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仲光的头像

胡仲光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5/18
分享
《女兵的承诺》连载

第一十七章 老行头

“爸,我回来了。”一只脚刚跨进家门,赵英就大声叫起来。

“阿英,这是刚刚收到的,给你。”赵英爸拿着一只信封从里屋走出来。

赵英迫不及待地拆开印有自己选择的师范专科学校字样的信封,从里面抽出一张盖着圆圆红红印章的通知书读了起来。

“哇,我被录取了!”赵英举着录取通知书,高兴地跳了起来。

“快给我看看。”赵英爸从赵英手中接过录取通知书。

“太好了,我们阿英成大学生了。”听到声音,赵英妈也从里屋走了出来。

“她妈,中午多弄几个菜,好好庆贺一下。”赵英爸对赵英妈说。

“我还要去阿红家,爹还在院子里锻炼呢。”赵英对爸妈说。

“要不这样,还是老办法,我把菜带到他们家去,中午一起吃吧。”赵英爸说。

“好的,中午就到他们家吃。”赵英妈说完,把刚从街上买来的一块猪肉和抽屉里的几个鸡蛋放进篮子,说再到地里摘几个番茄和几个茄子来。

“妈,我去摘吧。”赵英从妈手里接过篮子。

“我看把一只半阉鸡杀了吧,每天叫起来那么难听。”赵英爸对赵英妈说。

“好的,我也是这么想。阿英你去摘点番茄和茄子,我与你爸把那只鸡杀了。”说完卷着袖子,到院子里找那只鸡去了。

赵英拎着小竹篮,哼着吴语小调,没一会儿就到了菜地。

赵家的菜地就在小河边上,不是很大只有短短四畦,被阿英爸打理得十分整齐,没有一根杂草。地里种满了番茄、茄子、蒲子和毛豆等各种作物,绿油油的,看起来肥力很足。

“哇,这么多茄子啊。”退伍回家后,赵英一直忙于复习考试的事,最近又陪阿红爹在医院住了那么多天,已经好长时间没来菜地了。

“爸妈,地里长了很多茄子,你们看。”不一会,赵英就摘回了满满一篮。

“这还不是你爸啊,退休后没有别的爱好,只知道天天在地里摸七摸八,菜多了自己吃不了就送给人家。”赵妈说着,瞧了赵英爸一眼:“你们在医院的这些天,你爸天天往阿红家的养鱼塘跑,什么喂食呀除草呀,你看他人都晒得墨墨黑了,也不知道啥叫累,老是说养鱼也很有趣。”

听妈这么一说,赵英才发现这些天爸的皮肤已经晒得又黑又亮,人也瘦了许多,但看起来倒更加精神了:“呵呵,每天能劳动一下,活动活动身体很好,只是别太累了。”

“鸡毛煺好了,我们走吧。”三个人拎着鸡、肉和一大篮的茄子番茄,向阿红家走去。

“爹娘,我爸妈来了。”赵英拎着篮走进院子。

“哦,阿英爸妈来啦。”阿红爹扶着椅子想站起来。

“坐着,别起来。”赵英爸上前按住坐在椅子上的阿红爹。

“阿红来啦。”阿红娘也从里屋走出来,但仍把阿英叫成阿红。

“怎么把杀鸡了?”阿红爹看到阿英妈拎了一只鸡。

“阿英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来了,我们一起吃个饭。这只半阉鸡叫起来太难听,早就想把它杀掉了。”赵英妈说着,把鸡放进脸盆里,从井里打起一桶水洗了起来。

“录取通知书来啦?太好了。”阿红爹含糊不清地说着。

“爹,你看。”赵英从口袋里掏出信封给阿红爹看。

“好,太好了,我们家出大学生了。”阿红爹连连说:“阿英,快去鱼塘挑条大鱼。”

“爹,不用了,我们带来了好多菜呢。”赵英说。

“什么不用了,快去,挑一条大的。”阿红爹催赵英。

“叫你去就去吧,今天你爹也很高兴。”赵英爸要赵英快去快回。

没一会工夫,白斩鸡肉、红烧胖头鱼、霉干菜烧肉、油闷蒜泥茄子、番茄炒鸡蛋、菜油浇苋菜菇、油炸小杂鱼、鸡杂糊……摆了满满一桌。

“来,来,吃饭了。”赵英妈招呼大家。

“阿英,你去把那瓶酒给我拿来。”阿红爹对赵英说。

“酒?”听到阿红爹要拿酒,赵英回过头去。

“不是我喝,让你爸喝点。”阿红爹见大家都惊诧地看着他。

“我也不喝。”赵英爸连忙说。

“都不要喝了,大家就多吃点菜吧。”赵英妈说。

“对,多吃点菜。”赵英爸说。

赵英帮阿红娘、阿红大姐和阿红爹一一夹了鸡肉和鱼,也夹着鸡肉往爸妈碗里送。

“阿英,你照顾好他们,我们自己来吧。”赵英爸对赵英说。

“阿英来,吃一只鸡腿。今天是个好日子,从今往后你是我们家又一个大学生了,希望你学业有成,步步高升。”赵英妈挑了一只鸡腿,塞到赵英的碗里。

阿红爹竖着大拇指结结巴巴地:“我……我们阿英,这……个!”

