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爸,我回来了。”刚进家门,赵英就大声嚷嚷起来。
“啊呀,我们阿英回来啦。”赵英妈听到声音,连忙从里屋走出来,帮赵英卸下了肩上的背包:“你爸没碰到吗?他接你去了。”
“快坐下,歇歇,累了吧。”赵英妈搬过一把椅子:“快让我仔细看看。哟,这五年变化可真大,我们阿英长这么高了,快认不出来了。”赵英妈围着赵英转着圈,从头到脚打量着,一张嘴始终咧着。
“妈有水吗,快渴死我了。”在妈面前,赵英还是像以前那样撒着娇。
“有,有。你看我,只顾着说话了,连水也不给你倒一口。马上给你倒去,再给你烧两个鸡蛋。”赵英妈说着拍拍衣服,到灶间去了。
“阿英回来了吗?”村支书前几天就听说阿英要回来了,估计差不多光景时,就带着几个村干部前来看望了。
“呵呵,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的工夫五年过去,我们的英雄荣归故里了。阿英回来好啊,我们村里正缺少人手呢。”村支书还是那么一副急性子,一进门就嚷嚷着谈论起工作上的事来了。
“人家阿英刚回来,屁股还没有搁热,你就动起脑筋来了。要我说呀,阿英应该去考大学,将来还要派更大的用场呢。”村长不赞成村支书的说法。
“书记、村长,大家都来啦。快坐,喝杯茶。”赵英妈提着茶壶从灶间走出来,忙着给大家搬凳子倒茶。
邻居们听说阿英当兵回来了,也都从四面八方赶了过来。大家都知道阿英和阿红参加了自卫反击战,阿红牺牲了,阿英也负了伤。所以,当听说赵英回来了都想过来看看,听听当时发生的故事。
人越来越多了,里三层外三层地把整个屋子挤得水泄不通。
“大家都回去吧。人家阿英刚刚回来,还没来得及喝口水休息一下,她这次回来不走了,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村支书看人越来越多了,就挥着手要大家回去。
“阿英回来了没有?”门外,传来赵英父亲的声音。
“爸!”赵英听到父亲声音,从屋里迎了出去。
“你跑哪去了,让你接的人呢?做事一点也不着调,真是的。”赵英妈拍着赵英爸身上的灰尘,嘴里一个劲地埋怨着。
“路上刚好碰到了一个多年没见面的老朋友,聊着聊着就忘记看时间了。”赵英爸挠着头皮,笑呵呵地看着母女俩。赵英爸从上海退休回来已经两年了,赵英当兵的这几年中,平时除了书信来往外还没有见过面,所以心里一直很记挂。
中午,赵英妈烧了许多赵英以前喜欢吃的家乡菜。久违的家的温暖,久违的妈妈的味道,让离家五年的赵英激动不已。一口气吃了两碗白米饭,要不是妈在一旁说别胀着了,还想去盛一碗锅巴。
吃饭间,赵英向爸妈叙说了张娟红牺牲的全过程,阿红爹及弟弟张强到边境烈士陵园看望阿红墓的情形,并着重说了自己退伍回来后的打算。赵英妈听后,默默地擦着眼泪:“阿英啊,做人一定要重情重义知恩图报。我们知道你是个好孩子,你的想法和决定我与你爸一定支持。”
“妈,我曾经听阿红说,她没有足月就出生了,出生前你与她娘一起在山上采摘漫山红,后来她娘肚子痛了,是你叫来接生婆看着她出生的?”赵英说。
“是啊,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赵英妈向赵英讲述了当时的情形,说:“我们赵家与张家真是有割不断分不开的情义,这种情义是用什么东西也换不来的。唉,这几年,她们家的事也确实够多的。阿红的二姐出事后,她娘天天哭把眼睛都哭瞎了,阿红牺牲的消息到现在还不敢正面告诉她,她爹也整天躲在养鱼塘里喝得迷迷糊糊。如今阿强又去当兵,家里就更没有人手了。”
“爸妈,我现在就想去看阿红爹娘。”赵英对爸妈说。
