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金默的头像

刘金默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1/01
分享
《太阳流过马星河》连载

第三十七章 粮食设厂

市里风电开发的人跟着刘金宁开车往马龙山几处绵延的山坡顶走的时候,他们都被堰谷塘那葱葱绿绿、一片片、乌泱泱的玉米苗给振惊到了。马桥村几处院落的平坦的坡谷地,基本都分布在村落和山林之间,村前田野、村后谷地山林,像是大块的青色地毯,铺垫在鲜嫩生翠的山林树木和瓷白明亮的村庄之间。

爬上马龙山最高处的几个地方,坡谷地,村庄,田野,河流河堤还有穿境而过的高速公路,像树尖上蕴势萌芽的树叶,像汪洋大海里乘风破浪的船队、像繁星夜空中争光闪烁的辰星,攒足劲力迸发着一路向前、生生不息的广阔力量。

在山顶一处“地中海”发式一样的稀树茅草地,刘金宁问勘测队的人,安装了风力发电机,山顶的发电机形成的风力场对山下坡谷地的风力循环会不会有影响。

勘测队的人说,可能会有一些,但是影响并不大。他们好奇,刘金宁要问这个干什么?

刘金宁说,山下不是有几千亩的苞米地吗,担心风力发电机的风力场影响到达坡谷地的风向、风力速度,影响苞米的花期授粉和生长。

这个放心,我们的风电机是可以调节转速风向的。风力大,增加转速,风电机会减缓山下风力速度,风力小,可以降低转速,保证周边区域正常的风力流速。

那就好,我还担心这会对山里气候产生影响呢。

村长你多虑了,我们的风力发电机是服务老百姓的,绝对不会给老百姓增加负担、造成影响。

那你们建站房有要求吗?刘金宁瞬间化身“问题达人”,持续的发问让手拿图纸不停看着测绘仪的项目经理一时间都感到略显窘迫。

“这倒没什么要求。”

“我们村不是在山下建了个火力发电厂吗,我是想风力发电的中控监管站是不是可以建到我们火力电厂那块去!后期也方便不是。”

“这应该是可行的。村长我感觉你对规划设计还挺懂的啊。”

“没有没有,略懂些而已,在你们专业人士面前是班门弄虎了。”

“听说你们村的河堤工程设计都是出自你的手笔,说这话您就谦虚了。”

“修河堤那是摸着石头过河,全是手脚功夫,风力电场不一样,那是国家策略和高端技术,这哪能相提并论呢!”

“哈哈,村长是有见识的人。在我们工程人眼里呢,入天的飞机,下海的潜艇,穿山的高铁,那都是手艺活、腿脚功夫,真正的技术在这里!”

说完,项目经理将测绘完成、形成系统数据的测绘专用电脑拿给他看,刘金宁感到非常震惊神奇,他感觉这些年一直都奔走在田间地头、村户村民之间,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发展的前沿科技技术却远远落后了。此时的刘金宁忽然萌生了一个想法,他要在村里办一个人才培训班,除了农业种植养殖,那些之前涉及的草编艺术,民俗表演,村里很多人都懂的泥水木工,工程机械,还应包括先进的电子技术应用,医疗救护,电商销售、电力维修,打造一个全能型人才的“马家班”。

从山上下来回到村里,刘金宁远远的看到马路边村民家旁边停着辆收粮食的车,刘金宁叫李春林把车停在马路边上,只听见屋里面叽叽嚷嚷的,走进去一看,原来是农户和上门收购粮食的商贩在玉米收购价格上发生了争执。

马桥村的玉米和稻谷粮食是村民们的重要收入来源。一般的,村里加入了集体合作社的村民家的稻谷玉米,在联合收割机收割脱粒烘干晾晒后,就会被镇上的粮食商直接收购走,一部分个体种植户则会将收回来的粮食收储起来,一个是备作自家吃的粮食、养的牲畜用,还有就是等入冬和来年三四月份粮食少的时候,再卖给那些养殖户或者粮贩,可以卖个更好的价钱。

这已经在马桥村很多自己种粮的个体户村民那里形成了个不成文的共识,虽然这期间粮食的管理要花不少精力成本,但家里都储着几千几万斤的稻谷玉米,差时贩卖出去也能多赚出小孩一个学期的学费来,所以很多人都乐此不疲的赶在冬后春前才统一约镇上的粮食商贩来收粮食。

商贩指着从村民偏房仓库搬来、横七竖八摆了一地、装好袋的玉米说,这苞米这个时间确实就这个价了,不信你可以找其他贩子问问,而且这称用的都是你自家的地称,我们也就纯粹赚了个搬运费!

