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祁成德的头像

祁成德

网站用户

小说
202109/23
分享
《红 旗 飘 扬 川 滇 黔》连载

第二章 古垒枪声


1

古友农出身于佃农之家,他来到石圪垴地方来做工,已经近两个月了。他是中共党员,受中共赤水特支的委派,离开了老家羊皮山,到猿猴场的石圪垴一带,以解木板扁桷子为掩护,组织动员群众,准备迎接红军,协助和配合红军在赤水河两岸的军事行动。他已经作了一些宣传和联络的工作。他已经通过参与场镇农村的生日聚会和丧葬仪式,与工农百姓密切接触,宣传革命道理,他通过走访谈心等方式接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和红军的革命事迹,让一些工友农友包括船工摆渡人青山工等明白了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的好处,让一些进步的教师和学生了解了共产党的主张和红军的革命故事,愿意跟着共产党干革命。他通过观察,认定覃茶花出身贫苦,是一个心地坦诚、热情豪放、有侠义心肠的敢说敢干的女人,有心要帮助覃茶花,让覃茶花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当地为革命事业、为劳苦老百姓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猿猴场逢二、五、八是场期。古友农去赶场,回来的时候,发现前面有一个高大的女人,背着一背篼东西爬坡。女人背向河坝,面对山坡,顺山路努力地向上。可能是背上的东西有点沉重,女人的高大的身板竟有点伛偻。古友农从背影上觉得女人有点眼熟,似乎在哪里见过。仔细一看,从女人的穿着和走路的姿态动作上认出是覃茶花。古友农加快步伐,在翻坳口的地方追上了覃茶花。覃茶花听见后面有脚步声,将背篼靠在一个平常人们走累了歇捎的岩坎壁上放好歇息,车身转来,看见了古友农。

覃茶花面带笑容,打了个招呼:“古兄弟,你也去赶场来,也要回去了吗?”说着,撩起边三扣老兰布衫的衣襟,擦了擦额上沁出的汗水。

“是呵。茶花姐,你买这样多东西,背起走累不累嘛?”古友农比覃茶花小两岁,平时见面就喊她“茶花姐”,从来不喊“大嫂”或“嫂子”。

覃茶花说:“东西不多,也不累,只是这回去的路,过河搭脚就爬坡,还真是不稀活(轻松)哩!”

“买些啥起好东西嘛?”

“都是厂厂头要用的,米菜油盐酱醋之类,有点酒,几斤叶子烟。明天不是冬至吗,大家伙凑了一点钱,割了一刀肉,要打平伙哩。都好久没见油腥了,也打个牙祭嘛!”

“茶花姐,我帮你背背篼嘛!”

“多谢罗!这背篼不很重,我自己背就行。”覃茶花笑着说:“友农兄弟,你要回厂厂头呢,还是去哪里?你空手,脚程快,你先走倒嘛!”

古友农拉过背篼,背上往头里走了。

覃茶花为人直爽。她见古友农年青力壮,又是空手,就不再争抢。古友农背着背篼走在前面。覃茶花在后面跟着走。

一路上,古友农对覃茶花很关心,询问覃茶花的兴趣爱好起居生活,田边土头,家长里短都问。覃茶花也很健谈,有问必答。两人边走边摆话语融洽,有些相见恨晚的意思。在谈话中,古友农很自然地由石圪垴厂厂头雇佣工人的生活,引入到贫苦老百姓的生活,引入到劳动人民应该争取自身的利益,对地主老财老板们施行反抗斗争。又由当地老百姓的斗争故事,引入了外面世界的风云变幻,引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老百姓跟着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劳动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的事情。

“老百姓当家作主人,打土豪分田地,有地种有饭吃有衣穿,不受欺侮多好啊!”听了古友农的故事,覃茶花感叹地说。

古友农于是又讲到了共产党和红军。古友农尽量地把自己知道的有关共产党和红军的事情讲给覃茶花听,并说红军已经进入贵州,要到赤水河这边来了。覃茶花听得很专心,她的心里,记下了古友农讲的这些故事,记住了共产党和红军的名字。