“去吧。”赵英爸催赵英快走。妈也随即从灶间拿出一块咸肉,要赵英带上。
三月桃花红沉沉,
六月荷花结莲心。
秋季丹桂香喷喷,
严冬腊梅冷清清。
……
初春微风,吴语滩簧,熟悉的乡间小道,亲切的家长里短。赵英感受着与“眼睛一睁,忙到熄灯”截然不同的生活节奏。她喜欢这里的一草一木,喜欢这里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更喜欢这里淳朴和善良。
“老阿婆。”赵英对面来了一位老人。
“是阿英吗,回来啦。”老阿婆停下脚步,揉着眼睛,笑呵呵地看着赵英。
“宝宝吗?哎哟,长那么高啦,还认识我吗?”赵英对路边一小朋友说。
“快叫赵英阿姨呀,阿姨当解放军去的时候,不是抱过你吗,怎么不记得了?”小朋友躲在妈妈屁股后面,瞪着两只大眼睛,偷偷地看着赵英。孩子妈对赵英说,下半年准备上小学了。
一路过来,赵英忙着与乡亲们打着招呼,从村西头到村的东首,短短一二百米的距离,足足走了半个多钟头。赵英感觉被浓浓的乡情、满满的真爱陶醉了。
“爹,娘!”门虚掩着,里面黑乎乎的没有一点声响,赵英推门进去。
“谁啊?”里屋传来一个微弱的女人声音。赵英走进去一看,阿红娘披着一件黑色的土布棉袄,挣扎着想从眠床里爬起来。
“娘,别动。”赵英慌忙上前扶住了她。
“你是谁呀?”阿红娘朝着声音方向,抬起头。
“娘,我是阿英啊。”赵英举着一只手,在阿红娘眼睛面前晃了一晃。
“谁?”
“我是阿英,赵英。”
“哪个赵英?”阿红娘记不起赵英是谁了。
“与阿红一起当兵去的赵英,阿英啊。”赵英大声说。
“阿红?在哪?”阿红娘听到一声阿红,那双只剩下一把骨头的手,马上颤颤巍巍地向前摸索起来。
“娘,我在这里。”赵英一把抓住阿红娘的手。
“阿红啊!”阿红娘把阿英的手紧紧地揣在怀里,两只失去光泽的眼睛里,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噼里啪啦地落了下来:“不是说你出远门了吗,今天怎么回来了?”
“娘!”看到阿红娘的这个样子,赵英鼻子一酸,眼泪也跟着哗哗地流了出来。
“这么多年,你跑到哪里去了,怎么丢下娘不管了啊。”阿红娘捂着失明的双眼,泣不成声了。
赵英扶着阿红娘,擦着她的眼泪:“娘别难过,以后我就是您的阿红,您的女儿了。”
阿红娘抚摸着赵英的脸颊:“你是谁,是阿英?怎么不是阿红,阿红呢?我们阿红死啦。”说着,又呜呜地大哭起来。
赵英让阿红娘躺下,帮她倒了一杯水:“娘,我就是阿红,以后我再也不会离开您了。”阿红娘这才慢慢地平静下来……
“娘,爹呢,他在哪?”赵英问。
“养鱼……鱼塘。”阿红娘磕磕巴巴地说着,用手指了指小山坡方向。
“娘,您好好睡一会,我去看看爹。”赵英说着扶着阿红娘躺下,又帮着拉好了被角。
“你让他早点回来,来的时候抲几条鱼,再掘几株笋。阿红啊,晚上娘给你烧好吃的。”阿红娘脑子里认定是阿红回来了,口齿清爽了许多。
“好的,娘。”赵英说完,朝着屋背后的小山坡跑去。
“慢慢跑,别跌跤了。”阿红娘还是像当年关照阿红那样。
“哎,娘放心吧。”赵英回过头来应了一声。
还是那条熟悉的小路,还是那个熟悉的小山坡。不过,前来迎候的不是以前那条黄狗阿虎,已经换成了一条可爱的小花狗。
“你叫什么名字啊?”赵英抚摸着小花狗。
小花狗吻了吻赵英的手,围着她的身子绕了一圈,然后“汪汪汪”地往鱼塘草棚棚跑去了。
“小虎,谁来了啊?”草棚棚里传来阿红爹张土宝的声音。
“爹,是我,阿英。”赵英跟着小虎钻进了草棚棚。
“阿英?”阿红爹满脸通红,嘴角里散发着一股难闻的酒气,正坐在竹榻边的一条小板凳上喝酒,见赵英进来便放下酒碗:“什么时候到的啊?”
