谱作序,几百年来,只有李惟庆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做到了。
接着,李惟庆把收集新族谱信息的任务,按照各房,指派村民去完成。
李惟庆还自己动手,把村里的进士、举人、官职人员单独列传。
而从事雕版印刷业的几十名村民,却没有资格进入列传的资格,这让李惟庆很是难过。
这不是用钱就能解决的问题,士工农商,书商永远是摆在最不重要的位置。
甚至村里的孝子与贞女,都可以单独立传,甚至写入了《金川县志》。
太不公平啊!
李惟庆还补充了家训、家规、家风等内容,无非是:诗书传家、尊老爱幼、和睦共处等,旨在让子孙后代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人。
那些在金川义园的族人,只能在族谱上注明:未娶,客死京城,葬金川义园。
这一行字,就把那些从事雕版印刷业的族人一生写尽。
想起幼弟李惟雄的死,李惟庆的眼泪情不自禁掉在了族谱上。
修好了族谱,李惟庆在村里的“李氏祠堂”举行了一次隆重的族谱发放仪式。
族人先是游谱,在村里每家每户门口走过,各家都要放鞭炮迎候。
然后,到了祠堂,各房的代表站成一排,大家领到了一套新族谱。
通过修桥、修谱,李家村全体族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增强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