2

古老的猿猴场像一位长眠未醒的睡美人,静卧在赤水河东岸,一只绵长窄扁的摇篮里。摇篮的一头在下游的石梅寺,另一头在上游的石灰溪,摇篮的腰部担在猿猴河滩上。摇篮的长度略是五华里。因此,自古以来民间就有“三里土城,五里猿猴”的说法。猿猴的街道依山傍水,房屋顺随自然地态,依着地形的坡坎起落弯曲延伸而设计兴建。傍山构架,顺水铺展,多为串架泥夹壁或松杉板壁结构,迭宕蜿蜒而颇有特色。一条古老的石板长街穿场而过。长街的东侧,紧邻一扁壁的赭红色丹霞石崖,石崖雄奇伟岸绝妙绵长,巍然耸立而高接云天,垂直陡峭如刀削斧劈般光滑齐整。石崖上林森竹茂,草附藤缠,花香鸟语,泉洌瀑飞,山箐风清气爽。人站在石崖之上,极目远眺,定会情逸思远心旷神怡。石崖上有岭埂岩穴峡谷涧泉,有云雾霞彩人家有平坦如砥的坝子,有肥沃的梯田坡地,出产稻菽包谷红稗高梁大豆,水果蔬菜,豌豆胡豆南瓜冬瓜。春来山景如画。夏日风光似描。秋天桂萄芬芳,龙眼柑橘甘甜。冬日梅兰怒放,竹笋河鱼味美。一年四季都有特点,有令人百吃不厌的美食佳肴,有令人欣赏不尽的山水田园风光,有令人品之不尽的韵味和风采。巍峨的石崖,茂密的森林和奔流不息的赤水河水,左右了猿猴场的气候和庄稼,自古以来就有“干土城,湿猿猴”之说。人们把紧邻的两个场镇来作比较,深刻地准确地道出了土城和猿猴的各自特点。

猿猴场的得名,据说就是由于长街东侧的山崖顶上,有一砣酷似猿猴的大石头。石猿猴的形貌轮廓线条都清晰分明栩栩如生。当旭日东升朝霞灿烂的时候,在熹微的晨光辉映之中,石猿猴更是有头有尾活灵活现,故而人们谓之猿猴,并且成了五里乡场的称谓。

猿猴场西傍赤水河。河水势如野马桀骜不驯,长年奔腾不息在猿猴滩上吼声如雷。河西岸有风景美丽的沙沱村石林村虎头山九角洞……是处山青水秀、竹茂林森、岩呈娈态,涧蜿媚姿,瀑生韵味,石染丹霞,四季鸟语花香,人到其间,定必流连忘返乐不思蜀想以此为家。

沿河西岸的道路顺河而下,可以到达闻名遐迩的水陆码头陛诏场,进入神秘的陛诏沟,上古家垒,过偃塘沟,翻越川风坳,经陈家店到丙滩,下复兴到赤水入四川……猿猴场是由遵义到赤水的必经之地,是遵赤交通线上的要隘关津咽喉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中国工农红军要在黔北经川南渡过长江,进入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实施在四川创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就要经过猿猴场。

遵义会议之后,红军部队向赤水方向推进。红一军团在攻占土城之后,于1935年1月25日到达猿猴场。红军的到来,唤醒了猿猴场,给古老的猿猴场带来了欢乐喜庆吉祥和谐,给古老的猿猴场带来了希望。猿猴场沸腾了。

猿猴场的老百姓,载歌载舞地欢迎红军。猿猴场的街道上和路边的土坎石壁上,有欢迎红军的标语,有的标语是用纸写好了,粘贴在房屋铺面的板壁上,有的标语是用石灰水直接写在墙壁或路旁的土坎石壁之上。

标语的内容有:

欢迎红军,红军是工农的队伍!

拥护红军,红军是老百姓的亲人!

拥护建立苏维埃政权!

迎接红军的队伍在街上走过。有的人手里拿一面红旗,有的人抬着写有“欢迎红军”的横标,有的人在燃放鞭炮,有的人在喊着“欢迎红军”的口号……人群振奋,热情洋溢,踊跃积极,前呼后应。有的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队伍中有锣鼓队。锣鼓的鼓点激越高昂,感情热烈奔放。吹唢呐的鼓足了劲头,吹出的曲调高亢激昂热烈,情深谊厚,显示出了欢乐吉祥喜庆和谐的氛围,也带着祝愿:盼着老百姓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过上好日子。

秧歌队边走边扭秧歌,动作欢快歌声响亮。

一支舞狮队,从下半场到场中间,又来到上场口,一路走一路表演。狮舞雄壮热烈,激情奔放。舞狮人热情洋溢,技艺娴熟高超。滚绣球上高台扯倒提大翻滚等等动作,一气呵成掌声不断。表现了猿猴场及四乡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拥护和欢迎的深厚感情。

红军在猿猴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覃茶花和傅绍成参加了迎接红军的队伍,也参加了红军在沙沱村河坝边召开的动员大会。覃茶花对红军有了深切的了解,有了深厚的感情。