“阿红要去读什么了?”阿红娘也插了一句。

“阿红娘,要读大学去了。”赵英爸一字一句地对阿红娘说。

“阿红你去读大学,丢下我们不管了?”阿红娘看着赵英,仍然叫成阿红。

“阿英,爹娘都与你在说话,你怎么一声不响?”阿英爸见赵英低着头有心事的样子。

“阿英啊,今天我们大家都很高兴,你也给大家说说话。”阿英妈在一旁说着。

“爸妈、爹娘,对你们说实话吧,虽然大学录取通知书已经来了,我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赵英说。

“怎么了,孩子。”吃着饭的四位老人都停了下来。

“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快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想办法。”赵英妈对赵英说。

赵英低着头没吭声。

“说嘛,别放在心里,什么事?”赵英爸问。

阿红爹一旁听了也着急起来,磕磕巴巴地说:“是……是不是因为我们啊?”

确实,此刻赵英想得特别多,心情也特别复杂。看着盖着鲜红印章的录取通知书,想着就要成为一名大学生了,实现多年来一心想当教师的理想,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想着这几个月来,在母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关心和帮助下,夜没有白熬,汗水没有白流;想着当年与阿红一起谈理想、谈抱负……心里充满着喜悦和兴奋。但看着脑子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阿红娘,说话还磕磕巴巴,走路一瘸一拐的阿红爹,生活不能自理的阿红大姐……想想读书需要三年时间,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安排……心里充满着矛盾和纠结。

“爹娘啊,读书需要长长的三年时间,我走掉后你们怎么办,谁替你们洗衣煮饭,谁替你们找医生看病吃药?”在几位大人的催促下,赵英终于说出了心里的担忧。

“就这些呀,这里的事不用你管,我们自己能行。”阿红爹听到赵英的内心想法急了起来。

“阿英啊,读大学要从长计议,这里的事我们想想办法总能克服的。”赵英妈说。

“读书是件大事,其他事情都可以想办法的。”赵英爸知道女儿的心事。

“你不去读书,以后就别到我家来了,也别再叫爹了。”阿红爹真的急得要站起来了。

“阿红爹你别急,要注意身体。阿英没说不去读了,现在只是说说她心里的担忧,如果你能快点好起来,她在外面也会放心。”阿英妈看阿红爹着急的样子,赶紧站起来安慰。

“阿英你就放心读书去吧,以后我们尽量多来这里。养鱼塘那边我也会去的,反正我退休了在家也没啥事情。阿红爹多注意休息,身体恢复得快点。”赵英爸说。

“唉,都怪我这么不争气。”阿红爹叹着气。

“阿英妈,阿英在家吗?”

“啊呀,书记来啦,快进屋里坐。”阿英妈从里屋走出来。

“听说阿英大学录取通知书来了?”村支书说。

“是的,昨天刚刚收到。”赵英爸也从院子里走了进来。

“太好了,我们村里又多了一个大学生。”村支书说。

“书记,中饭在这里吃吧。阿英去阿红家了,马上就会回来的。”赵英妈对村支书说。

“阿英是个重情重义的孩子,对阿红家的事真是操尽了心。告诉她,读书去了这里的事我们村里都会安排好的。我对阿红家的邻居也已经打过招呼,让她们平时多关心着点。他们的养鱼塘我也让村里年轻人多去关心关心,什么除草、喂食都让他们去干。”村支书说。

“太好了,真是太感谢了。阿英回来后,我马上告诉她,昨天我们两家人还为这事情犯愁呢。”赵英妈说。

“这点小事好办,让她尽管放心去读书。”村支书说。

“麻烦书记了。”赵英爸说。

“不要说麻烦。阿红家是烈属,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村支书说。

“书记,中午饭就在这里吃吧,阿英马上就会回来的。”赵英妈再次邀请村支书。

“不用了,我走了,还有事呢。”说完,村支书就向他们告辞了。

“妈,有水吗?快渴死了。”一进门,赵英就嚷嚷着要喝水。赵英妈拿起一个杯子,满满倒了一杯。

“这是什么啊?”赵英妈见赵英手里拎着一大包东西。

“这是草鱼干,这是笋干菜。爹非要让我带着,说学校的菜不合胃口时,可以蒸点换换口味。”赵英拿出来让妈看。

“都是些好东西,让他们费心了。刚才村里书记来过了,他让我转告你,阿红家的事村里都已经做了安排,要你尽管放心去读书。”赵英妈把村支书说的话,原原本本地对赵英说了一遍。

