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乌江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画
—— 也评张贤春《猪朝前拱》
蒋 莉(贵州)
张贤春的长篇小说《猪朝前拱》公开出版,我也找来一本。
从初中起就开始看中外名著的我,不敢说阅人无数,却绝对可说读书不少,尽管这读书多是囫囵吞枣。不过,跟一些人所说看这本书看了几页就产生阅读障碍,看不下去刚好相反。我白天要上课,晚上有自习,看这本书都是在深夜。尽管如此,阅读时竟有些舍不得放手的感觉,与前些年看《红楼梦》看《飘》看《简·爱》及金庸的武侠小说时的感觉竟有些相似。看完即在作者的博客留言:的确“浪费”了我不少时间,“耽搁”了我不少瞌睡。当然,最先吸引我的应是这部小说的本土文化效应。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熟悉的生活习俗熟悉的土地,无疑是让我有急切读完这部小说的欲望。何况,无论是小说中颜仲江的命运还是其他人物的刻画,都能在生活中找到类似的个案,都能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引发一种认同感。可以说,书中描述的农民的艰辛,上层的腐败,甚至高考中的猫腻,完全是偏僻山乡历史的写照。书中透露出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浓厚乡土气息,以及厚重的文化底蕴,这是之前我没想到的。
我比较赞成文品即人品的看法。《猪朝前拱》这部小说最让我感动的是文中关于性爱的描写,简单明了点到为止。这个年头,早就不会谈“色”色变了。《废都》,《白鹿原》中大量赤裸裸的性爱描写,被众多文人津津乐道争相模仿。翻开现在一些文学作品,管他跟主题有没有关系,先来两段这类描写再说。我发现沈从文是把妓女写得像良家妇女,而我们的很多作家是把良家妇女写得像妓女。我觉得这不能不说是为文者的浅陋。像原著《色戒》,原本委婉含蓄结果却成了面目全非的色情片,汤唯倒是一脱成名,我只是不知道倘若张爱玲地下有知会作何感想?说这么多,也就是想说,作者的小说里有多处可以名正言顺“引人注目”地“色情”,但没有,总是寥寥几笔蜻蜓点水般带过,就这点来说,我认为这部小说很难得地保持了一种文学界的纯洁性。
主人公颜仲江这个人物形象丰满生动,他有才有情有义,但最终还是陷入生活的泥淖。德江文联主席黎静波说,在作品中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语,没有“太多”细腻的描述,但确把“仲江”的平凡与不平凡,用最“平凡”的方式告诉了人们,警示了一大批与“仲江”一样的人。人们从颜仲江身上读明白了一个源于平凡的人,当你做了许多平凡的事,到了“不平凡“的位置和地方,你要记住--你源于平凡,否则你的“不平凡”将会被众人不齿。
包章莲和辛娅两个女性形象也很丰满完整。包章莲的行事为人甚至她的姓氏无疑都寄寓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是其精神家园的归依。辛娅则普通些,能爱能恨,同时也时时处处透露出一个家庭主妇的鸡毛蒜皮的算计。特别是恋爱的激情过后生活趋于婚姻的平淡,事业和家庭的矛盾冲突更加激烈,一个小女人的琐碎则更显真实。相对而言,楚娟的用墨少了些笔力薄弱了些。虽然她和仲江的结合在前文已有伏笔也算是在人们的意料之中,但正因为这个人物形象渲染不够,所以导致后文颜仲江的堕落过渡不够,显得有些突兀。
看这本小说,从颜仲江得势时舅父葬礼的轰轰烈烈和失势时母亲葬礼的冷冷清清的对比中,我读出了世态炎凉。从政治风云变幻中,我领会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从牛维贵牛世发和晋成刚的身上,我读懂了惩恶扬善。从文中众多人物的命运里,我体会到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和心为形役的悲哀。
在小说的叙述方式上,我个人觉得与其倒叙不如就循规蹈矩顺叙?一来符合多数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二则倒叙的好处在于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往下读的欲望,但因为这本小说篇幅很长,悬念老是悬而不决,读者的耐心是否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比较难说。
