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龙的头像

马龙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1/25
分享
《红色南梁》连载

第十章 筹备建政

1934 年的夏日,陕甘边区的天空被一轮骄阳牢牢占据,炽热的日光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南梁这片饱经沧桑却又蕴藏无限生机的土地,在金辉的轻抚中熠熠生辉,仿若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使命与期许。每一寸山川、每一道沟壑,都似在默默诉说着即将发生的变革,见证着一段波澜壮阔、意义深远的历史进程徐徐铺展。

在南梁的指挥部里,简陋的土坯房内热气氤氲,气氛却炽热更胜骄阳。刘志丹、习仲勋以及一众满怀着革命热忱与坚毅信念的骨干们齐聚一堂,他们的面庞犹如被岁月镌刻过的浮雕,满是征尘,那是一路辗转奔波、历经战火洗礼留下的印记。然而,他们眼眸深处,熠熠生辉的是如磐石般坚定不移的坚毅,以及对未来满溢的憧憬,恰似夜空中璀璨夺目的星辰,穿透黑暗,照亮前行之路。此刻,一场关乎革命未来走向、紧密关联万千百姓福祉的筹备工作,宛如一场激昂奋进的乐章,正奏响激昂前奏,紧锣密鼓地拉开帷幕。

屋内,几张斑驳破旧的木桌被小心翼翼地拼凑在一起,仿若拼凑着革命的蓝图碎片。桌面之上,铺满了各式各样的纸张,泛黄且粗糙的质地,诉说着物资匮乏下的艰辛。有的纸张写满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每一个笔画都凝聚着思索与斟酌,犹如行军布阵的精密规划;有的则是勾勾画画的草图,歪扭的线条勾勒出机构框架、民生愿景,虽不规整却满含壮志豪情。刘志丹身形如松,挺拔屹立于桌旁,身着粗布军装,质朴的布料贴合着他坚实的身躯,脚蹬草鞋,那简单编织的鞋履沾染着泥土,踏出一路峥嵘。他虽装扮朴素,周身却散发着一种不怒自威的英气,仿若久经沙场的将军,自带千军万马之势。只见他紧握着毛笔,笔杆在他有力的指间稳若磐石,时而在纸上奋笔疾书,墨汁酣畅淋漓地晕染开去,似是将心中对百姓的承诺、对革命政权的构想一气呵成;时而停下,微微侧身,与身旁同志热切交流看法,剑眉轻扬,目光专注而诚挚。

此时,刘志丹正指着一份纲领草案,那草案承载着无数希望与寄托,纸张微微颤抖,似也在呼应着这庄重时刻。他声音沉稳有力,恰似洪钟鸣响,穿透屋内嘈杂:“咱这苏维埃政府,根基得扎在百姓之中,这是铁打的道理,重中之重便是土地政策,必须得明明白白,像咱陕甘这地界,多少乡亲祖祖辈辈给地主扛活,被那几亩薄田束缚得喘不过气,苦日子没个尽头。如今,我们就是要翻天覆地,让他们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握牢自家生计!”言罢,屋内众人纷纷颔首,眼神中燃起炽热火焰。

习仲勋坐在一旁,面容相较之下稍显稚嫩,青涩尚未全然褪去,可那紧抿的嘴角、专注的神情,却透着超出年龄的沉稳。他目不转睛地聆听刘志丹发言,不时微微点头,仿若在心底反复咀嚼每一个字背后的深意。待刘志丹话音落定,他便接过话茬,语速不疾不徐,却字字铿锵:“志丹同志说得对,土地是乡亲们的命根子,可不光土地,还有税收、商贸,方方面面都得围着乡亲们转,实实在在谋实惠。就说税收,往昔旧官府那般横征暴敛,把百姓搜刮得一干二净,咱绝不能重蹈覆辙。得依据咱根据地实际,量入为出、合理征收,还得想法子扶持小商贩,街头巷尾的买卖活泛了,经济才能有生气,大伙日子才有望越过越好。”众人围坐,或托腮沉思,或倾身细听,待习仲勋讲完,顿时你一言我一语,思维仿若灵动的火苗,相互交织、碰撞,激发出绚烂夺目的智慧火花,照亮了筹备建政的漫漫征途。

讨论机构设置时,屋内气氛愈发高涨,热烈似滚烫的沸水,蒸汽腾腾。“军事委员会得有绝对的统筹权,这是不容置疑的!眼下来看,敌人围剿一轮接着一轮,虎视眈眈,根据地安全如同悬于一线的千钧重担,军事若有差池,一切都将付之东流,一丝一毫的马虎不得!”一位久经沙场、满脸风霜的指挥员猛地站起身来,大手拍着桌子,桌上纸张簌簌作响,其神情激昂,眼中透着久经战阵的果敢与决绝。“可民政这块也不能轻忽,乡亲们的日子,从春种秋收的组织生产,到邻里间磕磕绊绊的纠纷调解,再到灾荒年岁流民的安置救助,桩桩件件都关系民生冷暖,丝丝缕缕都得精细分工、妥善操持。”一位在地方摸爬滚打多年、深谙百姓疾苦的同志紧接着补充道,眉头紧锁,满是对民生诸事的挂怀。