草棚棚还是五年前的那个模样,不足三平方米的空间里,除了一张用两条竹马凳撑起来的竹榻眠床外,满地都是大大小小的酒瓶和酒瓶盖。
“阿英,快坐。”阿红爹看着满地的酒瓶和酒瓶盖,一脸的尴尬。
“爹,不用了,我帮您收拾一下。”赵英说着卷起袖子,把床上一条从来就是睡好往里一塞的破棉絮叠得方方正正,又把一只只废酒瓶和瓶盖装进一个饲料袋并拖到外面,然后又拿着扫帚把草棚棚的角角落落扫了个遍。
阿红爹站在一边,不好意思起来:“好了,阿英你刚刚回来,别累着了。我去抲几条鱼,等会儿一起回家吃饭。”说完,拿起网兜就往鱼塘走。
“我也去。”赵英提着水桶紧跟在后面。
鱼塘依然是那两个鱼塘,鱼塘边上的漫山红依然开得那样鲜艳夺目,只是那一棵棵杨梅树已经像一个个小后生,长得又高又大了……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当年手拉着手,哼着《漫山红》,相互追逐捉蝴蝶,采摘漫山红的情景,已经不复依然了。赵英呆呆地注视着眼前这些旧景旧物,控制着情绪和泪水,再也不敢往下想了。
“阿英,这几条鱼你拿着先回去吧,我到上面再去掘几株笋。”阿红爹拿起铁锹向山上走去。
“爹,我与您一起去吧。”赵英跟着阿红爹,往山上走去。那条小花狗也摇着尾巴跟了上来。
“爹,阿虎呢?”赵英问。
“唉,死了。那年阿红她二姐出事后,阿虎就像丢了魂似的不吃也不喝,整天守着石塘没日没夜地叫,我们怎么赶它拉它也不肯回家,最后死在了石塘边。我们看它那么有情有义,就把它埋在阿红她二姐的坟旁边,也好让她俩相互有个伴。”阿红爹说着,叹着气:“那时候,小虎才出生不久。”
赵英看了一眼跟在后面的小虎,小虎也抬起头来望了她一眼……
“娘,我们回来了。”赵英老远看见阿红娘,已经坐在屋门口等候她们了。
“哦,来啦。快去喝口水,别累着了。”阿红娘朝着声音方向张望。
“娘,我们抓了两条鱼,还掘了几株毛笋。”赵英对阿红娘说。
“好,晚上做红烧鱼块和油焖笋给你吃。”阿红娘这时候的脑子,好像完全恢复正常了。
“娘,您坐着,我来烧吧。不过我没有烧过,不一定好吃。”赵英笑着对阿红娘说。
“是啊,以前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都是娘烧的。一个姑娘家不会烧菜,以后怎么嫁人啊,今天你烧我来教你。”已经好多年没有人这样与她说话了,今天显得特别高兴,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阿红爹刚走进屋,就嚷嚷着:“怪不得今天小山坡上那只喜鹊一直在叫,原来是我们阿英回来了,真是太高兴了。阿英啊,快去把你爸妈都叫来,我们两家人一起吃个团圆饭,我与你爸也已经好长时间没在一起喝酒了。”
“嘘!”赵英把阿红爹拉在一边,悄悄地对他说,娘误把她当成阿红了:“爹,别忙了,我把你们的饭菜烧好就回去了。”
“这是什么话啊,今天你无论如何也要在这里吃。你刚回来,就马上到我们家忙这忙那的,等一会我去叫你爸妈。”阿红爹说。
“她爹,去把那只大公鸡杀了。”阿红娘说。
