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仲光的头像

胡仲光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4/16
分享
《女兵的承诺》连载

第七章 踝关节骨裂

“听说过几天,有个京剧团要来慰问演出?”张娟红问李向军。

“是啊。等着吧,到时候让你好好过把戏瘾。”李向军笑着对张娟红说。

自从那次图书馆相遇之后,张娟红与李向军经常见面,相同的爱好,相同的话题,常常聊得没完没了。闲谈中,张娟红也慢慢了解了李向军家里的一些情况。

李向军老家山西太行山,是“晓风刮骨似严寒,漠漠吹沙塞鼻关”的黄土高坡,山体凹凸不平,地势复杂险要,草木植皮稀少,生态资源贫瘠。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面向黄土背朝天,以种植玉米高粱和放牧牛羊为生。由于土地稀少,地里的农活不多,人们一年到头大多时间都在外面放牧。

李向军全家七口人,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和两个妹妹,他是家里三代唯一的男丁。六岁起,他就小狗似的整天跟着父亲,赶着羊群翻山越岭到处乱跑。以至后来时间长了,村里好多人还不知道他的真实名字,只管着狗崽狗崽地叫。

山上的草也不多,那一个个的山坡都被牛羊啃得只剩下了光秃秃的石头。人们只好赶着羊群从一个山头翻到另一个山头,四处寻找新的草源,有时候几天几夜都回不了家。每次外出,李向军父亲肩上总背着一只大大的布袋,里面带足了水和干粮。他把向军带在自己身边,并不是指望这么小就能帮到他点什么,而是想让儿子从小就知道山里人的不容易。他常常对儿子说,不要像他一辈子只会放牛放羊,外面的天很大,一定要走出大山,走出大山才会有出息。

向军的年纪实在太小了。每到一个地方,父亲只让他在附近玩耍,不许到处乱跑。而懂事的向军却总是喜欢跟在父亲后面,拿着树梢学着驱赶羊群。这些羊也很怪,山路越是陡峭越是喜欢攀爬,往往一只领头的在前面走,后面会跟满一大群,一边啃着草一边咩咩地叫,漫无目标地向前挪动。

一次,有几只羊啃着啃着慢慢地脱离了羊群,朝着另外一个方向走去。羊“木佗”有时候真的很“木”,不管向军父亲怎么吆喝,它们自顾自地啃着草一点也不理会。父亲着急了,举着鞭子把它们打得嗷嗷直叫才总算逃了回来。可是,两只公羊还是没有一点反应,仍然慢吞吞地朝着另一个方向啃着草。向军父亲火光上来了,三步并作两步去追赶那两只公羊。就在这个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向军父亲挥动鞭子正要打向那两只公羊时,脚下突然一滑,身体向前一倒,整个人连同一块大石头“轰”的一下滚落了下去……一个几十米深的山崖。

眼睁睁地看着父亲突然不见了,李向军急得哇哇大哭起来。他爬到山崖边,伸着脑袋大声呼叫父亲,可是山沟沟里传来的只有他的回音,没有父亲的声音,更没有父亲的影子。他害怕极了,但想不出有什么好的办法能救上父亲,他只好守在崖边继续喊着哭着。不知过了多久,一起出来放羊的一个同村人听到声音跑了过来,他二话没说,立即从崖壁的边上爬了下去。他一边爬一边大声喊着,狗崽!快回家叫人。

向军听后,擦着眼泪,撒腿就往村的方向跑去。他知道,现在只有叫来更多的人,才能救上父亲。他不顾一切地向村里跑去,一路上不知道摔倒了多少次,也不知道一只鞋什么时候掉在哪里了,只想着快点能跑回村里。在快到村口时,终于看到了几个赶集回来的同村人,他叔叔伯伯一阵叫,大家立即放下肩上的担子,拼命地朝着出事方向跑去。等到向军叫来母亲,大家已经把浑身是血的父亲从山崖背了上来。

父亲紧闭着双眼,不省人事。听背上来的人说,父亲掉下去的时候,脑袋朝下刚好撞到了一块尖角石头,出了一大摊子的血。向军哭着喊着扑向父亲,但父亲却好像什么也没有听见,一动也没动。有人拆下门板,拉来马车,把父亲抬到了车上,很快吆喝着消失在马蹄声中了。