红军兵分两路。一路沿河东岸经大金沙葫市场小关子朝旺隆方向进军。 一路从陛诏过河,从河西岸进军,翻陛诏沟古家垒,过偃塘沟翻穿风坳,经陈家店过丙滩场,从风溪口过河向复兴场挺进。傅绍成是陛诏这一方向的红军队伍的向导之一。

3

参加了红军在沙沱河坝召开的群众大会和听了红军干部的演讲之后,摆渡人李石清明白了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是带领老百姓翻身求解放,打土豪分田地过上好日子的队伍。李石清老汉心情激动,总想着要帮助红军做点什么事情,表达自己对红军的向往、爱戴和拥护。

李石清老汉家住赤水河边。从祖父起,一家三代都是船工。祖父和父亲都是帮人走船,摆弄的是行船,上到岔角滩,下到赤水合江。那时的行船,需要在猿猴滩转载。到李石清老汉的时候,开始推过河船摆渡。摆渡人也很辛苦,虽然不如行船那样经历很多的险滩恶浪,却是起早摸黑,夜以继日,不分昼夜地干活。在岸边搭一个简陋的窝棚,在窝棚里睡觉。在窝棚边刨一个沙坑垒石做灶台,支一个三角架,挂一只鼎锅煨饭煮菜吃。每天无论早晚,甚至半夜三更有人叫过河,都要起来推船接送。这半夜三更喊过渡要推船接送的,都是有公事或急事必须过河的,能不及时接送吗?因此,李石清老汉推过河船,披蓑戴笠,披星戴月,无论烈日暑天,还是寒冬腊月,总是随喊随到,风雨无阻,不讲价钱的。李石清老汉的吃苦耐劳和礼貌待人及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的精神作风,都深得人们的好评和喜爱拥戴。他很有些人缘。

李石清老汉虽然是穷苦人,但为人豪爽、慷慨仗义,深得船工渡友们的推崇和爱戴。这次红军来到猿猴场,李石清很做了一些工作。前次红二师挺进丙滩复兴场,在陛诏渡口过河时,李石清老汉就到陛诏去,亲自参加推船,帮助红军渡过赤水河。他还同在陛诏街上写标语欢迎红军的几个年青人一起,同红军一道进陛诏沟,一直把红军送到古家垒山坡下才分手。这次,红军要在猿猴渡口架浮桥过河,翻马鹿坝朝古蔺方向进军,他又出了很多力。

李石清先是同红军战士一起,去搜集船只。由于川军黔军和一些官吏绅士的反动宣传和威胁,一些船老板将船只弄到滩头河湾港叉角落的偏僻地方隐藏起来,有的还用草帘子或竹子树子的枝叶遮掩起来。必须要有熟悉情况和地形的当地人带路去寻找,还要做说服安抚的工作,让船老板或船工们打消顾虑,自愿地将船借出,交付给红军使用。李石清老汉自告奋勇承担了为红军带路找船的工作,在黄泥滩到陛诏渡口这一带,找到了十来只木船。所有征用的船只红军都付给了大洋作为赔偿费。

木船找到了,要架浮桥,还得选地址。要选找水流平缓好架桥的地方架设浮桥。

在李石清老汉和几个船工的参与之下,选了沙沱和川祖庙两处地方架浮桥过河。

这时候是枯水季节,架设浮桥的速度和成功率高于洪水时期,但是,仍然要注意处理好一些技术性的问题,例如作为基础的桥礅问题。

浅水滩上或河岸的桥礅,一般是用竹篓子、萝筐或麻布口袋,装上泥沙鹅卵石或块石堆码砌成。口袋装上沙石后要将袋口扎紧码好堆砌。竹篓子和箩筐装好后,直接抬去堆砌,码好就可作为桥礅了。

木船是用来作为浮桥的桥墩,并且放在河的相对中心地段的。河水是流动的,木船在水的作用下会随水漂流动荡。必须把作为桥礅的木船相对地固定,才能保持浮桥的相对稳定性。李石清老汉和船工们,同红军派出的架设浮桥的工兵负责人进行实地勘察研究之后,商定了一套架设浮桥的方案。他们找来了几窝大的竹纤藤(一卷纤藤叫“一窝”)和一些粗的棕缆绳,将纤藤或棕缆绳连接起来,两头拴在河边岸上的大树上,或是拴在平时套船用的岩石孔中,或是岩石柱上,再加上一些木桩帮衬固定。这样把船串连起来。经过串连的船只减少了摆动性,增加了稳定性,在上面铺上木板之类,就可以作为浮桥过河了。船舱里如果允许,也可以装上一些沙袋,增加船体自身的稳定性。