村民说,那我前天听邻居家说,他家卖这苞谷的时候,价格要比你高5分钱呢。

你说的那个贩子我知道,他平常都去其他村里收,他是第一次到你们村这收“散户”,没摸清价格,而且用的是自己的称,所以价格高了5分钱,我这每年都在你们村收粮食,这还信不过?

村民说,不是信不过,要是信不过你,我就不会打电话叫你来了,只是你看这个价格我们也摸不到行情,卖多卖少的全凭你一张嘴,一年到头的我们就盼着这粮食的收成,你多少也得松个口,不要这样一口价嘛!

听着看着村民近乎哀求的讲价话语和神情,刘金宁看在眼里、落在心上,内心里一阵阵悲天悯人的感慨,农村人付出一辈子的心血将自己束缚在这片广博厚实的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但累死累活一年到头的粮食收成,买卖价格都被商贩们的一张嘴钉死,毫无改变逆袭宿命的招架之力,想着还要让村民们过的幸福、过得有尊严、有获得感,要在马星河的河堤上“摆起长龙宴欢乐无忧的饮酒煮茶”,似乎在这顷刻的现实之间成了贻笑大方的天方夜谭。

一阵江海翻涌的混乱思绪之后,正当刘金宁想开口帮村民讲价的时候,商贩随即也开了口。他说,要不这样吧,按照今年的行情价,我只能再给你加2分,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些上门收购的贩子做的都是牛马生意,那3分钱的利润都是靠东家拼、西家凑,积少成多、聚流成河平摊得来的,除去人工、车运、损耗,我们就真只赚了个跑腿的辛苦钱。

听到商贩松了口,给村民还了个更好的价格,刘金宁闷在心里,想跟商贩说的那些“直肠话”又憋了回去。他也知道,进村收“散粮”的贩子,基本都是“父子阵”、“兄弟帮”,沾亲带故的关系组成的收购队伍。

在信息灵通的村民这里,那些更权威领域发布的粮价波动调整的讯息,就像暗夜里窜起的响地雷,“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就通过社交媒体传递给了村民,被人们误认为隐藏了灰色链条的粮食信息差价,其实早已经公开透明的成了村民们街谈巷议的“下饭菜”。

夹缝中求生存的收贩商们,就只能像“鸡毛换糖”的贩夫走卒们一样,确实只能赚到些个粮食搬运运输的费用,反倒是村民们牺牲了微薄的价格损失,省去了许多转运粮食到镇上大户粮商的麻烦功夫。往复推敲,仔细量查,心想着粮食生产并不能给村民们带来实际的增收,刘金宁更加坚定了自己强大乡村旅游产业和村里其他经济产业的决心。

看着眼前的“散粮”收购商,坦诚朴实、热心爽直,刘金宁觉得颇有几分眼熟,好像在不少地方打过几次照面,但又就是想不起来。脑海里一阵翻腾之后,这才记起装着一卡车黑山羊在马桥路边老槐树下问路的年轻男女,开卡车的司机师傅就是眼前这个满脸汗水、衣服粗陋的青年人。

想起这些,刘金宁嘴角坦然的扬起一丝微笑,虽然自己面生,但想必和村民们肯定熟实,即便是在马桥村这样远离市井的自然村落,“诚信立商”的道德准则仍然是推动乡村基础经济发展的强大维系力量。

正陷在村民和商贩之间粮食收购讨价还价、规范设想的沉思之中,李春林就从车上走了过来,他大声喊着粮贩的小名,说,开心果,原来是你在这收苞谷,难怪呜呜喳喳的叫了一地!

刘金宁好像脑海里又有了更深的印象,他问李春林,你们认识?

能不认识嘛,金桥镇社区的,赵金果,我刚开始待家里收粮食的时候,他就常常往我们村里窜,很多的粮食我都倒卖给他的!这些年他就收粮食,还开了自己的大米和饲料加工厂,我养殖场的猪饲料好多都找他订的呢!

刘金宁,马桥村村长!刘金宁热情的自我介绍。

认识认识,刚才看着你在旁边我就认出来了!

赵老板真是取易守难啊,这么辛苦的工作都自己亲自挂帅上阵,询粮问价!

这是今年下乡收的第一批粮食,没办法只能自己过来跑一趟,把下质量关、估下收购价。

春林说你有自己的粮食加工厂,主要销售渠道都有哪些?

小厂子,不成规模,各村的种植大户统一把粮食送到市里县里的粮食加工厂以后,各村也就只剩下些“自备粮”的散户,我们就跑乡里来各村各户的收粮,马桥村种粮户多,所以我们也就成了这里的“长期合作商”。赵金果似开玩笑的说。

“要是让你把大米加工厂开到我们村里来,真正成为我们的长期合作商你愿不愿意?!”