“我也在想,我不在家你们会很辛苦,现在有村里帮忙就好多了。节假日时,我尽量抽时间回来。”听了妈的话,赵英心里觉得轻松了许多。

“你就放心读书去吧,这里的事情我们都会弄好的。”赵英妈说。

“妈,你们真好!”赵英搂着妈撒起娇来。

“阿英啊,我想对你说。”赵英妈掰开赵英的手,一本正经地对赵英说:“你现在大学也考好了,接下来个人的事也要慢慢考虑起来了。”

“妈你说什么啊,我大学的门还没进,书还没读,工作还是几年以后的事,个人的事还早着呢。”赵英对妈说。

“这不是给你提个醒嘛,你当了五年兵,比别的同学要大出好几岁,要多长个心眼。”赵英妈这样想,也是有她的道理。

“唉,隔壁的阿三文化虽然不高,但脑子很灵光,尤其人很好,你当兵那几年,没少帮我们家的帮。这次阿红爹生病住院,跑前跑后当成了自己家里的事……过日子就要像他这样的人。”赵英妈说。

“妈,您别说了。阿三哥人的确不错,待我也很好,但我根本没往这方面想。我要好好把这几年的书读完,多掌握点知识,以后才能教好我的学生。”赵英觉得还是对妈说清楚自己的想法,省得她多操心。

“好,好,我不管,你自己明白就行。”赵英妈知道,孩子大了大人使不上劲,只能在一边唠叨唠叨了。

还是当兵的一副行头。一个打得结结实实、后面插着一双黑色土布鞋的军用背包,一个绣着“为人民服务”的军用挎包和一只装着日常用品的旅行袋。

“阿英!”阿三开着拖拉机“突突”地从后面赶了上来。

“阿三哥。”赵英应着。

“上车吧。”阿三大声说。

“阿三哥,你去哪呀?”赵英大声喊着。

“我去街上拉化肥。”阿三从车上跳了下来:“别多问了,快上车吧。”

“好吧,那麻烦你了。”赵英心里明白,阿三是在故意找借口。

“阿三哥,多少日子拉一次化肥啊?”赵英无话找话说东拉西扯。

“这不一定,农忙的时候会拉得多点,农闲时就少了。”阿三转过头来:“你是几点钟的火车?”

“十一点钟的车。”赵英回答。

“那还早着呢,要不我去瓜地里摘几个脆瓜,你路上口渴了可以吃。”阿三说。

“阿三哥,不用麻烦了。”赵英对阿三说。

“你等着,我去去就来。”阿三把拖拉机停在路旁,往一片瓜地跑去。

这是阿三家的瓜地。阿三平时很勤快,只要一有空就在瓜地里拔草施肥忙个不停,所以他们家的瓜长势比邻近几家都好,结出的瓜又大又甜。阿三种瓜不是为了卖,除了自己家吃外就是送人,长长一个大热天下来,赵英家没少吃阿三送来的瓜。

“阿英,两个够吗?”不一会,阿三揣着瓜从地里钻了出来。

“足够了,一个人路上吃不了这么多的。”赵英喊着。

“好嘞,那我到池塘里洗一下。”阿三做事确实比较细心。

“这么大啊,给我一个就行了。”赵英看着硕大的两个脆瓜竟犯起愁来。

“等一会我送你上车。”阿三对赵英说。

火车站还是几年前的老样子,只是乘车的人比以前多了许多。由于曾经多次来过火车站,赵英对这里的一切显得十分熟悉,很快从窗口买到了车票。

“阿三哥,你回去吧,别耽误了拉化肥。”赵英说。

“没事,来得及,送你上车后再回吧。”阿三站在一旁帮赵英照看着行李。

“那你也坐一会吧,路上累了。”赵英对阿三说。

“我还是站一会吧,裤子上都是油渍,脏兮兮的。”阿三看着一排排干净的椅子,不敢坐下来怕弄脏了它们。

赵英见阿三不坐,也站了起来。

“阿英,你现在是大学生了,可我这辈子只能做睁眼瞎了。”阿三低着头,还是埋怨着自己的命为什么这么不好。

“阿三哥,别这样想。人有时靠机会的,你的脑子那么好使,什么东西一学就会,平时又勤奋,做事又认真,一定会有出息的。不是说嘛,行行出状元,今后的路还长着呢。”赵英看阿三垂头丧气的样子,很想安慰安慰他。

