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笔触,粗粝且坚毅,缓缓划过 1933 至 1934 年那段满是硝烟与困苦的岁月,将浓重墨彩倾洒在陕甘边区的南梁之上。这片被广袤黄土高坡紧紧环抱的土地,像是被历史的巨手放置于风暴的漩涡中心,承载着革命的灼灼热望,在纷飞战火与重重困境里,以一种倔强不屈的姿态,艰难地谋求生路,悉心孕育着希望的火种。
往昔的南梁集市,不过是几条狭窄小道在漫漫黄尘中交错蜿蜒,道旁稀稀落落矗立着的,是那些被岁月侵蚀得破旧不堪的土坯房。狂风肆虐而过时,裹挟起的滚滚黄沙,犹如细密的纱幕,瞬间便能迷蒙人的双眼,叫人辨不清方向。平日里,集市上空空荡荡,死寂沉沉,门可罗雀是再寻常不过的景象。偶尔,才会有几位老乡,佝偻着脊背,肩头吃力地担着自家积攒许久、为数不多的些许山货,脚步蹒跚地踏入这片冷清之地。他们面容之上,满是愁苦之色,一道道深刻皱纹里,藏着生活施加的重压与无奈,只为能换得些许糊口的粮食,可往往事与愿违,最终只能在声声叹息里,满心失望地踏上归途。
在一间新近搭起的简陋作坊之中,几缕稀薄日光,仿若顽皮孩童,奋力从草帘子的缝隙间挤将进来,斑驳地洒落在屋内众人的面庞之上。习仲勋同志伫立其间,面庞上蒙着一层厚厚的尘土,却遮不住那与生俱来的坚毅神情。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滚而落,他抬手随意一抹,目光沉稳且坚定,缓缓扫过屋内摆放着的简易工具,以及角落里堆积如山的原材料,随后,那沉稳有力的声音在屋内悠悠响起:“同志们呐,当下局势严峻,敌人妄图用那一道道封锁线,将咱们困死、饿死在这片土地上,可咱革命者,骨头向来是最硬的,怎会遂了他们的恶毒心愿!别看这小作坊现下不起眼,在我眼中,它可是咱们打破封锁、盘活经济的关键所在啊。纺织、制盐、打铁,只要是能想到、能着手干的营生,咱们都得红红火火地搞起来,让南梁重新焕发生机!”
一位土生土长的本地同志,眉头紧紧皱成一个“川”字,满脸皆是忧心忡忡之色,接过话茬道:“习主席,咱心里都明白要干事儿,可难处实在太多了呀。就拿这纺织来说,连最基本的棉花都难寻踪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没原料,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折腾不出个所以然来。技术方面,咱这儿大多都是些庄稼汉、猎户,对纺织、打铁这些精细活儿,一知半解都算不上呐。”习仲勋同志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充满力量的微笑,大步上前,重重拍了拍这位同志的肩膀,目光灼灼似火焰,言语掷地有声:“老乡家里还留存着些旧棉絮,虽说破旧,但收集拼凑起来,也能派上用场。再派几个机灵可靠的同志,乔装打扮一番,秘密前往周边地区,想法子换些新棉花回来。万事开头难,可只要咱们齐心协力,边摸索、边实践,办法总归是比困难多的嘛!”众人听闻这番话,心头那簇险些被困难浇灭的火苗,“腾”地一下重新蹿高,纷纷重燃斗志,用力点头应和。
彼时,集市的另一头,负责商贸事宜的同志正站在一处稍高的土坡上,扯着嗓子,声嘶力竭地给围聚过来的大伙宣讲着新政策:“乡亲们呐,咱们苏维埃政府心里时刻惦记着大家伙的日子,为了能让咱这南梁的经济活起来,往后,这集市可不能再像从前那般冷清啦!大家把自家剩余的粮食、积攒的山货,都大大方方地拿到集市上来,互通有无,咱们公平买卖,一起把日子过得热热乎乎的!”话音刚落,人群里便传出一阵小声嘀咕,有人面露疑色,嗫嚅着:“咱这土里刨食弄出来的土货,粗陋得很,能换出啥好东西哟?”那位同志嘴角噙着笑意,朗声道:“大伙可别小瞧了自个儿手里的东西!咱们苏维埃政府为了方便交易,还专门发行了咱自己的简易货币,这可都是实打实能当钱使的宝贝,有了它,往后买卖东西方便得很呐!大家伙就放心大胆地参与进来,我担保,往后的日子指定是越过越好!”
