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国家级主流权威媒体刊登了王隽的来信,以及评论员文章后,全国各地的信件就如雪片般寄往桐山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办公室。收发室的老郑总是抱着一大叠信件,一看到王隽连结巴的普通话也不说了,就只是笑。这些信不单单是寄给王隽的,还有托王隽转交给霞山溪村民的。这些信来自各行各业的人,有干部,有工人,有教师,有学生,还有解放军战士。信中他们对王隽身为一名新闻记者敢于说实话多有溢美之词,对贫困的霞山溪村饱含热情与祝福。除了寄信,善良而热情的人们还寄来了现金和粮票,还有衣服和粮食,甚至有人在信中自告奋勇,表示要到穷山村落户。五湖四海的爱心汇成一股暖流,温暖着长期沉浸在贫困冰雨中狼狈苟活的村民。
不单单是霞山溪村人,还有整个桐山县,以及整个闽省东部,都受到了深深的鼓舞。作为全国 18 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闽省东部九个县市里就有六个被列为贫困县,这些地区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革命老区根据地,在革命战争年代为胜利作出了流血牺牲的巨大贡献,在发展建设阶段,决不能拖后腿。中央已经把帮助这些边远地区摆脱贫困摆到了高度政治站位和经济发展位置上,五湖四海同胞的关心与温暖也给这些地区人们打了一股鸡血般,把大家的热情极大地调动了起来。
小祠堂平常被当做孩子们读书的小学堂,在迎接县里来村里扶贫的技术骨干时,又被当做了临时村委会。
在临时村委会里,王隽对技术员们做了一番动员讲话之后,技术员们各自领着任务出发了,林业部门的技术员负责教授种植一块的技术,畜牧业部门的技术员则负责教授养殖一块的技术。村民们热热闹闹地跟着各位技术员或上山,或回家,这个被遗忘在大山深处的小
村庄从没有过的热闹,整个村庄都回荡着“咩咩”“叽叽”“嘎嘎”的叫声,每一缕拂过山林的风都充满母性的温柔,即将要有无数的果实无数的新生命在这山村里诞生。
人群退去,小祠堂只剩下王隽和李先荣两个人。
王隽将全国各地寄来的慰问品和慰问金都教到李先荣手上,又从文件包里取出一叠厚厚的信件交给李先荣,说:“这些信件都是全国各地的热心人托我转交给你们霞山溪村民的。 ”
李先荣将信件一封封拆开,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识字的人,李先荣逐字逐句读着每一封信,越读越激动,来自二十多个省的信像一道道火焰点燃了他的内心,年轻的汉子忍不住眼眶红了。“竟然还有人说要到我们霞山溪村落户,帮着我们村里人一起建设霞山溪,陪着大家一起发家致富。 ”李先荣颤声说道,拿着信纸的手也在颤抖。
王隽说:“真没想到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给了我们这么多爱心,这种心愿当然是美好的,不过肯定不现实,咱们霞山溪太穷了,怎么可能让外地的朋友来和我们一起受苦呢? ”
王隽的分析李先荣完全同意,他道:“他们有这份心,霞山溪村人就感激不尽了,上次周挺书记来霞山溪调研的时候说过,打铁还要自身硬,我们霞山溪要发家致富还得靠我们全村人自己勤劳的手,王科长,谢谢你为我们霞山溪做的事,我们霞山溪村人会永远记得你对我们霞山溪的恩情,也请你回县里之后,帮我转告周挺书记,让他放心,我们霞山溪的父老乡亲一定不会辜负他,不会辜负县委县政府,也不会辜负全国那么多好心人对我们的爱心……”
李先荣从来不是一个会说漂亮话的人,今天这番话,他全部是发自内心的。
王隽点点头,心里也充满了感慨,真没想到自 己的一封信不过 投石问路,竟会激起千重浪花。如果当初自己碍于领导们的压力,碍于省城那位老编辑的警告,就打了退堂鼓,那霞山溪的贫困状况可能