“那这真是太好了!求之不得啊!”

“但是我们要贴上我们自己的大米品牌,自己把它卖出去!你有没有想法?”

“这个?”赵金果略加思索了一番以后,稍显迟疑的说,“只要能保证大米加工的经营收入,这个买卖我看有盼头!”

“那成,咱们先这么说定,回头你收拾妥当了,你来咱村部详谈,我们一定要创立属于咱马桥村自己的大米品牌,把这粮食的收入攥紧到自己的手里!”

农田和粮食,是马桥村在同一片乡镇领域最集中、最富有优势的发展要素资源。因为农业科学技术的提升,水稻和苞谷这些粮食品种的改良,田间土地的高效能管理,马桥村每年的粮食产量在不经历洪水侵袭、丰调雨顺的情况下都有逐年增加。用刘金宁三叔的话说就是,以前的稻子是不到裤腰高,现在的稻子都有人头高,一穗穗的稻子多的像趴窝的蚂蚁,又圆润饱满的像刚生下的猪仔,比以前的产量品质不知好了多少倍。

在很多地方粮食产业化、食品化的大环境、大趋势下,刘金宁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村里这份丰饶的收获转化为更多可以满足人们营养健康、餐桌生态和实现农民耕种价值的“金香收益”。于是,在很多产粮多的乡村还沿续着传统的原粮收购和倒卖的情况下,在刘金宁的脑海里,一个全新的想法早已经生根发芽,那就是要成立一家贴牌马桥村的粮食加工厂。

其实首先提出这个想法的是刘金海。他在广东沿海开放城市周边农村参加调研和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时候就了解到,他们乡村农田里种的水稻不仅收割后马上就通过村里的大米加工厂加工后直接送进了城市的超市、市场,而且农田水稻早已经被改造成了生态旅游观光园,甚至还有借助互联网和电商平台,在水稻栽种的时候就已经被按照网格区块预约订购,等到水稻成熟的时候,客户就直接来到田块里进行收割、自行加工成粮食产品。

这种先进的粮食生产模式让刘金海深有感触,所以他搜集整理了广东沿海一带农村的这种粮食种植生产销售的系统资料,邮寄给了刘金宁。学习了刘金海整理的资料之后,刘金宁的思想也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他知道,马桥村如果仅仅依靠“看天吃饭”的传统种植方式,虽然能够保证粮食的产量,但却难以增加收入,也不能将村里的农产品推广到更远的地方。结合这些年对县域和乡镇粮食交易市场上的经验和洞察力,刘金宁明白,只有将本地的优质粮食加工成各类产品,才能极大地提升它们的附加值。

早在和镇上的粮食商贩赵金果有“一面之缘”以前,他就召集了村里的几位有志之士,包括老农、青年工匠和几位对农业经济有研究的学者,围坐在一起,讨论如何将粮食进一步商品化的想法付诸实践,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和头脑风暴,他们决定成立一家冠名“金马桥”的粮食加工厂,生产的大米品牌也非常“OEM”的被他们叫做“金马桥”牌。

在马桥村收粮头茬试水和跟刘金宁现场商定建立粮食加工厂两天之后,赵金果西装革履、头抹发油、意气风发的开着一辆油漆墨黑的“大众车”,带着那天一起收粮的一位“计称”,从头到脚重新打扮了一番后、容光焕发的来打了马桥村村部。

刘金宁也不敢怠慢,叫上村支书李舒鹏,李秀华兄妹,还有其他几位村干部和乡村能人一起,筹备拟定成立马桥村粮食加工厂的事情。他还结合自己的专业所长,简明扼要的敲定了一份加工厂的建设入股和承包合同。

在将合同内容全部解析了一边之后,刘金宁问赵金果,机器设备、运营资金还有劳动力都由你出,我们提供厂房、建设的场地,按地收取租金,但马桥村的粮食必须照单全收,你同不同意?

赵金果说,这个肯定没问题,但是粮食的质量必须要有保证!

“我说的是粮食收购的标准可以按照你的来,我相信我们村的稻谷的品质质量,粮食加工厂成立后,村民们送过来的粮食,只要他们通过一定的筛选流程,能够达到你水准线上的标准,你就不能有任何理由拒收!”

“放心,这个厂子以后姓马不姓赵,况且还是要按照你们的要求注册“马桥牌”的名字,销售渠道也是由你们开拓确定,你们才是老板,我才是打工的。”赵金果满脸微笑,并没有感觉到不满意的样子。

“那股份结构的问题我是这样想的,村里筹资厂房建设,进行对外销售,你们负责加工厂的加工运营,按照4成的股份划算给你们有没有问题?”