听到阿红娘这句话,阿红爹不由得回过头去看了她一眼。自从隐隐约约得知阿红牺牲的消息后,阿红娘的情绪一直没有稳定过,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整天哭哭啼啼的也不见人,嘴里也嘟嘟囔囔说着一些别人听不懂话。今天能这样清晰地叫他把鸡杀了,近几年中还是头一回。
“快去!”还没等阿红爹回过神来,阿红娘又是一句。
“好,好。”阿红爹高兴地放下铁镐,跑到院子里抲鸡去了……
“阿红娘,你们那么客气啊,阿红爹非要我们来你们家吃饭。”没一会,阿红爹就把赵英爸妈叫来了。
“她二婶,你们来啦,快坐。没什么好吃的,大家在一起只是图个热闹。”阿红娘正在教阿英怎么烧鱼。
“阿红娘,你今天的气色真好。”阿英妈倒不是故意哄她,而是看她的脸色确实比往日好了许多。
“我家阿红回来了。”阿红娘乐呵呵地与大家打着招呼。
“今天的菜都是她娘教阿红烧的,等一会大家尝尝她的手艺。”阿红爹对阿英爸妈使着眼色。
“好,好。阿红这孩子真乖。”赵英妈会心地一笑,卷起袖子帮阿英一起洗菜、煺鸡毛去了。
两家人说说笑笑,热闹得像过年。不过,大家都把阿英叫成了阿红。
“老哥,我俩先慢慢喝起来,边喝边等。”阿红爹拖开桌子,要赵英爸坐下。
“这坛高粱烧啊,存放快五年了,今天我们哥俩一起痛痛快快地喝几杯。”阿红爹用刀撬着酒坛盖上的泥巴。
“菜烧都好了,大家可以坐了。今天的菜都是阿红烧的,大家要多吃一点哦。”阿红娘招呼大家坐下来。
“阿红呢?快来坐。”阿红爹对着灶间大声喊着。
“来了,来了。”赵英拉着阿红的大姐走进来。
“不错,没想到我们阿红会烧菜了。”赵英妈看着满满一桌的菜,心里也高兴得不得了,因为以前她也没有看到过阿英烧菜。
“没有什么菜,不过都是新鲜的,大家随便吃。”阿红娘说。
“我们阿英当兵……”阿红爹刚说出这几个字,发觉说漏了嘴,马上又缩了回去:“今天很高兴,我们阿红当兵回来了,两家人一起好好聚一聚,喝上几杯。”说着,阿红爹端起酒碗,要阿英爸也一起把碗里的酒喝了。
“娘喜欢吃什么,我夹给您。”赵英说着,把一大块鸡肉送到了阿红娘碗中。然后对阿红大姐:“大姐,我也帮你夹一块。”
“阿红先别给我们,快给你二叔二婶挑几块好的,他们是客人。”阿红娘连忙说。
“别,别,我们自己来。”阿英妈接着说:“阿红她爹娘啊,阿红刚退伍回来,我们就到你们家吃饭,真是不好意思。”
“有什么好意思不好意思的。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我们都是自己人,大家随便吃。”阿红爹说。
两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吃得非常开心,阿红爹和阿英爸一来二往,喝得有点晕晕乎乎了。
“娘,我扶你到里屋休息吧。”赵英见阿红娘精神有点疲惫的样子,就对阿红娘说。
“阿红娘你先去休息吧。”阿英妈站起来,与赵英一起把阿红娘扶进了里屋。
“阿红爹,有件事想对你说。阿英在部队的时候曾经多次写信给我们,说她想退伍回来照顾你们俩老。这次部队批准了她的要求回来了,今天刚进家门她又对我们说了这件事。孩子有这样的想法很好,做人嘛就应该这样,我与她妈也商量过,也都十分支持她。”阿英爸压低着嗓音对阿红爹说。