母亲陪着父亲去医院了,家里只剩下了爷爷奶奶、向军和两个妹妹。向军搂着两个妹妹坐在门槛上,等着父亲和母亲回来……

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惊醒了李向军。他看到父亲静静地躺在门板上,脸上干净得像一张白纸,没有一丝血色。在一旁的母亲蓬头垢面,眼神呆滞,在隔壁邻居的搀扶下,一边哭一边喊,样子变得十分吓人。

“狗崽呀,你爹没了,你爹死啦!”母亲见向军醒来了,又放声大哭起来。虽然,此时李向军还不完全明白死是怎么回事,但他跟随着母亲的哭声,也号啕大哭起来。他摇着父亲的胳膊,说还要跟他一起上山放羊。

父亲下葬后,李向军似乎变了一个人。他知道父亲已经永远离开了他们,再也不能带他上山放羊了。他责怪自己,没有叫住父亲,不要去追赶那两头羊。他跑到羊圈,找到那两只该死的公羊,拿着鞭子拼命地抽打。他讨厌这两只不听话的公羊,讨厌这些不听话的羊群,他再也不想放羊了。

家里没有了父亲,就像塌了天一样。母亲更忙碌了,每天起早摸黑忙里忙外,照顾了老的还要照顾小的。自从经历了这件事后,李向军似乎长大了不少,他是家里的男子汉,尽管年纪小力气小,但总想着能替母亲分担点什么。

李向军记住了父亲生前说过的话。不要像他那样,一辈子窝在山沟沟里,一辈子放羊。他想走出大山,走到外面的世界,还没到读书年龄,就嚷着要读书了。他背着书包,带着干粮,天天翻越着这沟沟壑壑,往返在离家五里路外的学校之间。李向军书读得很努力,每门功课都十分优秀……

几年过去,李向军长成了一个大小伙子。

高中毕业那年,李向军向母亲提出了报考军校的想法。本来担心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两个妹妹还未成年,家里有许多农活和牛羊正缺少帮手,母亲不一定会同意。可是没想到,向军的话刚一出口就得到了母亲的支持,还对他讲了当年取名“向军”的故事。李向军出生那年,有一次她与向军父亲一起在山上放羊,天上突然刮起了一阵怪风,她们的羊群被风吹散了。正当她俩急得团团转的时候,在附近巡逻的几位解放军战士跑过来,帮她们找来了失散的羊,并且帮她们一起把羊群赶到了家里。没一个月时间,向军就降生了。在取名字的时候,父亲执意要取一个与“军”有关的名字,于是就有了“向军”这二字,意思向着解放军,长大不要忘记解放军。所以,当李向军提出要考军校,母亲就满口答应了,她知道解放军是好人。

母亲的态度很坚决,但看着家里的情况,李向军有点犹豫了。母亲似乎也看出了儿子的心思,就说放心去吧,家里的事不用担心。在一旁的两个妹妹也帮着说,家里还有她们呢。李向军得到了母亲和两个妹妹的支持信心更足了。结果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无线电专业……

李向军含着泪花,说着令人心酸的往事。他说,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父亲掉下山崖的那一刹那,还记得父亲曾经对他说过的那些话。

张娟红眼睛里泪花也一闪一闪。她为李向军家的不幸遭遇而动容,也为李向军的坚强意志而感动。她抬着头,注视着李向军那英俊硬朗的面孔,不禁脸上一阵燥热,一股红晕涌了上来。

“到军校学习已经一年半,明年上半年就要毕业分配到部队了。”李向军说。

“你们学的知识全面、系统,我们只学了点皮毛。”张娟红说。

“培训只是开了一个头引了条路,更多的知识还得靠自学。”李向军说。

“要是你能分配到我们部队就好了,以后可多多向你请教。”张娟红虽然知道这只是玩笑话,但心里希望这能是真的。

“好呀,也许会呢。”李向军笑着说。

“阿红,你在哪啊?”这是赵英的声音。知道张娟红经常约李向军在这里聊天,就直接朝着这个方向跑过来了:“阿红,分队长有事找你,赶快回去。”

