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对桐山县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季节,对于霞山溪的村民来说,山外送来的希望也和这个夏天一样,耀眼而强烈,给这个小山村注入了从未有过的生机。
国家级权威媒体编辑部收到了王隽的来信,这封被称为“抹黑 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来信并没有被丢进纸篓,反而以内参形式报送中央领导决策层,政治局一位常委立马作了批示。批示件很快被传真到省委办公厅,省委办公厅的《情况简报》上第一时间刊登了中办传阅件,省委领导在传阅件上写道:此件所提要求应限期解决,类似这样的边远山区,也应采取类似的措施。我们对不起这些地区的人民。
而紧接着,国家级权威媒体在报纸第一版刊登了王隽的来信,并且配发了评论员文章 (该评论员文章引用了《人民日报》1984 年 6月 24 日刊登的评论员文章《关怀贫困地区》) ,文章里写道,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要求我们在看到农村形势很好,生产显著增长,人民生活改善的同时也要看到另一面,这就是农村尚有局部地区和少数贫困户在生产生活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有一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评论员文章还写道,这类贫困现象都出现在老革命根据地 、少数民族地区、山区、边疆地区,其中有些地区过去在战 争年代曾经对革命做出很大贡献,解放以后理应得到较快的发展,政府在财政上也给予不少的资源,但在过去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 由于 政策上“左”的偏差,这些地区生产、交通、文教、卫生、科技落后的历史状况改变不大,少数群众依然过着“吃粮靠定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穷困日子。评论员文章还表态,我们共产党人的天职
就是领导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果让这些贫困现象长久继续下去,不但会影响整个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愧对那里曾为革命做出过牺牲的父老乡亲,少数贫困地区存在的问题,整个说来属于支流问题,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忽视它,支流问题拖着不去解决,越积越多 在一定条件下也会造成灾难。
评论员文章里尤其批评了过去那种搞浮夸、搞形式主义、报喜不报忧的毛病,指出谁一提到困难,似乎就是给大好形势抹黑,这种毛病如果不克服,势必助长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盲目乐观情绪,进而导致工作上的失误。这样的观点和言论无疑给王隽打了一剂强心针,他回想因为这封反映霞山溪村民贫困现状的信,自己所遭受的所有心路历程,唏嘘不已。国家级权威主流媒体的发声,是对他的坚持和决定给出了最好的肯定。
那一天,在接完妹妹王丽春从北京打来的电话后,他当即就找到报纸看到了这篇评论员文章,尔后便坐在宣传部新闻科办公室里愣了好久的神,直到许美丽觉得他不对劲而特意过来叫他,他才发觉不知何时自己脸上竟流满了眼泪。他是激动的,他太激动了,激动于自己的信被印成铅字出现在国家级权威主流媒体的第一版上,激动于评论员文章上的字字珠玑,句句铿锵,激动于评论员文章最后写到的,中央领导同志对各地主政领导干部的提醒:“各地在当前农村大好形势下,要重视发现和解决滞留问题,这对继续发展农村好形势是极为重要的,让我们在抓好主流,促进农村大部分地区经济继续繁荣兴旺的同时,下决心到那些贫困落后的地区去走一走,实地调查一下那里究竟是什么样子,有哪些困难,应当采取哪些特殊政策和措施,跟那里的干部群众坐在一起,共同研究治穷致富的门路,能解决的问题就抓紧解决 ,哪怕是解决一两个问题,总比空发议论好得多。我们深 信,既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多数农村人很快富裕起来,这少数地区只要政策对头,经过努力也一定能较快改变贫困面貌。 ”