猿猴场的老百姓,在猿猴场苏维埃政权的领导下,主动捐献纤藤、棕绳、木板、门板等物资,支援搭浮桥,并且参与了浮桥的架设工作。

由于老百姓后来又捐献和找来了一些木船,搭浮桥剩下的船只,直接从渡口运送红军过河。李石清和船工们亲自掌梢撑船,送红军渡河。

看着从沙沱和川祖庙两座浮桥上过河的红军,看着自己亲自掌舵撑船送过赤水河的红军,看着红军战士渐渐远去的背影,李石清老汉和船工们,心里一阵欣慰,有一种为红军做事之后的快乐,在他们的心里回荡。

4

一条古朴的青石板路,沿着陛诏沟的山溪,从沟口向腹心地带迆逦延伸。一路上青山似画,碧溪如吟,葱树如染,绿竹似荫,蛙唱鸟啼,猿吼狸鸣。层峦叠嶂,丹崖翠岭观之不尽。约行十来里路,来到一处竹树丛生、藤蔓纠缠的高大山崖之前,抬头仰视,也无法见其顶端。只见山峰壁立,山崖陡峭,道路蛇行,盘旋而上,不知所向。人在盘山而上的路上爬行,爬坡脚杆软,抬头帽儿落,歇脚觅地难。爬坡到顶之后,纵目四望,方才悟出这地方山形地势的险峻壁陡,只有一条独路在这笔陡的山梁岭埂间伸展,无愧于“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称誉。

站立此地,极目远望,四周空阔。周边的葱山郁岭之间人烟稀少,偶见三几处零星散落的农家屋舍,也是寥如晨星般地点缀在山旮旯岩角落里,高大的树林和茂密的竹林遮没了农舍的轮廓。有时候溪谷中云雾缭绕,让人看不见脚下道路也分不清四周方向,更不说其他了。

脚下的石板路继续向前延伸,由山壁进入两条山梁之间的峡谷,而后峡谷又连接一匹雄峻峭立的大山。那条青石板路,从大山的坳口穿插出去,向下,往陈家店、丙滩场、风溪口、复兴场、赤水城……的方向,一直延续着。

陡坡到顶的地方,叫古家垒。据说,这里曾是清代某个时期屯兵的垒所。垒所的遗址尚在废墟犹存,附近还有了一些民居。山梁间的峡谷叫堰塘沟。大山的坳口叫穿风坳,坳口还有一道古寨门。这一条青石板路,是当时由遵义经土城猿猴到赤水的交通要道。

为了确保红军右纵队的主力部队在猿猴场渡口的渡河任务的顺利完成,担任掩护任务的红九军团的一个团,布防在古家垒一带,阻击从丙滩方向来的经穿风坳过来偷袭的川军。

红军部队布防在古家垒的山梁山埂之上,利用森林和山岩构成的天然屏障,布成阵势,封锁堰塘沟的山谷道路和穿风坳的出口道路。战斗很激烈。由于红军占据了有利地形,英勇作战,川军的部队挤在穿风坳的狭窄地带上不能下来。下来的部分川军,到了堰塘沟也只能被动挨打,反复几次都没能得逞如愿。

红军伤员的战地医疗所,就设在古家垒背后的丛林里。红军的伤员被从战场上抬下来,在这里进行及时的包扎救治。

古友农带着傅绍成和一些工友农友,在阵地上抬担架抢救红军伤员。覃茶花和水莲花都在丛林里给红军的医务人员打下手,帮助经佑伤员,包扎伤口等,需要干啥就干啥。

覃茶花动员水莲花来古家垒为红军做事,水莲花说怕被鲜于保长知道了不好,不愿意来。覃茶花为了让水莲花经历些事情,见些世面,得到些锻炼,增长些胆量和见识,像哄小孩一样。说了很多安抚她的话,才把水莲花劝说来了。覃茶花要陪着水莲花,才没有到战场上去抬担架抢救伤员,就留在战地医疗所服务。

