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地处江海平原的如东县袁庄镇几个村子里走走,赵港、孙庄、大袁庄等,都是藏在苏中的普通村庄,在那里的所见所闻,令我心生感动,随手记下。
吃螺蛳是如东民间清明节的习俗,人们相信,清明节食用螺蛳,可以祈福纳祥,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明前螺,赛肥鹅”,明前螺蛳更是成为乡间一道美食和风景。想吃螺蛳必须
娘舅为大,娘舅的妻子老舅妈也是一位权威角色。本文写小区里一位爱管闲事的老舅妈,她用自己的热心焐热大伙的心。
“荠菜苗,往家挑,调成馅,做饺饺;挑得多,吃得多,跑得快,长得高……”这是二姐儿时唱给我听的歌,她说这是荠菜唱的歌。
春二三月是粮食青黄不接的季节,常常吃不饱饭。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填饱肚子,母亲用野菜想方设法做出一道道“美食”来贴补生活。就这样,挖野菜成了我们儿时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母亲
父亲是做农活的行家里手,耕田耙地,撒种割刀,挑担扬场……所有的农活,都难不倒父亲。无论哪一件农具,在父亲手里,都是一件艺术品。 父亲的农具也是我人生的老师。
春天虽然是播种的季节,但如果贪恋春色,不即时出发,那么夏的繁盛,秋的金黄,都将属于枉然的期待。
乡下的捕鱼方法很多,我曾参与过扒网扒鱼、趟网趟鱼、提网提鱼和罩网罩鱼等,尽管当年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却仍能从中感受到收获的快乐和种种乐趣。特别是临近年底的捕鱼,那种场面,那
腊月的乡村,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番热火朝天景象。沟塘里取鱼的热烈场面穿越乡村的寂静和节气的寒冷,飞上田野,飞向远方。一场场嫁娶婚事在乡村的大舞台上演。蒸馒头、画年糕、磨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物质生活十分匮乏,即使过年,人们也没有好吃的好穿的,但记忆中的过年却很快乐,因为过年有好玩的。文中写了三件过年的玩事:“放鞭炮、滚铜钞、溜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