“我想应该也可以吧!按照这个逻辑你们是真正的ODM我才是OEM啊”。赵金果顺着刘金宁刚才提的梗自我揶揄说。

“这个都不重要,反正咱们这个厂子的合伙人,你才是主心骨!”

“主心骨可谈不上了,但是说做好这个合伙人我想还是可以不负所望的,这些也都全凭刘村长的关照赏识!”

“开心果,看你给客气的,因为大家都觉得你这人实诚,粮食加工厂这事都看好你呢!”李春林感觉赵金果对粮食厂这事还有点受宠若惊,一时间的没摸着头脑,于是又给他喂了颗定心丸。

“没什么问题意见我们就把这个合同给签了!”刘金宁让梁倩把合同文件拿给了赵金果,赵金果打开合同文件象征性的翻了翻,然后从公文包里拿出支金笔尖的钢笔,“刷刷刷”的就在上面签了字。他觉得既然他刘金宁这么信任他,那他也完全可以将自己的信任全部寄托在他的身上。

签完合同后,赵金果似乎还有些瞻前顾后,他说,“按照你的判断,咱们村里一年的粮食可以出多少产量产值?”

“产量的话可能没有太大类比性,但咱们可以拼产值!”

“怎么说?”

“你像隔壁的马鸣马塘村有在联合搞农业产业观光,他们产的粮食产量不会比我们少吧?”

“这个我了解,他们两个村的粮食产量确实比你们高很多!”

“但我们村的优势是什么?”说话间刘金宁顿了顿,“优势是我们现在已经打开市场形成声望的乡村旅游啊,我们一边做旅游一边买粮食,大家会记住谁的东西,是我们马桥村的是吗?”

“对,消费者都会倾向于选择印象更深刻的消费产品!”赵金果摆出了自己潜意识里形成的消费理论。

“好,既然你说消费者可能都记住了我们马桥牌的大米,喜欢和选择它,那我们是不是传导给消费者我们的大米有更好的品质更高的性价比,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给自己定一个更优的价格?”

“那是自然!”

“那我们的大米是不是可以合理的卖的比别人的好一些贵一些?”

“我想这样也合情合理!”

“所以我想,在这个价值理论和消费实践的背后,他们马塘马鸣肯定也会看得到我们村的优势,然后我们就可以拉他们加入我们的加工队伍,合纵连横,聚力优势,真正实现粮食加工的产业化!”刘金宁话音刚落,大家掌声四起,赵金果提着的靴子也落了地!

紧锣密鼓的签约会议之后,关于村里粮食加工厂筹建运营的合作事项、问题节点、思路策略很快的明晰起来,具体的是骡子是马,大家都期盼着早点把它建设起来。

接下来,他们便开始像被电击的鲶鱼一样,分工协作的筹备资金、寻找合适的场地、购买设备以及招聘员工。村里的村民们也纷纷慷慨解囊,用他们的辛勤劳动积攒下来的积蓄来支持这个项目。在刘金宁、赵金果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很快,粮食加工厂的场地被选定了,它就在刘家院子祠堂位置向东、村子的中心地带,既方便村民们运输粮食,又便于对外运输加工好的产品。

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努力,当马桥村的夏季水稻进入收割期,那几百亩的荷花,青绿的叶片间露出粉嫩可爱的花骨朵的时候,粮食加工厂终于建成。赵金果不仅把他镇上厂子里最新购置的、最得意的生产设备悉数打包安装到了马桥村的厂房里,还购置了先进的大米抛光机和封装机器,可以加工出各种类型的粮食产品,如面粉、大米、玉米片等。同时,他们还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安全,从原料的采购到产品的生产、包装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

随着粮食加工厂的正式投产运营,马桥村的粮食农产品也开始走向正规化、规模化。他们的产品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优质的品质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和信任。很快,“金马桥”品牌的大米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宣传推广下成为了当地的知名品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前来购买。

而村里的村民们也因为粮食加工厂的成立而受益匪浅,尤其是赵金果,虽然此前自己在镇上开加工厂也很赚钱,但他没想到的是,马桥村的大米远远要比他在镇上加工厂生产出来的大米受欢迎。村民们不仅通过销售自己的粮食获得更多的收入,还在工厂里工作获得了稳定的就业机会,这些也给马桥村粮食产业经济和乡村旅游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和发展机遇,让村里的优质粮食产品像铁匠铺的打铁声一样“叮叮当当”的就把声音传遍了每个角落,拥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天地。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