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龙的头像

马龙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2/20
分享
《红色南梁》连载

第二十章 新程起航

1936 年初,陕北的寒风依旧如刀子般割着人们的面庞,凛冽的气息在山川沟壑间肆意穿梭,可这片饱经沧桑的黄土地上,却涌动着一股炽热且不屈的力量,恰似地底即将喷薄的岩浆,在延安及周边广袤区域,一场波澜壮阔、关乎民族存续的抗日准备行动,正紧锣密鼓、分秒必争地铺展开来。

延安,这座隐匿于黄土高原深处,被群山温柔环抱、延河潺潺穿流而过的小城,宛如一颗蒙尘却熠熠生辉的明珠,彼时已汇聚成革命火种的摇篮,成为希望与抗争力量进发的核心地带。放眼望去,土黄色的窑洞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地镶嵌于山壁之间,恰似古老岁月雕琢出的神秘堡垒。每孔窑洞虽简陋质朴,四壁被烟火熏染得暗沉斑驳,土炕、木桌占据大半空间,可就在这方寸之地,无数仁人志士围坐煤油灯下,蹙眉沉思、激昂讨论,似有千军万马在脑海中纵横驰骋,每孔窑洞都宛如一座隐秘的军事指挥所,静静酝酿着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锦囊妙计,思索着救国于水火的宏伟方略。

军队改编工作,犹如一场破旧立新的磅礴战役,在局势危如累卵的紧迫感中率先打响,其意义之深远,恰似在混沌暗夜点亮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为民族存续筑牢根基。彼时,历经土地革命战争血与火淬炼的部队,凭借一腔热血与顽强斗志,在崇山峻岭间游击辗转,打出赫赫威名。可如今,面对装备精良到武装到牙齿、战术体系繁杂如精密棋局的日军,往昔的编制与作战模式已显力不从心,急需一场脱胎换骨的重塑。

城外那片开阔的操场,晨曦微露之际,东方天际才泛起鱼肚白,尖锐嘹亮的军号声便骤然划破静谧长空,如凌厉号角唤醒沉睡的雄狮。刹那间,战士们鱼贯而出,从简陋营房、窑洞中快步奔至操场,整齐列队。他们身着灰布军装,虽粗布缝制、补丁层叠,却浆洗得干净整洁,每道褶皱都透着军人的硬朗与自律。身姿挺拔如苍松傲立,脊梁笔直,胸膛高挺,双脚稳稳扎根土地,目光坚毅炽热,宛如夜空中璀璨星辰,满是对胜利的渴盼、对家国的担当。军官们步履匆匆,手持文件图纸,穿梭于队列方阵之间,洪亮嗓音传达着全新编制方案,讲解战术指导思想时激情澎湃、深入浅出。

依据新规划,分散作战的力量被精心整合重组,步兵方阵整齐划一,步枪在肩、刺刀闪亮,是攻坚守土的中坚力量;骑兵部队昂首挺胸,战马嘶鸣、蹄声哒哒,机动性强,宛如疾风利刃,可突袭、可迂回;炮兵阵地沉稳肃穆,黑黝黝的火炮昂然矗立,炮手们摩拳擦掌,钻研炮弹装填发射技巧,力求精准打击。曾经以游击战术灵活周旋、神出鬼没的部队,如今日夜不辍,研习大规模阵地攻防要诀,模拟枪林弹雨下如何构筑工事、步步为营推进,剖析机动作战中穿插、包抄时机与路线。从老旧步枪拆解组装、擦拭保养,到火炮瞄准调试,武器操作规范精进到分毫,战术配合演练反复打磨,模拟战场风云变幻,从遭遇战、阻击战到攻坚战,各兵种协同作战渐入佳境,志在铸就一支能于多元复杂战场纵横驰骋、克敌制胜的钢铁雄师。

与此同时,一支支抗日宣传队仿若灵动跳跃、播撒火种的火焰,怀揣使命,奔赴四方八面。他们恰似一条条纽带,连接着革命中枢与万千民众,编织起全民抗战的大网。这些宣传队员身份各异、背景不同,却因抗日救亡的热血凝聚一处。有戴着眼镜、腹有诗书,满脑子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以笔为剑、以文为刃,撰写檄文痛斥日军暴行,剖析抗战形势;有擅唱山歌、嗓音嘹亮的民间艺人,一把二胡、一面锣鼓,便能演绎出人间悲欢、家国大义;更有满腔热忱、稚气未脱的年轻学生,脸庞虽青涩,眼神却透着无畏,脚步匆匆,奔赴抗战宣传一线。