“阿英这孩子那么懂事,太让我感动了。但我想,不能因为我们一对老骨头,耽误了孩子的前程。上次就听说,她为了我们想退伍回家,我与阿红她娘急得不行,没想到她真的这么倔。现在既然回来了,我还是希望她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考大学。”阿红爹放下酒碗,对阿英爸妈说:“以前一直在说想当老师,那就叫她去报考师范学校吧。”
“阿英,过来一下,我们正在说你的事呢。今天趁大家都在,你把自己的想法好好给大家说说,我们一起商量商量。”阿红爹把赵英从里屋叫出来。
“爹,爸妈,今天你们都在,我就说说自己的想法吧。说实话,读大学将来当一名教师是我多年来的愿望,但看着目前家里的状况和爹娘的身体,实在有点不放心。所以,我想这个大学不准备考了,以后就在这里与你们一起种菜养鱼种杨梅,过农家人的生活……”赵英很认真地对着三位老人。
“这不行,绝对不行。怎么可以因为我们放弃考大学呢。”没等赵英说完,阿红爹连忙打断了她的话:“这里的事不用你操心,我们自己会弄好的,你就安心读书去吧。”
“您看,娘眼睛不好,您又要忙地里那么多活和家里那么多事,再说身体也不那么好。当年,阿红牺牲的时候我答应过她,回家一定替她照顾好你们,否则怎么对得住她。”说起阿红,赵英的眼睛又有点发红了。
“阿英的脾气我知道,做任何事情都会经过认真考虑,她这样做肯定有她的道理。依我说,这件事就由她自己拿主意吧。”赵英妈见阿英这么坚决,就表明态度支持她,相信女儿一定会有准确的选择。
“阿红啊,你听见了没?你有阿英这样的好姐妹真是缘分,我们有阿英这样的好孩子也是福气。她今天刚刚回来,就过来看我们了,而且一定要来照顾我们,说答应过你的事一定要做到。可是,她以后的路还很长,总不能因为我们给耽误了啊。”听了阿英和她妈的一番话,阿红爹感动得半晌说不上话来:“我以后一定尽量少喝酒,家里的事我也会弄好的,阿英啊,你就安心把功课复习好,去考大学吧。”
“阿英啊,你能这样想也能这样做,我与你妈都替你感到高兴。不过,你看给阿红爹急成啥样子了,其实阿红爹这样说也有一定道理,我们是否从长计议这件事,寻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再做决定吧。”赵英爸看大家僵持在那里,一时三刻也想不出个好办法来就打着圆场。
“对,对。阿英你爸说得对,今天先喝酒。”阿红爹拿着酒碗,邀赵英爸一起喝。
赵英从口袋里摸出五十元钱,交给阿红爹:“爹,这是李向军让我带来的,说孝敬您二老。”
“唉,真是难为他了。阿红活着的时候经常来信提起他,阿红牺牲后他就陆陆续续给我们寄钱,后来我让阿强写信叫他别寄了,才慢慢停了下来。这孩子也真是重情重义,只可惜我们阿红命不好没有这个福分。”阿红爹喃喃地说,大家也低着头一声没吭。
“自卫反击战打响前,阿红与向军就相约等到退伍后,就来这里一起养鱼,一起摘杨梅,一起采漫山红,一起写诗作文……谁知人生道路多坎坷,有情人难成眷属。唉!现在只能天地相隔,各处一方了。”赵英不知道,怎样才能安慰眼前这位老人。
“阿英啊,你这次来带了那么多东西,向军还托你带钱给我们,实在过意不去。阿红她有你们这些好战友,在天之灵也不会感到孤独,也会高兴的。”阿红爹叹着气:“来,喝酒。谢谢你们养了这么一个好囡!”