永远都无法得到改善,霞山溪的村民还要继续受穷受苦。新中国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事实证明的确如此,自己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是对的,而自 己对于一名新闻记者该有的职业操守的坚持也是对的。从今往后,他将更加坚定自己身为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担当——实事求是,敢于说真话,永远为老百姓说真话!对于霞山溪,王隽心里只有不尽的祝福。
从今往后,这霞山溪在王隽心中赫然成了一个像生他养他的老家一样亲切,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深深牵挂的地方,而他对于霞山溪村人来说,也成了霞山溪村人永远不可能忘记的亲人和大恩人。
和李先荣一起走出小祠堂,王隽就看到明媚的阳光里,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一前一后从田埂上走过来,正是辛廷伟和许凡。
又见到王隽,许凡高兴不已。王隽也很高兴,他热情邀请许凡和大家一起上山看技术员们如何教授村民种植。辛廷伟暗暗高兴,王隽的邀请正中他下怀。李先荣带着一行人来到山上一处叫“茶树坪”的小茶园。这里的茶树长得并不好,植株矮矮的干干的,和村里人一样,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
“这茶树品种是非常珍贵的,只是可惜了,没有种好。 ”辛廷 伟向村民们惋惜介绍道。
村里,村民们也会种点茶树,只是番薯地收成不好,这茶树也种得不咋地,春夏两季采点茶叶晒了自家泡茶喝可以,作为经济作物拿去卖钱就不行了,因为拢共也采不了多少茶叶。而村民们只顾种茶,至于自己种的是什么品种的茶树,更没有研究,甚至村民们都不知道茶就是茶,还分品种的吗?
“茶树还分品种的吗? ”有人忍不住问。
辛廷伟道:“当然,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六百多个茶树品种,每个地方种植的茶树品种也各有不同,西湖龙井,武夷岩茶,雅州边茶,安溪铁观音,六安瓜片等等,别说全国这么多地方了,就拿咱们
小小的桐山县来说,茶树种类都有多种,比如菜茶、早逢春、翠岗早、福云 6 号、大白茶和大毫茶等等。 ”
提到大白茶和大毫茶,王隽就忍不住向村民们介绍了一下辛廷伟带领两款茶树品种赴京比赛大获全胜,两款茶树分别被认定为“华茶 1号”“华茶 2 号”的事。村民们不懂具体的赛事,只听了“一 ”和“二”就认定这是茶中的“状元”和“榜眼”,登时对辛廷伟刮目相看。这年轻人有两把刷子啊!
“那我们茶树坪的茶树是什么品种啊? ”村民们兴致勃勃看着 辛廷伟。
辛廷伟从不同的茶树上分别摘下了几片茶叶,对大家介绍道: “我说咱们‘茶树坪’品种珍贵,就是因为这几株茶树里有大白茶,也有大毫茶……”
所有人的眼睛都聚焦在辛廷伟手中的茶叶上,大家实在看不出这两款茶叶有什么不同,只能听辛廷伟具体分析大白茶和大毫茶两种茶树的区别。随着辛廷伟的讲述,许凡发现,大毫茶的叶质果然更肥厚、丰盈,像针一样的茶芽也更加壮硕、坚挺。如果把大白茶比作小家碧玉,那大毫茶就像是大家闺秀,前者纤巧清弱,后者雍容丰赡。 辛廷伟这样的比喻,霞山溪村民可听不懂,许凡是听懂了,她的目光被辛廷伟手中的大毫茶吸引,即便村民们不懂最佳的种茶方法,即便这霞山溪的山地贫瘠,它没有得到很好的养护,几乎是自生自灭,它的芽叶依然显得肥壮,小小秀挺的芽身遍披白毫,色白如银,芽茸毛厚,阳光底下散发出雪白莹亮的光泽来。