张娟红向李向军挥了挥手,跟着赵英向分队队部跑去。

“报告,一小队学员张娟红,前来报到!”队部会议室里坐满了人。

“张娟红快进来。”分队长招招手,让张娟红坐在她的身旁。

“同学们,八一建军节就要到了。为了活跃节日气氛,丰富部队文化生活,院部决定八一期间开展一次文体联动系列活动,要求各单位组织好力量积极参与。刚才我与教导员商量了下,决定组建一支女子篮球队参加这次活动。张娟红,听说你入伍前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球打得很好,发表一下你的意见。”分队长向大家简要说明了这次活动的大致情况。

“我没什么说的,只是篮球运动是一个团体性项目,除了个人技能外,相互之间配合很重要。我们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互相之间还不很熟悉,这是我们的不足之处。所以,为了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我建议球队组建后马上投入赛前训练,训练的重点是相互配合上。”张娟红谈了自己的看法。

“很有道理。相互之间不熟悉是我们的薄弱点,球队组建后马上组织训练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大家没有什么其他意见了,我们培训一分队女子篮球队就算正式成立了,张娟红同学任篮球队队长兼教练,分队里区队长负责此项工作。至于赛前怎么进行训练,大家可以继续讨论。”分队长说完,把大家交给了区队长和张娟红。

“是你透露出去的吧?”会后张娟红问赵英。

“这有什么好保密的,集体活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加啊。你有这方面专长,发挥出来为我们分队争光,不是很好嘛。”赵英一副认真的样子。

“好啦,我服从还不行吗,我的小队长。”张娟红嘴上这么说,其实心里却是美滋滋的,来军校这么多天还没有好好摸过篮球,两只手早已痒痒了。

“这么大的比赛活动,时间这么紧,队员之间还不熟悉,要迅速拉起来,压力还是很大的哦。”赵英说。

“现在要紧的是抓紧了解每个队员的技术专长,然后找到各自合适的位置,这样才能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取得赛场的主动权。”张娟红好像已经进入了角色。

“我看好你!凭你的能力和水平,担任这个角色还是十分称职的。”赵英拍拍张娟红的肩膀。

“放心吧,我一定尽力而为之,为咱们分队争光。”

“OK,加油!”两双手又“啪”的一下击在了一起。

“哎,你与李向军在聊什么呀,大半天的。不会对他有那个了吧。”赵英问张娟红。

“别胡说,我们可正儿八经说着事呢。”张娟红把李向军从小跟着父亲放羊,父亲失足身亡的事说了一遍。叹着气:“没想到他的童年那么不幸。”

“听说李向军学习非常刻苦,每门功课成绩都很好,年年被评为优秀学员。”赵英说。

“哪里听来的?你在做间谍吗。”

“还不是为了你。”赵英调皮地眨着眼。

“去!”张娟红的脸刷一下红了起来。

“请双方运动员停止练球,退出比赛场地。”喇叭里传出赛场总指挥的声音,正在练球的双方队员迅速从场上退了出来。

“工程信息学院‘庆八一篮球联赛’现在开始。参加本场比赛的队是培训一分队(红队)和五系二分队(蓝队)。下面介绍双方队员、教练员及担任本场比赛的裁判员……”赛场裁判主持下,双方队员相互握手,抽签选择场地,并向观众致意。