阿红爹拿着酒碗,又一口喝了下去。
“阿英,快来看,高考有消息了。”赵英爸拿着一份报纸,急急忙忙地从外面走进来。
“快给我看看。”赵英从爸手里接过报纸。
大家的再三劝说下,赵英终于决定准备参加今年高考了。这样一来,赵英爸也跟着忙碌起来,每天早上顾不上做别的事情,就匆匆扒几口泡饭往村委会跑了。在那边,人家下棋聊天他凑热闹,大家知道他凑热闹不是为了看下棋,而是等送信送报的信客。那信客时间长了也知道他所关心的事,老远看到他会主动说有没有这方面的消息。
“老赵伯,好消息。”信客骑着一辆墨绿色三角架上印有中国邮政字样的脚踏车,从村口一条小路上拐了进来。
“真的?”阿英爸从人堆里站了起来。
“今天报纸上有你要的高考消息了。”信客对着他,大声说。
“谢谢,谢谢!”还没等信客把自行车停稳,赵英爸就乐呵呵地迎了上去。他从信客手里接过报纸,戴上老花眼看了一眼报纸上的标题,向村委会管门老头说了声借一下,就转身往家里走了。
当兵前没有读完高中全部课程,加上五年的当兵时间,许多课程已经变得十分生疏,赵英感到要考出好成绩必须从头学起。这些天,她从新华书店买来了一大堆数理化、英语等高考复习用书,制订了复习计划和每天的作息时间表,与部队时的生活节奏一样“眼睛一睁,忙到熄灯。”其间,还时不时地抽时间去阿红家照顾两位老人,看她忙忙碌碌的样子,赵英爸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阿英妈,这只鸡和几条鱼杀了给阿英补补身子。”阿红爹拿着鸡和鱼来到赵英家里。
“看你,三天两头拿吃的来,太不好意思了。”赵英妈接过鸡和鱼,给阿红爹倒了杯水。
“这有啥,自家养的东西。你看阿英这些天这么辛苦,再不补补身体会吃不消的。”阿红爹乐呵呵的。
“是呀,每天很晚睡觉,有时候甚至开通宵。我对她说不要太累了,她总是说这点苦算不了什么,当年整天猫在山洞里,蚊叮虫咬熬夜是常有的事。”赵英妈说。
“当过兵的人就是不一样,什么样的困难在她们面前都不是困难了,这次真希望她能考个好成绩。阿英妈,我走了,不与阿英打招呼了。”阿红爹说着就起身告辞了。
房间里,赵英专心致志地翻阅着数理化,根本没有听见外面的声音,直到晚饭时吃到了鸡肉才知道阿红爹又来过了。
在很短时间内,要把以前学过的知识重新复习一遍,又要把没学过的课程补回来,赵英一边跑新华书店,一边跑学校找老师,忙得不亦乐乎。
“沈副校长,您好!”赵英找到了高中时的班主任,现在的副校长沈老师。
“哎哟,是赵英来啦,快坐,快坐。”刚开完会回来的沈副校长看到赵英,连忙放下手中的笔记本。
“我是你的班主任,别沈副校长沈副校长的,以后仍叫我沈老师。什么时候回来的啊?”沈老师拖过一把椅子,关切地询问了赵英的一些情况。说到张娟红时,沈老师眼睛一红闪出了泪花:“你俩的事迹传到学校,在师生中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家都为有你们这样的学姐而感到骄傲。你们的事迹已经记录在学校的大事记中,也写进了学校的荣誉室里,每年新生入学时,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开展优良传统教育,以宣传你们的事迹,弘扬你们的精神。”
“赵英同学来啦?”门外,传来老师们的声音。
“老师们好!”赵英站起来,向大家打着招呼。
“赵英姐,你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学校的骄傲。你回来了,什么时候给我们讲一讲参加自卫反击战的战斗故事啊。”新任的学校团委书记,一位年轻女教师对赵英说。
“对,对,找个时间好好给大家讲一讲。”老师们七嘴八舌地围着赵英。
大家的热情很使赵英感动,她说:“我永远是你们的学生,你们永远是我的老师。在你们的教育和培养下,我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在部队,我与张娟红经常谈论起学校读书时的情景,我们一直在说,要感恩我们的母校,感恩我们的老师。”