在未来,连山青部长正是听了辛廷伟关于大白茶和大毫茶两种茶树的差异分析,才作出决策:将具有绝对优势的大毫茶作为桐山县大力发展茶产业的主栽品种,取代大白茶加以大力推广,桐山县这座全境宜茶的山海小城也因大力发展白茶产业而闻名全国,而以大毫茶为主要制作原料的白茶经过政府大力推动,成了桐山县享誉国内外的
一张顶呱呱的名片。
从山上下来,已是晚饭时分。
辛廷伟看着天边夕阳如酒,不由随口念道:“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
“日虽暮,但苍山不远,就在眼前,白屋是贫,但天尚未寒……”
辛廷伟回过头去,见许凡走了过来,想到女老师这一番俏皮话,不由“噗嗤”一笑。
“受教了,许老师。 ”辛廷伟打趣道。
许凡脸上却没有任何戏谑神色,不苟言笑的架势,说道:“晚饭都做好了,李组长和王科长他们让我来喊你进去吃饭了。 ”
县技术员们的晚饭被分派到霞山溪各家各户,辛廷伟因为是顾军的表哥,就被安排在小祠堂吃晚饭。小祠堂的晚饭由顾军和李先荣 掌勺,家常小菜被做得色香味俱全。
“我这会儿还不饿。 ”辛廷伟说道。
“不饿也得吃,不然大家会等你一个人,回头饭菜都凉了。你们现在来,还有可口的饭菜可以招待你们,要是从前你们来霞山溪,招待你们的估计只有野菜汤了。 ”
“不愧是许老师,听了你这番话,我感觉自 己再不去吃饭就是 罪大恶极了。 ”辛廷伟抬头再望一眼西天的落日,有些依依不舍。
“那你再看一分钟。 ”
许凡的话让辛廷伟讶异了一下,他诧异看向年轻的女老师,她是他肚子里的蛔虫吗?竟然对他内心洞悉得如此清楚,知道他贪恋这可遇不可求的西天美景。
辛廷伟带着被看穿的释然,愉悦地看向天边的夕阳,仿佛那一分钟是许凡恩赐他的,他得抓紧时间好好享受。天边,夕阳如酒,看得辛廷伟都醉了,喃喃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千古名句不由自主脱口而出,辛廷伟想到了什么,扭头看许凡,又打趣道:“许
老师,可有不同见解? ”
还真的有。
“我认为,夕阳无限好,只因近黄昏。 ”
年轻的女老师也仰头看天边的夕阳,落日的余晖映照在她的面庞上,仿佛给她上了一层胭脂,尤其那双眼睛散发出雪亮的神采,那份坚毅与她小小的身姿、稚嫩的面庞格外不符,令辛廷伟心头好不震撼。
“是”字换成“因”字,因与果互为辩证,看事物的站位登时从悲观消极上升到了乐观积极,一字之差,两种境界,天差地别,辛廷伟忍不住想给年轻的女老师鼓掌叫好。四 目相对,无需言语,却已道尽所有。
晚间,在小祠堂门前空旷的场地上,李先荣组织了一场篝火晚 会。霞山溪大部分村民都是畲族,能歌善舞是流淌在畲族人血液里的基因,他们拿出压箱底的畲族服饰装扮起来,围着篝火载歌载舞。一身畲族服饰的李小贤异常精神,他和其他孩子们手拉手,唱了一首畲歌。朴素的畲语伴随婉转的旋律,构成了畲族特有的韵味,由清脆的童声歌唱在深山的夜空下,他们歌唱着吃饱穿暖的当下的喜悦和满 足,歌唱着明天会更好的憧憬与梦想,歌声勾引了每个人心中的火苗都在灼灼跳动,比夜空下的篝火还要明亮耀眼。
孩子们纯真无邪的面容在橘红色的火光里开出一朵朵可爱的笑花。许凡看着自己的学生们,满怀欣慰,把手都给拍疼了。掌声中,孩子们鞠躬谢幕走回自己的位置。李小贤一坐下,辛廷伟就凑到他耳边耳语了几句,李小贤频频点头,站起来对众人说道:“下面请我们许老师给大家表演节目。 ”
猝不及防的邀请,连事先征询都没有,还不待许凡拒绝,众人就起哄起来:“唱首歌!唱首歌! ”
许凡哭笑不得,不过事到临头她也不矫情,站起来走到场地中
央去,篝火的火光将她的脸蛋映得红扑扑的。她说道:“唱歌我不太会,我给大家唱个戏吧! ”
许老师竟然会唱戏?辛廷伟向他表哥顾军投去惊讶的目光,顾军耸耸肩表示他到霞山溪也不久,对许老师并不了解。
许凡唱的是段越剧:《我家有个小九妹》。
