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官亚兵的头像

官亚兵

鲁迅文学院学员

小说
202504/20
分享
《运河书商》连载

第九十九章 建造房屋

走出去,再回来,是为了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摆脱贫困的家乡。

家乡,永远是李惟庆心头的牵挂。

李惟庆在李家村出生、长大,之后在许镇、北京等地开设书肆,忙了大半辈子。

逢年过节,李惟庆一定要请家乡的父老乡亲一起来吃顿丰盛的晚宴。

回来时,李惟庆见人都微笑打招呼,拿出点心给家乡的父老乡亲尝尝。

这些年,家乡的面貌依旧没有多大的改变,还是那个穷山恶水的小村庄。

这次回到了家乡,李惟庆决定要好好改变一下家乡的面貌,到了回报家乡的时候了。

李惟庆心里想:“一百年之后,自己也要去另一个世界,趁现在自己资金雄厚,得把家乡建设好,这是可以留个子孙后代的宝贵物质财富,当然,精神财富也要流传下去,那就是创业过程中的奋斗、吃苦精神等。”

刚回到家乡没几天,李惟庆收到来自李善水来自北京的天大好消息,那就是陇西堂书肆刻印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在市场上被一抢而空。

此时的李善水,正在北京书肆,掌管了家族的书业,南京分店,他把弟弟李善火派去管理,另外堂叔李惟春也去协助李善火。

财源滚滚,日进斗金,一点都不为过,李惟庆认为这是李家村的祖先们保佑的结果,因此,个人更应拿出巨大资金来建设村庄。

另外一个好消息是,来自金川县在南京三山街状元镜开设书坊的周氏发掘了‌《红楼梦》书稿,交由唐氏的德明堂书坊刻印。

“金川书”的名声一下子在全国传开,李惟庆的脸上露出了骄傲与自豪的笑容。

金川县的知县等摆了酒席,为回来的李惟庆祝贺,也把他视作全县的乡贤杰出代表。

李惟庆心想:自己的父亲李瑚要是活到现在,那该有多高兴,一个知县请一个农村家庭出身的书商吃饭并敬酒,这应该是李家的高光时刻啊。

此一时,彼一时,想当年,李瑚为了养家糊口,在许镇开设书坊,受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委屈啊。

李惟庆先想到的是为自己和两个弟弟李惟用、李惟信各建一栋房屋,这也是他作为哥哥应尽义务。

李惟信也早成了家,有两个儿子,在苏州与扬州分店参与书业管理。

李惟庆把破烂不堪的祖宅拆除,在这祖宅地基上,再加上旁边的菜地,建三栋房屋。

拆除祖宅的时候,李惟庆搞了一个隆重的仪式,他点了三炷香,朝祖宅的正中央拜了三下,说道:“各位老祖宗,现在因为我要为我们三兄弟建新房,占用祖宅地基,请你们原谅,我会单独建一栋房屋,里面供奉你们的灵位,请你们原谅子孙。”

说完,李惟庆点燃了鞭炮,也意味着开工了。

李惟庆觉得自己的房屋不应该建得太豪华,炫耀财富,反倒是要突出文化氛围。

读书人,还是习惯文化元素,于是,他让师傅把那些花板不要雕刻成蜜蜂与猴子(封侯的意思),而是雕刻一些花鸟虫鱼,再房间里雕刻一些弹琴、绘画、书法的图案。

当然,最重要的雕刻,还是各种线装书的图案,这是书商之家的明显标志,他李惟庆本质上还是一个读书人。

“你呀,真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家里布置了这么多的书图案,搞得我这个粗人今后怎么住进去啊,看样子,我现在就多看看书,否则,以后会被你们骂成草包呢。”夫人张文君觉得自己文化水平低,于是向李惟庆表决心要努力学习。

“好啊,我们一起学习,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这个家庭,以后的家训就是要‘诗书传家’,三代不读书,家里一窝猪,我们可要做一个好表率哦。”李惟庆鼓励道。

书房,是李惟庆梦寐以求的。

这栋房屋,不能少了书房。

李惟庆专门设计了一个书房,他要把这里当成他与夫人张文君读书,谈论诗与远方的神圣地方。

书房里,以后要摆放一些名著,还要放进陇西堂书肆刻印的畅销书。

有时间了,读书不再是一种奢望,李惟庆要把以前的遗憾弥补起来。

以后,李惟庆要在这里练书法,练绘画,还要这里写书。

书稿的名字,张文君帮忙想好了,叫做《李惟庆文集》。

李惟庆实际上一直在写日记,他把自己在京杭大运河看到的风土人情、奇闻轶事等全部记录下来。

现在他要把这些日记全部整理好,收录到《李惟庆文集》。

李惟庆还需要把自己这些年经营书肆的一些感想写出来,补充到书里面去。

李惟庆的新房门楣上,现在可以名正言顺地刻上三个字:大夫第。

可以说,这在农村,是一种莫大的家族荣耀,当然,那些有官职的,他们的门楣上往往刻上“进士第”“太史第”“天官第”等。

大夫第也不错的,在官职上相当于高级干部了,虽然没有实职,也还是受人尊重的。

三栋房屋的院子里,李惟庆还建造了一个大戏台,他是一个京剧迷,以后要从京城请一些京剧大师来表演。

除了为自己建新的房屋,李惟庆还为每家每户,建造了一栋新房屋。

这些新房屋,同样也是以书的图案为主,就是提醒村庄人,要让孩子多读书,将来家庭与村庄才会兴旺发达。

“惟庆,你真是活菩萨显灵啊,我们一辈子也建造不起这样好的房屋,你跟我们非亲非故,却舍得花钱解决我们的住房难题,这让我们有了安乐窝。”村民对李惟庆伸出了大拇指,并充满了感激之情。

李惟庆清楚,自己在离开李家村去北京时,曾经看到破烂不堪的村庄,发誓将来有钱了,要为所有人建造新房,他做到了。

知县了解到这一善举后,立即往上报告了李惟庆的先进事迹。

半年后,新的房屋全部建造好,大家住进了温暖的新家,李惟庆也受到表彰,一块木匾上刻有四个大字:乡贤楷模。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