“赵英啊,下一步你有什么打算?”沈老师问赵英。
“我正想与您商量呢。我曾对阿红承诺过,退伍后替她照顾好爹娘,陪伴他们过好晚年生活。我的想法也得到了爸妈的支持,所以我打算留在他们身边,与他们一起种田、养鱼过日子。可她爹娘说什么也不肯,说不能因为他们耽误了我的前程。后来,她爹娘与我爸妈商量,一致鼓励我去报考师范学校,以后回来当一名教师。”赵英对沈老师说。
“好呀,欢迎你。我们教师队伍里又可多一名大将了。”大家听了赵英想法鼓起掌来。
“赵英,你有这样的思想境界值得大家学习和倡导。我十分赞同你们两家老人的看法,以后回来当一名教师,同样可以照顾他们。这样能两全其美岂不更好?我支持你。”沈老师说。
“可是……”还没等赵英说下去,沈老师和其他几位老师不约而同地问赵英:“学习上有什么困难?我们帮你。”大家详细地询问了赵英复习中遇到的问题。
“赵英,这样吧。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情况,我安排几位老师给你开小灶补补课如何?”沈老师当场提出了一个补课方案。
“赵英姐,我只有一个人住着,这段时间你来学校复习吧,我们住在一起。”年轻的团委书记对赵英说。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赵英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事,安排得妥妥当当。
“赵英你先去宿舍看看,中午我们一起吃饭。”沈老师对赵英说。
“赵英姐,我们走吧。”团委书记拉着赵英。
赵英跟着年轻的团委书记,走在熟悉的校园里,一会儿在河边摸摸已经长成大树的杨柳,一会儿到井边张望里面水还有多深,一副天真烂漫的样子,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学生时代。
“怎么称呼你呢?什么时候到我们学校的?”赵英问团委书记。因为赵英读书的时候,没有见到过这位年轻女教师。
“姓朱名敏,以后你就叫我小朱吧。去年我师范刚毕业,分配到这里的。”小朱老师说。
“小朱?老校长也姓朱,他人呢。”听到姓朱,赵英想起了朱副校长。
“几年前他就调到县教育局了,平时工作很忙很少回来。”小朱老师说。
“哦。你很了解他嘛。”赵英抬起头,看了一眼小朱老师。
“他是我爸爸。”小朱老师扑哧一笑。
“怪不得。”赵英也跟着笑了起来:“小朱老师,你爸还好吧。”
“身体还好,就是太忙。”
“呵呵,朱副校长是个工作起来不要命的工作狂。小朱老师,你学的什么专业啊?”
“理科数学专业。”小朱老师说。
“哎哟,太好了,我也想报考理科数学专业呢。以后复习中遇到什么问题,你可要帮助我哦。”一听到小朱老师是理科生,赵英的信心提了上来。
“没问题,我们共同探讨。”小朱老师表现出很谦虚的样子。
从宿舍里出来,赵英与沈老师等几位老师一起,在食堂简单地吃了点饭后就回家了。
“今天去学校顺利吗?”刚回到家里,赵英的爸妈就马上追着问赵英。
“老师们都很热心,也很支持,要我马上去学校复习。”赵英把原来的班主任,现在的沈副校长和老师们的热情接待,周到的安排详细地对爸妈说了一遍。
“你就放心去吧,家里的事不用记挂。”赵英爸对赵英说。
“我想去一下阿红她家,看看爹娘。”赵英心里还是记挂着他们二老。
“去吧,早去早回。”妈对赵英说。
看着渐渐远去的赵英,爸妈嘀咕着:“真是难为她了。”
第二天,天才蒙蒙亮。
赵英早早起来,把复习用的书籍和一些生活用品塞进行李袋,一条从部队带回的军用被褥也打成背包。一只行李袋,一个背包再加上一只军用挎包,简简单单,干干净净,一副战士出征的装束。
“阿英,吃早饭了。”这是妈的声音。
“哇,芝麻汤团。”赵英走近桌子一看,高兴得叫了起来:“妈,你什么时候裹的啊?芝麻汤团我最喜欢吃了。”
“我知道你从小就喜欢吃芝麻汤团,可你退伍回来后一直没停下来过,今天又要出门去了。我反正也睡不着,就起来裹了一些,也算是讨个吉利,你能顺顺利利复习,以后考试能圆满成功。”赵英妈在一旁,乐呵呵地看着女儿。