“嘟——”裁判员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

张娟红与对方中锋跳球,红队先得球权。红队13号球员接过张娟红拨过来的球,快速推进直杀篮下,蓝队未能及时回防,红队13号球员上篮,轻松为红队取得开门红,2∶0。

蓝队进攻,控卫运球到禁区,传球被断。红队球员抢得球权,快速推到前场,红队8号球员一个漂亮的转身跳投,球进了再添2分,4∶0。

蓝队再次进攻,投篮不进。张娟红抢得篮板后分给后卫,后卫快速推进,其他球员迅速跟上。蓝队球员反应也很快,红队8号球员在混乱人群中打板,球进了,6∶0。

蓝队教练请求暂停。

暂停结束,蓝队再次进攻,投篮不进。红队球员再添2分,8∶0。蓝队进攻,裁判吹哨示意红队球员打手犯规,2罚中1,蓝队终于得分,8∶1。

红队8号球员,在混乱中强行出手球进了,10∶1。

蓝队进攻投篮不进,但抢到进攻篮板,再投不进。随后,双方球员各得2分。红队12分,蓝队3分,红队暂时领先。红队进攻,裁判哨响,示意蓝队拉人犯规,红队获得2次罚篮机会,2罚中1,13∶3。蓝队进攻,强攻到篮筐下,艰难取得2分,13∶5。

暂停30秒。

暂停结束,红队进攻,球不进。蓝队抢得篮板,蓝队球员中投,球进了追回2分,13∶7。红队换人,张娟红下,换上替补。结果蓝队连得7分,红队艰难得2分,15∶14。

上半场结束,红队领先1分,蓝队暂时落后。

中场休息结束,下半场开始。

红队球员们在运动中突破上篮,球进了,比分17∶14。随后,蓝队进攻投篮不进,可红队后卫连续两次进攻带球撞人,蓝队抓住红队连续失误的机会连得4分,比分反超17∶18。

红队进攻球被断,蓝队再添2分,比分为17∶20。

这段时间,红队球员好像不在状态,进攻不利,防守中也出现较大漏洞。混乱的人群中,蓝队投篮再进,比分17∶22,观众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连连得分,蓝队士气大增,加之场下拉拉队有节奏的奋力呐喊,场面异常热烈。而红队阵脚大乱,防不胜防,连连失误,比分急转直下,22∶28。

张娟红见势不妙,再次上场换下了替补中锋……

张娟红一边运球,一边指挥队员迅速切入,然后一个长传给右边锋。右边锋空挡穿插,三大步上蓝,球进了24∶28。红队回防,蓝队全场紧逼。蓝队边线突破,红队边锋断球,一个长传给中锋张娟红,张娟红快速推进,蓝队队后卫迅速回防。张娟红三步……蓝队球员阻拦,撞人……球进了!张娟红“哎哟”应声倒地。

她想站起来,但右脚踝迅速臌了起来,痛得直钻心。

“不好,张娟红受伤了。”赵英和李向军冲进篮球场。

“阿红怎么了?”赵英问张娟红。

张娟红咬着牙,一脸痛苦相。

“能站起来吗?”场上队员和场下的战友们都围了过来。

“快送卫生队。”李向军背起张娟红,赵英拿着张娟红的一双解放鞋,朝着卫生院的方向跑去……

“先去拍个片。”军医开好单子,招呼他们去放射室。

“慢点,轻点。”李向军帮张娟红把腿搁在架子上,听从医生变换着角度。

区分队长也赶过来了:“张娟红怎么样?”

“还在里面拍X片呢。”赵英等在放射室门口,医生不让进去。

不一会,医生从放射室走出来:“右脚踝关节骨裂了。不过还好,可能着地时有个自我保护的动作,减轻了踝关节的受力,不是太严重。”

“谢谢医生。”区队长和赵英连忙走进放射室,一起扶着张娟红走了出来。

“小李,谢谢你。”区队长对李向军说。

“不好意思,麻烦你们两位了。”张娟红见区队长也来了,连忙问比赛怎么样了,结果如何。

“唉,别说了。你受伤退场后,我们场上少了主心骨,军心大乱。而对方却像打了鸡血似的趁机大肆进攻,连连得分。结果34∶42,我们以8分之差惨遭失败。”从区队长的口气听得出,球输得很不服气。

“我们队员的个人技能不算差,主要吃亏还是在配合上。当然,主要责任在我身上,本想让替补队员也能上场练练手,结果让对方钻了空子。在失利的情况下,没有及时更换下来,让她们掌握了场上主动权。”张娟红刚才一边拍片子,一边进行了认真反省。

“敷点药,打个石膏夹个板,再配点药回去。”医生对张娟红说:“要注意休息,脚不能随便乱动。”