覃茶花在战地医疗所干了一些时间,发现这里的人手够支应了,她就想到应该弄一点开水给部队送去,让红军战士喝口开水,暖和暖和身子。她于是跟水莲花打了个招呼,嘱咐水莲花不要乱跑。水莲花答应了之后,她才抽身出来,寻找农家住户弄开水去了。覃茶花走了大约一里地,就发现了一户农家。门关着。覃茶花从大门右侧的牛肋巴窗格子里往里看,发现屋子里有一位年青女子在纳鞋底。那女人也发现了覃茶花。两人的目光相对。覃茶花就隔着牛肋巴窗子,跟年青女子说话。覃茶花的嘴巴甜甜的,说出来的话让女人觉得很受用。女人开门接纳了覃茶花。覃茶花说明了来意,女人同意让她烧开水。水是用竹笕从坡上引来,笕到石水缸里的自来水山泉水。不用人挑。覃茶花架火烧水的时候,发现墙角边有一小堆红苕,就跟女人商量,要买红苕来孔熟了送到战场上给红军战士吃。女人先还不肯。覃茶花向女人作宣传,讲明红军是干人的队伍,是为老百姓谋幸福的队伍,老百姓应该帮助红军。女人是个明白人,懂得道理,就答应把红薯卖给覃茶花。可是,当覃茶花把身上的一个银元,掏出来给她的时候,女人却说不愿收钱,算送给红军吃,也表示自己和丈夫对红军的一点心意。

覃茶花问:“你丈夫会同意吗?如果他不同意,两口子因此割裂不好,你还是把钱收了嘛。”

女人说:“他会同意的,他很听我的话。

女人很自信,覃茶花也不再坚持。于是两个女人一起先洗红苕。女人告诉覃茶花,她名叫李福芳,丈夫名叫罗先荣,他们结婚才20多天。丈夫也是去帮红军,抬担架抢救伤员去了。丈夫让她关好门留在家里,防备受到坏人的欺侮。

红苕孔熟了,水也烧好了。覃茶花在李福芳家借了一挑水桶,装好了开水,还借了一把水瓢一并带上。李福芳说她也要到战场上去。覃茶花让李福芳用一个密背篼装了红苕背上,自己挑开水。两个人一路,把东西送到阵地上来。

在阵地上,李福芳看到红军战士喝了从她家挑来的开水,吃了从她家背来的红苕的时候,心里很高兴。年青女人的脸上荡漾着笑容,脸色如盛开的桃花般红艳亮丽。

5

古友农来找覃茶花,对她说:“有两位红军伤员,必须要留在地方上养伤,等伤势好转之后,才去追寻归队。现在,必须要有人来接手这件事,把这两位红军伤员安置妥当。”

覃茶花毫不迟疑地说:“我来嘛,我来经佑照料这两位红军伤员。”她晓得,古友农找她谈话的意思,就是要让她来接手照料伤员的事情。

古友农说:“茶花姐,你可要想清楚了!这不是一件小事。伤员行动困难,吃喝换洗都要照管,几时才脱得了手也不晓得,还要保证他们的安全。部队留下的补贴,不够花在他们生活上的开销的,你还要贴补。这些,还可能会影响到你的家庭关系哩!”

覃茶花说:“我知道,我会处理好这一切的,你放心好了!”她的脸上,充满了自信。

古友农说:“你家老傅会反对不,会同意不?”

覃茶花说:“他会听我的。你放心,没得事。”

古友农说:“没事就好,不过,你打算怎样安置这两位红军伤员呢?”

覃茶花想了一下说:“先在这附近找一个山洞,收拾好,让伤员住一段时期,然后再转移到我老家茶花溪那边去将养。我们那边有干岩子,那里好几个山洞都可以住人。我们那边山好水好,宜于养伤,又僻静安全。你放心嘛!”

古友农说:“到你们那边去养伤,当然好,只是,你在这里煮饭的工作,不干了吗?”

覃茶花说:“不干了就是。让傅绍成在这边打工,我回去种地刨土做庄稼,既照料红军伤员,又跟家人团聚,一举几得,不好吗?”

古友农说:“你能这样想,很好。你看这样行不:我找几个人,把伤员送到你老家那边去。现在就直接转移过去,免得今后翻汤拨水的,安置好了又转移,麻烦!”

覃茶花说:“这样更好。我现在就去跟老傅说一声,让他给我把这头的事情辞了。事不宜迟,说干就干!”

古友农说:“我们现在分头行动,我去安排人转移伤员,你去同老傅商量,处理离开这里之前,一些该处理的事情。”

覃茶花说:“要得,立马去办。”

覃茶花刚要走,古友农又说:“这件事暂时是由你一人承担,我要暂时离开这里,不能帮你了,你的担子会很重,压力也很大!”

覃茶花诧异地说:“古兄弟,你要走吗?走多远,到哪里去嘛!”

古友农说:“茶花姐,对不起,暂时不能告诉你,以后你会知道的。”

古友农要去参加石顶山起义。这次起义是由中共泸县中心县委领导的,为了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在当地建立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而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石顶山起义即将举行。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