不多时,仿佛是被一股无形却有力的力量唤醒,集市当真热闹开了。老猎户李大爷,满脸红光,精神抖擞,扛着几张精心鞣制的野兔皮,大步流星地来到集市,寻了个宽敞显眼的地儿,将兔皮一一摊开摆放整齐,旁边还搁着自家耗费数日精心编就的藤筐,双手交叠抱在胸前,满脸期待地望向过往行人。不远处,张大娘则用一方洗得发白的布兜,小心翼翼地兜着积攒多日的鸡蛋,扯着嗓子吆喝着:“新鲜鸡蛋嘞,换盐换布咯!”那吆喝声,高亢嘹亮,透着一股子对好日子的热切期盼,在集市上空悠悠回荡。几个年轻后生,身强力壮,肩头稳稳担着新打的柴禾,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目光灵动,找寻着合适的买家。
恰在此时,几个身着灰布军装、身姿挺拔的红军战士,步伐整齐有力地抬着几筐新制的粗布,以及一批简陋却结实耐用的农具走进集市。带头的战士浓眉大眼,满脸朝气,高声喊道:“乡亲们,快来看呐,咱红军自家作坊出品的好货,质优价廉,童叟无欺!不管是用咱们的货币,还是拿粮食来换,都成呐!”一时间,人群如潮水般迅速围拢过去,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哎呀,这布看着可真厚实,正愁没布给家里老小做冬衣呢,可算是盼来了!”“哟呵,瞧瞧这农具,可比我家那把破锄头强太多咯,拿回去种地,指定能省力不少!”此起彼伏的交易声、谈笑声,交织融合在一起,奏响一曲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市井乐章。简易货币在一双双满是老茧、粗糙黝黑的手中不断传递,大伙脸上原先笼罩着的阴霾,仿若被春日暖阳驱散,渐渐消逝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满溢而出的欢喜之色。
作坊之内,此刻亦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纺织机嗡嗡作响,似是一首激昂奋进的劳动赞歌,学徒们围聚在老师傅身旁,眼神专注,神情认真,小心翼翼地摆弄着手中的棉线,随着梭子在经纬线间来回穿梭,一匹匹质朴却实用的粗布在他们手中缓缓成型。铁匠铺里,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师傅们那一张张坚毅质朴的面庞,火星四溅,恰似烟火绽放,师傅高高举起手中沉重铁锤,手臂上青筋暴起,伴随着一声声有力的吆喝,如雨般挥汗砸向那烧得通红的铁块,在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里,一件件结实耐用、契合农事需求的农具渐露雏形。
集市之上,摊位愈发密集起来,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满了一条条过道,从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百货用品,到饱含民间智慧与巧思的手工制品,应有尽有。曾经被敌人残酷封锁,深陷死寂泥沼的南梁,此刻仿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般,处处弥漫着浓郁烟火气,各类物资仿若涓涓细流,从四面八方缓缓汇聚而来,生机盎然,蓬勃向上。这片承载着革命希望的土地,在纷飞的战火与重重困境之中,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与无畏的勇气,踏出了一条坚实可靠的经济自救之路,如同一位无畏行者,迎着那璀璨夺目的光明未来,稳步迈进,一步一个脚印,镌刻下属于南梁、属于革命的壮丽篇章。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南梁的经济活络越发显现出成效,不仅满足了当地军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更为革命事业筑牢了根基。在纺织作坊,学徒们经过数月钻研与实践,技艺愈发娴熟,不仅能织出厚实耐用的粗布,还在图案与色彩上加以创新,融入了当地民俗元素,深受百姓喜爱,产品甚至远销周边村镇,换回了紧缺物资。制盐工坊在攻克技术难题后,产量稳步提升,盐巴品质纯净,价格公道,成为集市抢手货,打破了敌人对食盐的垄断控制。
铁匠铺则与红军部队紧密合作,根据实战需求打造兵器,改良后的农具助力农业丰收,军民情谊在这一锤一炼间愈发深厚。集市规模持续扩张,吸引了外地商贩冒险前来交易,货币流通顺畅,信用日增,还催生了运输队、货栈等新行业,南梁宛如一颗在黄土高坡上熠熠生辉的明珠,于革命烽火中闪耀着不屈光芒,以经济活力支撑着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昂首迈向更广阔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