“妈,你真好。”赵英深情地看了母亲一眼。突然,发现母亲额头上多了许多白发,脸上也多了许多皱纹。赵英感到一阵心酸,父母为了子女总是有操不完的心,而自己却一天天变老了。
“妈,你也吃。”赵英拿着调羹,把一只汤团塞到母亲嘴边。
赵英妈张开嘴巴接过汤圆,一边嚼着一边说:“镬里还有,你先吃,多吃点。”
阔别了五年,又要以学生的身份重返校园,赵英不免得有点激动。想当初,也是手提行李袋,肩背小挎包,与阿红相约在水井边一起上学,又一起放学回家。而如今,却只剩下了她孤孤单单一人,赵英默默地走到水井边,心想着像以往那样看看里面的水看看水中的倒影,可是犹豫了半天也没有勇气把头伸进去。
“阿英,你要去哪?”当年送她们去当兵的拖拉机手阿三,开着拖拉机从她身后“突突”地过来,不过开的已经不是以前那台手扶拖拉机了。
“阿三哥,我去中学。”赵英抬着头,对拖拉机上的阿三说。
“快上来吧,我正好要去街上拉化肥。”阿三把拖拉机开在路边停了下来。
“小心点。”阿三下车帮赵英拿行李。
“好嘞。”赵英利索地爬上拖拉机。
“阿三哥,什么时候换新拖拉机了啊?”赵英坐在后面的车斗里,扯着嗓门对前面开拖拉机的阿三说。
“前年换的。那台手扶年代太久,零件都坏了。你看这台多好,‘突突’的。”阿三说着一踩油门,拖拉机猛地向前一冲,差点把赵英震了下来。
阿三是赵英家的邻居,有两个哥哥和三个妹妹,父母是地道的农民。由于吃饭的人多,干活的人少,家里穷得叮当响。阿三刚读完初中一年级,父亲就让他下地干活了,两个哥哥和妹妹们也都连小学也没毕业,他算是家里最有文化的人了。虽然,阿三的文化程度不高,但天资聪颖,整天捣捣鼓鼓许多技术活都是无师自通。他先在生产队里当电工,后来又当了大队的拖拉机手。听说无论是电,还是拖拉机,一般故障他都能排除。他待人谦和,人缘极好,哪家的电线断了灯泡坏了,都能随叫随到。有人说,他要不是家里穷,如果读了书,肯定也是块大学生的料子。
“阿英,去学校复习功课吗?”阿三问赵英。
“是的。五年了,许多知识已经生疏,需要重新复习和查漏补缺。”赵英说。
“有书读真好。唉,我这辈子是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只能老老实实修地球混日子了。”阿三叹着气。
“阿三哥,没机会上学还可以自学,你那么厉害,什么东西一学就会。”赵英觉得阿三的确很聪明,只是书读得少点了。
“说说容易,真正要学一点东西,我这样的文化基础,要比别人困难得多。”阿三摇着头。
“相信你,一定能行!”赵英鼓励阿三。
一路上说说笑笑,不一会工夫就到了学校门口。阿三停下拖拉机让赵英下车,说什么时候想回家了就捎信告诉他。
“小朱老师好!”赵英走进宿舍,看见朱敏老师正在批改作业。
“阿英姐来啦,刚才沈副校长来过了,问你来了没有。”小朱老师说。
“沈老师有没说什么事吗?”赵英问。
“没具体说什么,只是说来了让你去找他一下。”小朱老师说。
“好的,那我现在就去。”赵英说完放下行李,转身向校长办公室走去。
“沈老师,您找我?”
“赵英来啦。学校对你的复习作了具体安排,这是各个班级的课程表,你可以选择。我建议你上午听听高三的复习课,下午根据自己需要找相关老师问问,我已经向老师们打过招呼了。”沈老师说。
“沈老师,太感谢您了。”赵英说。
“上次你来过后,学校专门召开会议进行了商量,大家都表示要帮助你复习好功课。”沈老师带着赵英,一一拜访了相关教师。
一圈转下来,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热情实在让赵英感动。赵英心里明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把那么多课程重新进行梳理,而且许多内容是全新的需要补习掌握,真所谓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但对一名上过战场战士来说,这一切都算不了什么,赵英调整着自己的状态,决心打赢这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