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2014—2024)。
对于我来说,一直想写一部关于雕版印刷业与京杭大运河的网络小说。
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是我的家乡,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古村落博物馆”,全县拥有57个中国传统村落,数量位居全省第一位,有128个保存完好的古村落,明清古建筑11663栋。
这些古建筑,很大一部分是明清时期全国闻名的金溪书商建造的。
金溪书商,大约在明末时期,合市镇田西村李氏、乌石村周氏,双塘镇竹桥村余氏等在北京琉璃厂开设书肆;合市镇戌源村周氏、田西村唐氏、东岗村等在南京开设书坊。
到了清朝,金溪县浒湾镇因为福建建阳雕版印刷业遭遇毁灭性打击实现产业转移,而一跃成为新的全国四大刻书中心之一。
金溪县双塘镇竹桥古村余氏、合市镇联桥村的张氏等在浒湾开设书坊。
此外,一些金溪书商从浒湾镇出发,陈坊积乡城湖吴家村的吴氏在长沙、衡阳等开设书坊;浒湾镇浒湾村的许氏在武汉开设书坊等,金溪书商遍布全国。
是全国各地的金溪书商,唱响了“临川才子金溪书”的品牌,全县从事雕版印刷业的人,应该过万,他们为传播中华文明,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有专家研究表明,《西游记》的书稿很可能是金溪书商中的周氏首先拿到,由金溪书商中的唐氏首先在南京书坊刻印。
2018年开始我参与了全县的祠堂调查,偶然在翻阅一些族谱时,发现金溪书商的痕迹,于是,便逐步搜集有关资料进行研究。
我重点研究了合市镇田西村李氏族谱、合市镇乌石村周氏族谱、合市镇联桥村张氏族谱,看到了族谱中关于金溪书商的记载,很是不悦。在士农工商的古代封建社会,这些大名鼎鼎的书商,他们在族谱里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名字,没有传记来宣传他们的丰功伟绩。更令人难受的是,在合市镇田西村李氏族谱里,我看到了二十多个名字,他们标注一句话:客死京城,葬金溪义园,未娶,也就是说,这些年轻的金溪书商因病或者其他原因,死在了北京,却不能魂归家乡,不能不令人感到心酸。关于这些书商的具体信息,族谱涉及很少,这为我个人创作带来了不少困扰。于是,我不断翻阅雕版印刷业有关书籍和资料,加上族谱信息,大脑里逐渐形成了一个提纲。
一种强烈的欲望在我的心里燃烧着:我要为金溪书商唱赞歌、立大传,所以就有了这部网络小说《运河书魂》。
几百年后,我怀着崇敬感、责任感与使命感,以李惟庆作为江西金溪书商杰出代表,讲述了他带领家族从事雕版印刷业的艰难困苦,成功与失败,李惟庆的经历,就是金溪书商经历的一切。
为了写好这部网络小说,我先后多次去了京杭大运河考察,并前往金溪县浒湾镇书铺街实地了解清朝各姓氏经营书业的情况,并询问了一些书商的后代,掌握了第一手素材。我的同学吴水旺、时晓伟陪同我在杭州拱宸桥考察京杭大运河最南端,在运河里坐上了水上公交体会大运河的交通便利,参观了大运河博物馆。我的好友邓建文、詹瑞玉、章建新陪我到京杭大运河苏州段,感受沿途风土人情。在扬州,我静静地在京杭大运河岸边发呆,我推想着,几百年前的雕版印刷业与京杭大运河的密切关联,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我看着一张张图片,着实震撼,向参与开挖京杭大运河的先辈们致敬。我的同学米卫平陪同我在京杭大运河天津段参观,让我再一次大开眼界,感受到大运河的伟大与辉煌。我的同学李国刚、邓兴东、郑安徽、徐金川、熊华平、李新文多次陪我到金溪县浒湾镇书铺街了解各大书铺遗址,到抚河了解水上交通情况,到金溪书商后代家中了解他们先祖经营书业的情况等。在此,向以上同学好友表示真诚的感谢!
2023年11月1日,这部小说开始创作。写作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犹如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你一个人在枯燥与寂寞中慢慢地往前跑。早上,我会去附近的小路上跑步;晚上,我会一个人到附近的公园散步,走上一万余步,没有一定的体力,很难坚持写下去。有时候,写作出现卡文现象,我会暂时把写作任务放一边,到公园附近听听歌,看着一群大男人,夹在女人中间跳劲舞,让我觉得好笑。又看到小孩子围在一起打包包,其乐融融,这时自己的心情也随之彻底放松了,回去继续写作。
我的心随着书商李惟庆在京杭大运河上跳动,真切地感受到他从事雕版印刷业的酸甜苦辣:李惟庆在北京参加会试失败后毅然弃考经商,留在北京摆书摊、开书肆,不断开拓新的图书市场。回到许镇后,李惟庆大刀阔斧对书坊进行改革,历经了刻印书遭侵权艰难维权、多种经营、参与公益事业等,许镇的雕版印刷刻书为李氏家族带来了核心竞争力,许镇与北京,南北互通,相得益彰。在北京琉璃厂,李氏家族几代人凭借精湛的技艺,辛苦经营,遭遇船翻书毁、酒后失火等重重困难,逐一化解,战胜了各种竞争对手,终于垄断了京城图书市场。同时,李氏家族通过京杭大运河与长江,辐射全国各地,在南京、武汉、长沙、重庆等开设书坊,完全垄断了全国的图书市场。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李惟庆带头在京城建设文昌会馆,购买墓地,建成“义园”,捐资从事慈善事业,激流勇退后他回到李家村建设家乡。
我经常在梦中惊醒,梦到了那些金溪书商托梦给我,他们哭泣着对我倾述道:“谢谢你为我们这些寂寂无名的小人物立传,让子孙后代了解我们为雕版印刷业,为中华文明传播,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的较大贡献,我们可以瞑目了。”
京杭大运河在新时代,依然发挥了沟通南北交通的巨大作用,中国还在继续挖掘国际运河的运输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金溪书,当然早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依然激励着我们前行,雕版印刷作为非遗文化,永远不会被遗忘,依然在传承与发扬。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