他们背着简易行囊,里面塞着几件破旧衣衫、几双缝补布鞋,手持自编自印宣传册,粗糙纸张上满是黑白手绘,日军残害同胞的惨状跃然纸上:硝烟弥漫村庄里百姓哭号奔逃、房屋被焚坍塌;华北大地无辜百姓被屠戮,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文字恳切激昂,呼吁全民携手、共赴国难,保卫锦绣山河。踏入村落,宣传队便迅速融入百姓生活,村头那棵盘根错节、见证岁月的古树下,或是村中破旧、却承载乡情的戏台前,锣鼓敲响、二胡奏响,引来乡亲们好奇围拢。他们用方言说唱,讲东北沦陷后百姓沦为亡国奴的凄苦,道华北危急、战火逼近家园的紧迫,质朴表演让老乡们感同身受,眼中先是惊痛、愤慨,继而燃起熊熊怒火,攥紧拳头,抗日火种悄然种下。

习仲勋,这位深受百姓爱戴、扎根黄土地的革命者,更是身先士卒,脚步丈量着陕北的沟沟坎坎,深入偏远山乡。沿着蜿蜒曲折、尘土飞扬的山间小道,他顶风冒雪、披星戴月,草鞋磨破、脚步不停。每遇一座窑洞,便弯腰入内,轻拍身上尘土,坐在暖烘烘土炕边,与憨厚朴实、满脸皱纹的老乡们促膝长谈。他操着一口地道陕北口音,如唠家常般亲切,讲述日军在东北黑土地上的暴行,工厂被占、资源被掠,百姓寒冬腊月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华北平原上,城镇被轰炸成残垣断壁,无辜妇孺惨遭屠戮,一桩桩、一件件,老乡们起初面露惊惶,不敢置信,随着讲述深入,眼中满是愤慨与惊痛,嘴唇颤抖、牙关紧咬。

习仲勋继而阐明,国难当头,如今大家仿若同乘一艘风雨飘摇大船,唯有齐心协力、奋起抗日,握紧拳头、拿起武器,方能护住祖辈耕耘的家园,保卫血脉相连的亲人。质朴言语掷地有声,恰似重锤敲醒每一个人心中沉睡着的民族魂,让抗日火种在这片黄土地深处扎根、蔓延,燃成燎原之势。老乡们纷纷点头,或质朴表态愿送子参军,或愿捐出家中存粮,支持抗战大业。

刘志丹则亲率部队东进,军旗烈烈,猎猎作响,似在呐喊宣誓;马蹄声声,如密集鼓点,敲出奋进节奏。战士们翻身跨上战马,身姿矫健,背挎钢枪,枪身泛着冷光,行囊里装着简单干粮,不过几把炒面、几块干粮饼,却怀揣着滚烫炽热、足以融化冰雪的决心,向着东边抗日最前沿昂首挺进。他们穿越一道道巍峨山梁,山风呼啸,吹透单薄军装,却吹不散昂扬士气;趟过一条条冰河,冰水刺骨,冻僵双腿,步伐依旧坚定,每一步都踏出坚毅节拍,似在向侵略者宣告:国土不容践踏,山河必将重光。

所经之地,消息如春风拂过,百姓奔走相告,扶老携幼、夹道相迎。质朴乡亲们端出家中最好吃食,新蒸馍馍热气腾腾、小米粥香气扑鼻,箪食壶浆,只为这支奔赴国难的英雄队伍。妇女们围坐一起,飞针走线,为战士缝补破旧军装,细密针脚缝进关切与敬意。刘志丹望着乡亲们殷切目光,深知此行使命如山沉重,肩头扛着民族期望。宿营休整时,他召集战士,面容严肃,重申纪律,告诫不许拿群众一针一线,务必秋毫无犯,言语铿锵。战士们谨遵教诲,帮老乡挑水砍柴、清扫庭院,展现人民军队优良风范与高尚气节。队伍迎着朝阳、沐着风雪,一路向东,身影渐行渐远,却依旧挺拔如松,镌刻下无畏抗日的壮烈篇章,彰显着不容置疑的民族大义与赴汤蹈火的抗日决心,宛如一道璀璨曙光,穿透彼时阴霾笼罩的华北天空,带来希望与力量的磅礴气息,预示着全民抗战的燎原之火即将在这片苦难而坚韧的土地熊熊燃起,烧尽侵略者的野心与残暴,还山河以太平,予百姓以安宁。

在延安的窑洞里,军事谋划持续升级,新战术不断研讨成型;宣传工作如火如荼,故事与口号传遍四方;军队改编日臻完善,战力节节攀升。而在广袤陕北乡间,百姓觉醒,或踊跃参军、或后勤支援,汇聚起磅礴力量。各方力量紧密交织、协同共进,如精密齿轮咬合运转,为即将全面爆发的抗战奏响激昂序曲,筑牢坚实根基,只待一声令下,便向侵略者挥出致命铁拳,捍卫华夏尊严,守护民族未来。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