王隽把这段话读了又读,眼泪也止不住流了又流,这段日子自己付出的奔波,承受的委屈,那些个辗转反侧的无眠的夜晚,那些燃烧心头焦灼的心火,全都不算事了。他仿佛看见自己的眼泪与汗水在一片贫瘠干涸的河床里蔓延成汩汩的河流,催生出茂盛的水草,绿油油绿油油,在水中生动地招摇。王隽擦了眼泪,当即决定把这张报纸拿去给他的顶头上司连山青部长过目,再由连部长陪着一起去找县委书记。之前通过县委乔副书记对他的敲打,王隽知道县委书记对他给上级写信的举动颇为不满,只是没有亲自找他谈话而已。要知道有些官员在工作中对等级看得十分重,像王隽只是个小小科长,书记会觉得亲自找他谈话是纡尊降贵,有失身份,一般情况下只会对连部长表达不满,再由连部长去批评王隽。也不知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环节在连部长这里掉了链子,连部长在王隽跟前只字未提那封为霞山溪村民请命的信件,也只字未提他揣着信跑去省城找编辑部投稿的事,就像是从来不知道王隽这个秘密似的,于是一向是书记左右臂膀的乔副书记便当了这个坏人。
现在,国家级权威主流媒体的发声,犹如中南海的信使,让扶贫事业的春雷就此响彻神州大地,春天是真的要来了,谁也挡不住了。同年九月,中央便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中发[1984] 19 号) ,将扶贫事业摆到了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的地位上,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十分积极的态度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这些地方人民首先摆脱贫困,进而改变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发展商品生产,赶上全国经济发展的步伐。王隽怎么也想不到,这场持续了三十多年的波澜壮阔的扶贫事业,最后以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三年决战消除了绝对贫困而胜利收官的伟大壮举,竟是由自己的一封信点燃的星星之火。
彼时的王隽还沉浸在如何与书记化解那微妙的不开心处境的尴尬里,令王隽没有想到的是,他没有机会再和那位县委书记面谈些什
么了,因为书记被双规了,桐山县迎来了一位新的县委书记——周挺。
在这个骄阳如火的夏天,周挺书记从一个有着“高山明珠”之称的海拔八百多米的山区县城,来到桐山这座较为富庶的滨海小城履新。履新首日便接到了从省委办公厅下来的传真件。周书记直以为, 他主政过的山区县城贫困现象不新鲜,他完全没想到,在这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山海小城也存在贫困现象,那个叫“霞山溪村”的小山村完全可以用“赤贫”来形容。周书记拿着省委办公厅的传真件,即刻便主持召开了县委办公会议,组织县委班子领导认真学习了省委领导批示精神,围绕来信内容展开讨论,群策群力,最后敲定了扶贫方案。会议结束后,周挺书记将王隽叫到了书记办公室,盯着他直笑。被新来的县委书记这样盯着看,王隽心底没有发毛,反而内心暖暖的,只见周挺书记对他竖起了大拇指,用一种极为亲切的声音说道,去霞山溪实地察看,你给我们大家当向导吧。
一支由农业局、粮食局、林业局、供销社、畜牧局、 民政局、 老区局等部门一把手组成的县扶贫工作队浩浩荡荡向霞山溪村挺近。当这支工作队风尘仆仆汗流浃背站在山顶的村子里,打头阵的周挺书记放下手里的粗树枝拐棍,摘下草帽,用毛巾擦了把汗,回头对王隽打趣道,王科长,你这向导没故意带着大家绕路吧?这霞山溪村可真够远的啊!周挺书记的幽默让疲惫的众人缓了下神,纷纷笑了起来,周挺书记跟着大家一起笑的同时,神色又不免有些凝重。这霞山溪村起止远,路途还崎岖坎坷,极为难走,一不小心就会摔出事故来,工作队不过进一回山,就人人累得去了半条命,难以想象这村里的男女老少每天是如何在这山里生活出行的。
周挺书记沉思的时候,就听一个年轻姑娘的声音随山风飘送过
来:“你们都是县里来的领导吗?我马上去叫李组长回来。 ”
周挺书记循声望过去,那个二十岁左右的女孩子,个头娇小,衣着朴素,一边冲他们兴奋挥手,一边放下手里那只老旧的黑褐色塑
料水桶,转身向一块石头林立的山地跑过去。
“周书记,她叫许凡,是霞山溪村小的一名公办老师。 ”王隽 向周挺书记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