刘志丹站起身,双手背于身后,在屋内踱步,脚步沉稳有律,每一步都似踏在革命前行的鼓点上。他沉思良久,目光深邃如渊,审视着屋内众人,继而朗声道:“咱们设军事、民政、财政、文教等部门,各司其职又协同配合,就如同咱们红军作战,步骑协同、相互支援,方能在硝烟战火中立于不败之地,于建政大业里高效运转。军事为盾,守土卫疆;民政做线,串起民生百态;财政成基,夯实发展底气;文教铸魂,启迪民智未来。如此架构,相辅相成,才有望撑起苏维埃政府这片天。”众人闻之,纷纷鼓掌称善,那掌声在屋内久久回荡,激荡着壮志豪情。

随着筹备工作如涟漪般层层推进,消息仿若春风拂过原野,迅速吹遍陕甘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唤醒了沉睡在苦难中的乡亲,点燃了他们心底对新生活的向往之火。各地代表听闻,心潮澎湃,纷纷背上行囊,启程奔赴南梁,仿若一只只归巢的倦鸟,怀揣着使命与期望。

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有从偏远山村赶来的老农代表,身形佝偻却步伐坚定。他身着满是补丁摞补丁的衣裳,粗布经纬间织就岁月的艰辛,肩头背着干粮布袋,里面装着的是自家积攒、视若珍宝的干粮,一步一步,用脚底丈量着与南梁的距离,每一步落下,都扬起细微尘土,恰似他心中纷扬的思绪。他目光澄澈,满心想着要为村里争个好前程,让祖祖辈辈的苦日子熬出个头,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皱纹里都藏着对新生活的渴盼。

有年轻的游击队员代表,身姿矫健如猎豹,身背钢枪,枪身泛着冷硬光泽,映照出他在前线浴血奋战的身影。他步伐有力,大步流星,每一步都透着军人的豪迈与自豪,脸上洋溢着自信光芒,那是战火淬炼出的骄傲。他带着前线战斗的体悟与诉求,脑海中是敌我交锋的硝烟画面,心中思索着如何在建政中强化军事保障,让根据地更坚不可摧,脚步匆匆,奔赴这场关乎革命未来的盛会。

还有乡镇里稍通文墨的教书先生,一袭长衫虽破旧却整洁,手中捧着记录乡亲愿望的本子,纸张被摩挲得微微起毛,字迹密密麻麻。他神色匆匆,镜片后的双眼满是急切与期待,一路风尘仆仆,脚下生风,恨不得即刻将乡亲们的心声传递到南梁,融入建政的蓝图之中,为这片土地的文化振兴、教育普及添砖加瓦。

他们陆续抵达南梁,一时间,原本稍显寂静的指挥部瞬间热闹非凡,仿若注入了蓬勃活力的清泉。代表们被迎进屋内,顾不得路途奔波的疲惫,满脸倦容被兴奋与急切取代,纷纷打开话匣子,七嘴八舌地分享家乡情况。一位陕北来的代表,操着浓重乡音,一开口便是满溢的愁绪与期盼:“俺们那嘎达,乡亲们盼着苏维埃管管水利,老天爷不赏脸呐,年年旱灾,土地干裂得能插进拳头,庄稼没收成,锅里没米,日子太难咧!”说着,眼眶泛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那是对乡亲苦难感同身受的酸涩。

习仲勋赶忙快步上前,双手紧紧握住他的手,掌心传递着温暖与力量,郑重承诺:“老哥放心,建政就是为解百姓疾苦,水利关乎民生根本,一定优先谋划,咱齐心协力,定要让干旱之地淌出清泉,让庄稼有个好收成,让大伙吃饱穿暖!”屋内众人皆围拢过来,拍拍肩膀、递上茶水,用行动给予慰藉与支持,也将这份沉甸甸的民生诉求铭记于心。

夜晚,指挥部灯火通明,昏黄的灯光摇曳,似也在抖擞精神,参与这场意义非凡的审议。刘志丹、习仲勋继续与各地代表围坐,桌上摆着简单茶水,粗瓷大碗里热气腾腾,袅袅水汽氤氲着众人面庞。众人毫无困意,双眼布满血丝却依旧炯炯有神,逐条审议纲领细则,每一个字、每一项条款都反复推敲,仿若雕琢传世珍宝。“这土地分配,按人口还是按劳力,各有利弊,得再斟酌,关乎乡亲切身利益,半点草率不得。”一位代表皱着眉头,抛出难题,引发众人沉思。“文化教育咋普及,村里孩子没学上,两眼一抹黑,未来咋有指望?咱得想法子让知识之光普照大地。”又有人忧心忡忡地说道。问题接踵而至,大家争得面红耳赤,声音此起彼伏,或激昂陈词、据理力争,或低头沉思、轻声辩驳,只为在这方寸之间,寻出最佳方案,为苏维埃政府筑牢根基。

直至破晓,晨曦仿若利剑,穿透窗户缝隙,洒在屋内众人疲惫却坚毅的脸上。漫长一夜过去,纲领初定、机构框架成型,虽身躯似被重负压垮,困乏不堪,可每个人心中满是即将开启新纪元的兴奋与豪迈,那是见证历史、创造历史的澎湃激情。他们深知,在这片黄土地上,一个属于人民的政权正破茧而出,恰似朝阳喷薄欲出,将承载起革命的希望,以燎原之势,带领陕甘百姓跨越苦难,走向光明坦途,为中国革命铸就坚固后方堡垒,书写可歌可泣、彪炳千秋的壮丽篇章。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