“这几天啥也甭想,就待在宿舍里好好休息,安安静静过个八一节,我的伤病员!”赵英等几位战友扶着张娟红,一瘸一拐地从卫生队回到了宿舍。

“一点也不能动吗?建军节活动那么多,整天待在宿舍里不闷死了吗。”张娟红没想到,在部队第一次过建军节,就这样被脚给耽误了。

“这几天就老老实实在这里待着,如果有好活动,我让李向军来背你出去。”赵英凑近张娟红的耳朵边悄悄说。

“去!干吗要他背啊?”张娟红话这样说着,嘴巴却也凑在赵英的耳朵边:“让他去给我借几本书来。”

“你看看,有求于我了不是?”赵英说:“别着急,不用我去找,等会儿他自己会找上门来的。”

张娟红操起一本书向赵英打去。

“赵英、张娟红在吧?”楼下传来一个男人的声音。

“楼下有人叫!阿英快去看看。”张娟红对赵英说。

赵英走到窗口,伸着脖子:“小李来啦,快上来吧。”

“嘘!”赵英赶紧用被角盖住了张娟红的脚,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头发和衣服。

“真是说到曹操,曹操就到!”赵英捂着嘴巴扑哧一笑:“请,请,里面请。”

“呵呵,什么说到曹操,曹操就到啊。”李向军拎着一袋水果,笑盈盈地走进来。

赵英指着张娟红:“你问她呀。”

“问我干什么啊?真是的。”张娟红脸变得通红,拉起被角直往里面钻。

赵英对李向军说:“我们这位伤病员正为怎样过好八一节犯愁呢,本来可以好好玩一玩,可现在这样一瘸一拐的哪也去不成了。刚才正在说,想麻烦你替她借几本好看的书来。”

“呵呵。”李向军默默地打开挎包,从里面掏出两本书递给张娟红。

“啊,高尔基的《我的大学》《母亲》。”张娟红接过书马上翻了起来:“怎么借到的啊。”

原来,上次听了李向军对外国文学的一番高谈阔论后,张娟红深受启发一心想增加自己的阅读量,所以平时除了看中国古典文学书外,开始猎及外国文学了。但是,图书馆里外国文学类的藏书并不多,张娟红去了几次都没能借到。有一次,张娟红对李向军说起了此事,没想到李向军就把这件事放在心里,平时只要一有空就跑到图书馆转悠。今天买好水果路过图书馆,碰巧借到了这两本书。

“怎么样,不愁没事干了吧。”李向军说。

“谢谢,太感谢了。”张娟红不好意思地瞟了李向军一眼。

“脚怎么样了,还痛吗?明天给你做一副拐杖,这样行动起来会方便些,过几天京剧团来演出时还要去看戏呢。”李向军的一番话,说得张娟红心里暖暖的。

“还是小李想得周到。”赵英夸着李向军。

区队长陪着分队长和教导员也来看望张娟红了。他们详细询问了张娟红的伤势,关照赵英要好好照顾,有什么困难及时向队部提出来。

“都怪我,没能为分队争得荣誉,反而给大家添麻烦了。”张娟红心里还念念不忘比赛的事,看到分队长和教导员连忙做起自我检讨来。

“别太自责了,胜败是兵家常事嘛。你在场上表现得很好,有一股子敢打敢拼的冲劲,同学们都在夸你呢。”教导员安慰张娟红,并转身对区队长说:“关照伙房,这几天给张娟红烧病号饭时,弄点肉骨头鸡蛋什么的,好好补补身子。”

“谢谢分队长,谢谢教导员,也谢谢区队长。”为了她的一只脚惊动了那么多人,张娟红觉得太不好意思了。

“大家注意,快到食堂包饺子了。”训练刚回来,区队长就派人到各小队通知来了。

随着八一建军节一天比一天临近,节日的气氛也越来越浓了。一大清早,炊事班就把猪圈里的一头大肥猪杀倒了,准备分给各小队进行包饺子比赛。

过年过节包饺子吃饺子是部队的老传统。包饺子这样的活,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却很复杂,不但和面揉面是个力气活,而且擀皮、剁馅、包捏还是个技术活,包得与不好,差别还很大。比赛前,炊事班长给出了具体要求:和揉的面要透,表面要均匀,光滑干湿适当,饺子皮要擀得大小适中,中间厚外沿薄呈透明状,饺子馅无论是白菜瘦肉馅,还是韭菜瘦肉馅都要剁得十分细腻。当然,这些对北方人来说,都不是问题,但对南方人来说却都是问题。因为南方人不要说包饺子,就是尝也没有尝到过饺子是什么滋味。

