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官亚兵的头像

官亚兵

鲁迅文学院学员

小说
202504/24
分享
《运河书商》连载

第一百章 改造村庄

谁不说我的家乡美。

李惟庆当然知道,要让家乡变美,就得花钱,就得拿出创意来。

钱不是问题,李惟庆有的是钱,而创意,那就要靠集体智慧了。

李家村是一个坐北朝南的南方典型小村庄,村东头是“青莲世家”门楼,村西头是“李氏祠堂”和“望京门”。

村中间是村民居住的房屋,这次,李惟庆为每家每户建造了一栋新房,一下子让李家村的颜值拉高了很多,十里八乡都羡慕得很,他们都巴不得自己是李家村的村民。

“青莲世家”门楼已经年久失修,经过雨水的侵蚀,有些柱基已经遭到破坏。

李惟庆请了技艺高超的木匠师傅,把门楼重新维修了一下。

既然大家都是李白的后裔,李惟庆觉得要对这位先祖好好宣传一下,让村民崇敬学习他。

“李白不是那个会喝酒的诗人吗?”

“李白啊,不就是喝醉了写下很多诗,‘飞流直下三千尺’,老祖宗太夸张了,有人到庐山三叠泉瀑布看,哪里有三千尺,三十尺差不多。”

“我也经常喝醉,怎么就没有老祖宗李白写诗的灵感呢?”

村民还是了解一点李白的,就是一些碎片信息。

于是,李惟庆在门楼前面,竖起了李白的雕像,雕像里,李白拿起一本书阅读,似乎在寻找写诗的灵感。

雕像下面,李惟庆让人把李白的简介刻印上去,为的是教育村民,要为自己的老祖宗自豪与骄傲,还要向他学习,诗书传家。

“这个雕塑好,我现在才知道李白的光辉事迹,怪不得我们村庄很多人去许镇甚至北京刻书,怪不得我们村人才辈出,出了一个进士,八个举人,还有30多人在各地为官,原来是我们的老祖宗基因强大啊。”村民似乎从李白那里找到了村庄兴旺发达的原因。

李惟庆现在被村民推举为族长,本来这个位置是属于辈分最高的老者李运凯。

李惟庆一回来,李运楷与村民看到李惟庆如此热爱家乡,想把家乡建设好,大家一致推举李惟庆为新的族长。

李惟庆一再推辞,说道:“这是村里的规定,我何能何德坐这个位置,再说,我的辈分也不是最大的,还是李运凯老者当族长最好,我做好参谋就行。”

“那可不行,建设李家村,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我年纪大了,老眼昏花,还是让你这样有见识的人来当族长更好,我要是再当族长,会妨碍你做事。”李运凯老者坚决支持李惟庆。

李惟庆正在计划着,明年李白诞辰日,将召集全族人到李白雕像前进行祭拜,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能丢。

“望京门”也重新做了修缮,主要在墙上,记载从村里走出去北京琉璃厂发展的村民的名字,让大家记住,这些是村里的人。

看到“望京门”,李惟庆感慨万千。

是啊,李惟庆手上建造的“望京门”,到如今,已经有七十多位村民从这里出发,去了北京。

然而,有些村民永远不会回来了,像李惟庆的幼弟李惟雄。

望京门,对有些人来说,就是与家乡告别的门,踏出这个门,再也回不来了。

“李氏祠堂”历经风雨的冲刷,一面墙壁开始倾斜,几根柱基也开始腐烂。

祠堂是李氏族人进行祭拜祖先、集中议事的神圣地方,李惟庆看到李氏祠堂现状,决心要把它修缮好,否则对不起列祖列宗。

李惟庆本来是想个人出资重建李氏祠堂,可是,村民认为,祠堂是全体村民的,一个人捐资,会让李惟庆一家人占据了全村的好运,于是婉拒了李惟庆的好意。

于是,李惟庆出大头,村民出资小头,开始要动工修缮李氏祠堂了。

动工前,依然是李惟庆带领族人点三炷香,向祖宗堂的列祖列宗灵位祭拜。

接着放鞭炮,营造一种欢乐祥和的好气氛。

祠堂的修缮,大概花了三个月时间。

李惟庆又对祠堂里面的一些内容进行充实,如,增加了几位重要祖先的画像,如李白等。

还对李家村近些年的名人,进行挂像宣传,如进士李惟用,还有八名举人,另外,那些有官职的村民,也被重点宣传。

李惟庆作为一个举人,也是宣传的对象,实际上,他对雕版印刷业的贡献更大,倒被忽略了。

村中间有一块好地,李惟庆决定为堂兄李惟藩建造一栋“进士第”,这是李惟用的荣耀,更是全村的荣耀。

李惟藩致信李惟庆,自己也快要退休了,立即可以与堂弟李惟庆再回到读书的美好时光。

李惟藩说自己这些年工作有点积蓄,可以独自出资建造一栋“进士第”。

李惟庆说,自己现在是资金太充足了,还是让他来出资把这栋“进士第”建设得高大上一些。

最后,两人同意,李惟庆出资一百二十两银子,李惟藩出资十两银子,建造这栋令人期待的“进士第”。

建好的“进士第”,外形为“官帽”状,两进三厅,里面设有客厅、书房、睡房、厨房等,甚是豪华。

只可惜,李惟藩的原配邹秀芝没有机会住进这栋“进士第”。

村里地势较低,一到下大雨,全村一半的房屋被淹没。

为此,李惟庆决定在村庄四周,挖了一条深沟,用石头筑牢,再用石板盖上。

这样,再大的雨水来袭,也会流进这条大水沟,再引流到村前的福河。

村中心是整个李家村的门面,李惟庆决定在村中心建一座高大门楼,全部用质量高的大石板,

门楼上,刻印四个大字:陇西世家,这是告诉村民与外界,李氏来源于甘肃陇西,做人不能忘本,要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由于李家村面貌一新,治理有方,被杭市知府题赠石匾“杭市公里”,说明李家村的布局、建筑、村政管理、民风民俗等在杭州范围内是第一流的,因此得到官府的表彰。

这块石匾当然要悬挂在村中心显眼位置,获得了十里八乡村民的羡慕。

李家村在李惟庆的改造下,已经成为一个全市的模范村,这是另李惟庆感到欣慰的,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