“我家有个小九妹,聪明伶俐人钦佩,描龙绣凤称能手,琴棋书画件件会……”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登时就在辛廷伟眼前铺陈开来。
许凡竟然会唱越剧,世界上竟然有如此巧合的事情。
顾军再扭头去看他表弟时,辛廷伟已经露出一脸傻笑。
说来也巧,辛廷伟的母亲蒋萍萍来自越剧的故乡——嵊州。从嵊州戏校毕业时,恰逢桐山县越剧团在招团员。桐山县地处闽浙交界,闽省本土的闽剧在当地的影响,还不及邻居浙省的越剧广泛。当地人都爱听越剧,吴侬软语特有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桐山县的老百姓。桐山越剧团属于事业编制单位,蒋萍萍主攻的是旦科,考入越剧团时二十岁还不到。年轻的女孩子背井离乡,离开亲人,难免孤单落寞,好在遇到了真命天子,就是辛厂长。
那时候的辛厂长还不是辛厂长,而是和辛廷伟一样的毛头小子,玉树临风,一表人才,而蒋萍萍江南女子温柔可人,与辛厂长并肩一站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佳人。于是,蒋萍萍这个嵊州姑娘就这样跨省扎根,与辛厂长不但缔造了爱情童话,还有了爱情结晶。
作为爱情结晶,辛廷伟从小就是听着母亲的越剧长大的。母亲下乡演出时,辛厂长就带着他去后台探班。越剧这个剧种不管旦角生角,演员都以女性居多,女小生是它的一大特色,为此蒋萍萍不无遗憾地表示,如果辛廷伟是个女孩就好了,就可以继承她的衣钵去唱越剧,可惜是个男孩,只能继承辛厂长衣钵,去茶厂当一名茶叶机械技术工人。虽然当不了越剧演员,但耳濡目染,辛廷伟也能哼唱上几段
越剧。
篝火晚会散去,技术员们跟着李先荣去村民们家里过夜,辛廷伟要跟顾军去大钟哥的茅草屋里将就一晚。其他孩子都跟着父母回家去了,李小贤留下来帮助许凡打扫现场。辛廷伟看了,也走过来帮着一起扫地。许凡停下扫帚,对他说道:“辛技术员,时候不早了,你早些去休息吧,明天还要陪村民上山呢! ”
辛廷伟却没有要走的意思,而是看了看李小贤,对许凡说道: “县里畲族歌舞团在招演员,他嗓音条件非常不错,又是畲族的,如果考上了,去专门的艺术学校进修几年,回来就是正式演员,有薪水领的。不过他还是个孩子,需要家长陪同去考。 ”
有这样的好事!
许凡的眼睛登时一亮,李小贤没有父母,奶奶年迈,也不识字,许凡当即决定届时自己陪李小贤去考试,遂向辛廷伟打听考试的具体 时间。
听说许凡要陪李小贤去考试,辛廷伟也当即眼前一亮。
“到时候,我送你几盒越剧的磁带吧。 ”辛廷伟说道。
许凡忙拒绝,辛廷伟则说:“客气什么,我自己家里就有,随手给你带几盒呗!你喜欢听《红楼梦》还是《梁祝》? ”
见许凡一副无功不受禄的样子,辛廷伟只好解释道:“我妈就是唱越剧的,县越剧团的小旦,《梁山伯与祝英台》,我妈就是那个演祝英台的。 ”
许凡当即露出羡慕的表情。从小,清流镇上但凡有庙会就会请越剧班来唱大戏,她就跟着汪明月女士去戏台下看戏,才子佳人水袖曼舞的演绎在许凡心中深深扎下了越剧情结,小时候她还梦想过长大以后自己能成为一名越剧演员,可惜,长大后,她成了一名乡村女老师。读师范的时候,班上有个女同学也喜欢越剧,她有台录音机,可以播放越剧磁带,许凡就和她一起听一起跟唱,慢慢竟也学会了一些
越剧名段。
对于辛廷伟要赠送她越剧磁带的事,许凡并没有放在心上,到了县里畲族歌舞团招考演员的日子,许凡将学生交给顾军,早早地和李小贤向城里出发。师生俩又是步行又是坐车,终于风尘仆仆赶在招考结束的最后半小时赶到考试现场。考试现场安排在县文化站。李小贤进考场了,许凡忐忑地站在文化站的院子里,替李小贤紧张着。忽然她的肩膀被人拍了一下,她回头一看,是一个看起来有些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