赵英她们也只是到了部队,在新兵营里才吃到过这么美味的东西。然而,虽然只吃过一次,那又鲜又香的味道,已经在她们的脑子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平时闲得无聊时,张娟红常常流着口水,说啥时候再能美美地吃上一顿。所以,当接到区队长的通知时,大家的兴致一下子提了上来。

“报告小队长,算我一个。以前在家包过‘横包’,技术杠杠的。”张娟红第一个报了名。

“你这个样子还能参加比赛?给我老老实实待在宿舍里,等好吃的时候给你盛过来,张着嘴巴现存吃就是了。”赵英按住张娟红。

按照比赛规则,各小队派出四名学员,在四十五分钟内,根据包的饺子数量和质量,评出一、二、三等奖,奖品分别是猪大腿肉三斤、二斤和一斤。

餐厅内挤满了人,除了各小队的参赛学员外,还有许多看热闹的。赵英给小分派出的四个同学进行了分工,力气大点的两位负责和面揉面、擀皮子,赵英和另一位同学负责剁馅、包捏。因为是韭菜猪大腿瘦肉馅,不一会整个餐厅就香气四溢了。

面和好了,馅子也剁好了,剩下的擀皮子与包捏却都是技术活。赵英想起小时候跟着母亲学过包“横包”,于是拿了一片饺子皮,放了一团韭菜瘦肉馅,再把饺子皮对折捏拢,然后从右向左卷花边。虽说,与人家包的饺子有很大差别,但一个个排着看起来也十分整齐漂亮。

“你们包的是什么啊?”区队长走过来。

“‘江南玲珑饺’。我们江南水乡最流行的一道名点,名字还是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品尝了以后亲自取的呢。我们‘江南玲珑饺’的馅,不像北方水饺以猪瘦肉为主要原料,而是用新鲜的野地菜或者自家腌的雪里蕻菜,与香干丝精肉丝炒在一起做成的。外面的皮也不是面粉,而是白白糯糯的粳米粉。‘江南玲珑饺’蒸熟后,吃起又鲜又嫩,又香又糯,真的特别好吃。”那小同学说着,故意咽了一下口水。赵英一旁听了心里暗暗发着笑,没想到这小同学还挺会吹,把家乡的粳米粉菜“横包”描绘得如此美妙,而且凭空把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故事串在一起,说得煞有介事。

“编的吧。不过‘江南玲珑饺’这名字取得还是蛮好的。”区队长知道这同学嘴巧,会编故事。

“真的,不骗你。下次有机会到我们家乡去,一定让你吃个饱。”那小同学一心想讨好区队长,在比赛中得个好名次,奖赏一块猪大腿肉。

经过四十五分钟的紧张博弈,区队长带着炊事班里几个老兵,用碗里扔黄豆的投票方式,评选出了一、二、三等奖。赵英她们的‘江南玲珑饺’获得了二等奖和特别命名奖。不一会,小同学拎着一块猪大腿肉回来了,她们接着又包了一大堆韭菜瘦肉馅的“江南玲珑饺”。

“哇,好香啊!”张娟红端着一大碗刚煮好的“江南玲珑饺”,急吼吼地吃了起来。

“别烫着,不够再帮你去盛。”

“好,要吃个痛快,好久没吃这样的水饺了。”张娟红似乎忘记了右脚还打着石膏。

“真香啊!”

“李向军你好!请进。”赵英见李向军进来,马上站了起来。

“你们今天也包饺子吃了?”