但对一些关于这本书的评议,我却有些不敢苟同,顺便也想说说我的感受和看法。
很多人提到书名不雅。我也认为书名虽然比较符合书中的民俗味道,有土家谚语“猪朝前拱,鸡往后刨,各有各的道”的寓意,不过缺乏美感不够吸引人,这是事实。但从网友留评附录中也可看出,取好一个书名也不容易,取了那么多的书名,却也有那么多的人反对。好在作为读者,我们不是很在乎装酒的瓶子,而是瓶子中的酒。
关于网友评论不该摘录编入书中的问题,我与多数人的看法一致,这样于书无多大益处,反而浪费了纸张,增加了厚度,造成阅读时手婉酸软。但我认为这与小说本身是否能够阅读下去,并无太大因果关系。故事情节并没有因为附录的网评而中断,这好比张三戴了一朵花,你不可能就说他不是张三而变成了李四。我们完全可以不读“附录”而读正文,就如读许多注释较多的书一样,犯不着将附录作为必读的门槛,甚至因此而中断阅读。文中的图片,除广告性之外,我也觉得不是完全无益,这既印证了文中的风俗民情,宣传了德江,也跟后文颜仲江到扶阳游玩的情节相衔接。
有人说小说中人物形象没有通过一些情节来表现,而是简单地概括性地下结论说某人好或某人坏。这我就就觉得奇怪了。文中牛维贵一个几十年的村支书为何得民心,晋成刚为何人人唾弃,书中岂乏实例?作者在这一点上,恰恰相反,没有给书中人物下定论,而是把人物置于情节中,让读者自己去判断他们的好或坏,比如颜仲江,比如辛娅,比如古八字,甚至楚娟……有人谈及后一章中把对作者写作此书有所帮助的人名写了进去有些滑稽。我却不以为然,显然,作者在此有后记性质,加之是置于情节中,当我看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感觉很有意思,感觉很亲切,文中不仅写身边事,甚至写进身边人。这是文学和生活不露痕迹的融合,是一种文学创作的巧妙,特别是我们德江人应该有这个体会。
有人认为古八字被作者写得没有神秘感。怎样才算神秘?诸葛亮倒是神秘,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天文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但鲁迅不是说了,《三国演义》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白鹿原》中的朱先生也叫神秘,他也是生活在农村,但他是白鹿书院的名儒,他高深莫测“会算”,是因为有博大精深的儒学作他的知识底蕴。而一个农村普普通通算命的人,实实在在的就是古八字那个样子。光靠算命还不能维持生计,还兼做媒人,还得给人“过关”、“驱邪”、“超度亡灵”,还有着社会底层人为生活斤斤计较的狡黠。比如它卖桐油卖低了价,便怪是为仲江犯事所致,直到古成兰作出补偿。在古八字身上,我看到了愚昧,读出了真实。
有人建议作者把这本小说中所反映的民俗风情提出来,改写成民风民俗集,并说读者还多一些。凭什么?有人动不动拿《红楼梦》说事,明摆着,那已经成了一大典范,人人顶礼膜拜。书中大量教人作诗也有大量的诗作,有大量的食谱药方,我们不可能就去建议曹老先生把《红楼梦》改为诗集抑或是食谱大全吧?我认为,文中大量风土人情的描写,决不是某些人说的庸俗,而是乡土气息浓厚。再则,这些民俗风情在书中是自然的流露,对推动情节的发展不能说是可有可无。
文中的语言除了方言风趣幽默犀利讥讽不露骨外,一些平实的语言也耐人寻味。比如,“步行街街口德江城最大的花园,一支烟可以绕十圈那个”,这句话不过就是一句简单的叙述,但我看了却止不住大笑,为什么?这就是作者朴素语言的魅力了。这恐怕也是作者的文章深受普通读者喜爱的原因。
不管怎么说,这部小说,瑕疵肯定存在,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尚且漏洞多多,何况一位业余作者?但我认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猪朝前拱》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缺陷,其厚度和密度,也不是那些为情节而情节政治而政治的著作所能相比的。只要认真读过《猪朝前拱》的人,都不可能无视这本书在德江乃至铜仁地区文学史上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