“怎么样,也来一点尝尝?这是赵英她们包的‘江南玲珑饺’,荣获了我们分队的二等奖呢。”张娟红说着挑了一个大的,直往李向军嘴里塞。

“好,好,这名字好听。”李向军一边嚼着,一边竖起大拇指连连说好。

“要不我替你也去盛一碗?”赵英对李向军说。

“不用了,我们今天吃的也是饺子,肚子还胀着呢。”李向军拍了拍肚子。

“我今天抽空做了一副拐杖,不知能用否,拿来给你试试。”说着把靠在门旁边的拐杖拿了过来。

“阿红,你快把饺子吃完了,试一下这拐杖。”赵英拿起拐杖比画着长短。

“我可不要这玩意儿,拄着多难看啊。”张娟红嘴上这么说,心里却热乎乎的,斜着眼睛看了看李向军。

“什么好看难看的,有了这东西你行动方便多了。还不谢谢人家向军。”赵英说着,谢过李向军。

“有了这拐杖,行动会方便些,只是我手笨不会木工,工具也不好,做得比较粗糙,如不嫌弃的话就将就着用吧。”李向军对张娟红说。

“谢谢!”张娟红紧张得连名字也不敢叫了。

“明天晚上,京剧团就要来慰问演出了,听说演出的剧目是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李向军把刚刚打听到的消息告诉了张娟红。

“真的?”张娟红听到后,高兴得差点从床上蹦了起来。一直听说八个革命样板戏怎么好怎么好,就是没有机会能欣赏到正式的演出场面,这次终于可以如愿以偿了。

“明天晚上,我来帮你一起去看戏。”李向军说。

“不用,我自己能去。”张娟红说着看了赵英一眼。

“没关系,我向系里请个假,陪你早点过去。赵英她们要集体行动,带着你也不方便。”李向军向张娟红解释。

“那麻烦你了。”赵英替张娟红谢了李向军。

在全国学习解放军的号召下,每年八一建军节来临,地方各级政府和一些社会团体都会掀起拥军的热潮。这一次,京剧团带来的剧目是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

“小李来啦,我们的伤病员可交给你了哦。”赵英说完,转身对那个小同学说:“你与李向军同志一起照顾好张娟红。”

“是,请小队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小同学回答。

“放心吧,我们一定照顾好张娟红同学。”李向军微笑着回答赵英。

“给你,慢点。”李向军给张娟红递过拐杖,那小同学上前扶着一起向外走去。

一分队六号宿舍楼在校区东北角,学院礼堂在校区的西南首,中间隔了几幢教学楼和一条小河,小河两岸有许多粗壮的倒垂杨柳和错落有致的块石,环境十分优雅和安静。学员们很喜欢这个地方,尤其女学员们只要一有空,就会结伴到这里聊天嬉戏。张娟红和赵英是这里的常客,她们背诵电码这个难题就在这里攻破的。

李向军和小同学一起扶着张娟红,一瘸一拐经过这里。

“哎呀,不好,我眼镜忘记带了。”小同学叫着,把张娟红交给了李向军,撒腿就往宿舍跑去。

“什么眼镜,我怎么从来没见你戴过啊?”张娟红瞪着眼不解地问。

“我平时不戴,只在看戏看电影时偶尔戴一下,你们先走吧,我回去拿一下。”小同学回过头来扮了一个鬼脸,一眨眼工夫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小滑头!”张娟红知道她人小,鬼点子特别多。

“累吗?咱们休息一下吧。”李向军见张娟红额头上渗出了许多汗珠,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手帕递给张娟红。

七月的天气有点闷热,张娟红拄着拐杖艰难地走着,没一会工夫就气喘吁吁了。本来也没感觉到什么,但经李向军这么一说,一颗豆大的汗珠真的从额头上掉了下来。张娟红不好意思地去接手帕,不知是紧张,还是忘了手里还拄着拐杖,还没等手伸过去,夹在腋窝下面的拐杖“啪”的一声掉到了地上。张娟红“哎哟”一声尖叫,身体偏离了重心突然向前一个踉跄。李向军见了,慌忙上前一把搂住张娟红,张娟红的一只手也下意识地搂住了李向军的脖子。刹那间,两个年轻人紧紧地挨在了一起……清晰的心跳声、短促的呼吸声、浓烈的男性荷尔蒙和淡淡带有清香味的青春少女气息,浑然交融在一起。

张娟红感到一阵晕厥,这是她第二次与这位年轻异性军人近距离接触。如果说上次踝关节的剧烈疼痛,干扰了大脑皮层的正常反应,而今天则实实在在的感受了眼前的一切……温暖、亲切和幸福。心里一阵紧张,张娟红不好意思地慌忙低下头去。

“怎么了,哪里不舒服?”李向军赶紧放开张娟红。

“没……没有啊,刚……刚才看到了一条虫。”张娟红支支吾吾的。

“在哪里?”李向军低着头,在地上找了起来。

“往那边跑了。”张娟红用手胡乱指了指,自己先笑了起来。

看着张娟红的神态,李向军心里也明白了几分,脸“刷”的一下红了起来。他扶着张娟红,在小河的一座小桥边坐了下来……一个月前,带着她们一起找六号楼宿舍;在图书馆偶遇,一起畅谈中外文学;小河边,一起谈人生,一起谈理想;篮球场上脚负伤,背着她上卫生院……虽然,相识时间并不长,但相同的爱好,相同的人生抱负,尤其她那活泼可爱,无话不说的直率性格,深深地吸引了他。他感到与她一起心里总是美滋滋的,总有说不完的话。他很乐意能为她做点什么,能保护她的一切……李向军呆呆地想着。

张娟红傻傻地坐着一言没发,脸上红红的,两只手不停地揉着那块洁白的手帕。她心里不明白,身边的这位年轻军人,怎么会像钻进了她的心一样,知道她在想什么,懂得她想要什么。与他相处,心里怎么会有一种温暖、亲切和踏实的感觉?!

“我们走吧,要不然可要迟到了。”李向军站起来,帮张娟红拿起拐杖……

“你们终于来啦,演出马上就要开始了。”赵英和那小同学在礼堂门口向他们招着手。

“你去拿眼镜怎么跑到这里了?”张娟红对小同学说。小同学调皮地眨着眼睛,伸了伸舌头。

“赵英同志,把张娟红交还给你哦。”李向军示意要归队了。

“谢谢你,李向军同志。”赵英向李向军挥了挥手。

“还你手帕!”张娟红向李向军喊着。

“不用了,这是新买的,你就留着吧。”李向军向张娟红挥着手。

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是八个革命样板戏之一,由于学校的大喇叭天天播放,里面的郭建光、阿庆嫂、沙奶奶等英雄形象早已耳熟能详,一些经典唱段谁都能哼上一两句,但是能完整地观看舞台表演还是第一次。

“阿红,还记得我们村里一次演戏吗?”赵英见张娟红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拉了拉她。

“怎么不记得呀,那天晚上看绍兴戏《三打白骨精》。放学才回家,太阳还很高,大人就让我背着长板凳到晒场上抢位子去了。”

“是呀,那天的戏太好看了。扮演孙悟空的演员叫六龄童,听说六岁就开始练功了,你看那条金箍棒在他手里耍得呼呼直响。猪八戒傻乎乎的样子也很可爱,唱功也不错,还有白骨精……”

“嘘!演出开始了。”有人在后面拉了拉赵英和张娟红。

暗红色的丝绒大幕,在京味十足的锣鼓声中缓缓开启。随着剧情,阿庆嫂、郭建光、沙奶奶等人物一一亮相,京腔京味,一招一式,台下不时地发出阵阵喝彩声和掌声。演出十分精彩,但张娟红似一直不在状态,一会儿发着呆,一会儿掏出手帕,看了又看,揉了又揉。

“怎么了,哪里不舒服?”赵英在一旁捅着她:“那十八棵青松多带劲啊,唱得好,演得也好。”

“是的,沙奶奶的唱功真不错。”张娟红语无伦次地附和着。

“什么沙奶奶,那是郭建光和伤病员们在芦苇荡里的一场戏!”赵英差点喊起来了。

“对对,是郭建光与胡司令的一场戏。”

“胡言乱语了?今天你的灵魂跑到哪去了!”赵英摇了摇头,继续看戏了。

张娟红仍然发着呆,揉着那块手帕。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