“家里穷,别人家都看不起我,只有你一直在鼓励我。不知为什么,自从你退伍回来后,我的心情好了许多,干起活来感觉很有奔头。唉,可是现在你又要走了。”说到这里,阿三看了一下赵英,眼睛里闪烁出一种异样的光泽:“你一个人在外面,一定要照顾好自己,有什么事情尽管写信告诉我,我一定来帮你。”

虽说,这些日子尤其在阿红爹住院期间,赵英对阿三的热情很有好感,但这些好感仅限于邻里之间的那种好感,与阿三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阿三哥,你回去吧。”赵英对阿三说。

“以后就直接叫名字吧,别阿三哥,阿三哥的。”阿三说。

“回去吧。”赵英向阿三摆了摆手。

“等你检票进了站我再回吧。”阿三还是坚持要送赵英。

这时,广播里响起了列车快要进站旅客开始检票的声音,阿三帮赵英拿着行李走向检票口。

“好好照顾自己,有事别忘给我写信!”赵英进检票口了,阿三还在那边呆呆地望着赵英的背影,直至消失在人群中。

这是一个天然湖泊,听说在远古时代地质运动时形成的瀉湖。但这里没有奇形怪状的岩石溶洞,也没有此起彼伏的山崖谷地,只是一片浩大而平静的水面。不知过了多少年,有人开始在湖的周边休养生息,繁衍子孙后代,人丁才慢慢兴旺起来。后来,有人把湖取了一个意为利溥于天下的名字——万金湖。万金湖南依青山,北临平原,离省城只有二十公里之遥,所以有人称之省城的后花园。

赵英求读的师范学校就在万金湖的湖心半岛上。这里绿水环绕、静谧舒适,是读书做学问的极佳去处,从省城到这里也只需要几经汽车换乘,再在湖边摆个轮渡就可以到达了。轮渡是到半岛既省时又省钱的交通工具,当地人都喜欢乘坐轮渡上半岛,但由于班次少乘坐的人多,每一班渡轮都会被挤得满满当当。

“旅客们,快上船,船马上就要开了。”码头上,响起了船老大的吆喝声。

刚到码头,还没来得及歇一下脚的赵英,听到声音又拿起行李,匆匆排队准备上船了。

“你好!请问你去哪?”几位学生模样的年轻姑娘,拎着行李挤过来。

“我去湖心岛,你们呢?”赵英对她们点着头。

“你也是去师范报到的吧。”有一位姑娘问。

“是啊。”赵英说。

“太好了,我们又多了一位伙伴。”姑娘高兴地说。

经过一番自我介绍,得知这几位姑娘都是途中相识去师范学校报到的新生。这位姑娘姓李名春芬,老家是与赵英相邻的一个县,今年高中刚毕业,比赵英整整小了三岁。其他几位同学得知大家都读同一个专业,都是同一个班级的同学时,都高兴得不得了。

“这里数你年纪最大,以后就叫你姐吧,大家同意不同意啊?”李春芬转身对大家说。

“赵英姐!”大家都围着叫了起来。

“以后我们是同学,是姐妹了。”赵英被充满着青春活力的气氛感染了。尤其,李春芬那活泼开朗的性格,让她想起了高中时代,想起了张娟红……

“赵英姐,你好帅哦。”有位同学抚摸着赵英身上的绿军装。

当听说赵英已在部队当了五年兵时,大家都投来敬佩的目光:“赵英姐,你真了不起,以后多给我们讲讲部队里的故事。”

随着人流,姑娘们向船头方向涌去……

“啊,太漂亮了。”同学们放下行李,尖叫起来。

“真美。”赵英也抬起头,向前眺望着……

湖的远处,群山连亘,云遮雾绕,若隐若现;湖的近处,波光粼粼,渔舟点点,银鳞雀跃;湖的深处,阡陌纵横,古村民宅,炊烟袅袅……简直用似诗如画,美轮美奂描绘一点也不为过。

“难怪当年郭沫若感叹是‘西子风韵,太湖气魄’”李春芬啧啧地赞着。

万金湖以其秀美和浩瀚而闻名天下。听说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帮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复国称霸天下之后,功成身退携西施一叶扁舟下江湖,隐居于此湖之畔的伏牛山中。先栖山洞,后筑草堂,自称“陶朱公”。后经商成巨富,三致富而三散其财,泽被四方。钱多得家里放不下,就贮在山中水潭中,潭中放满了,又贮在山下湖湾里。后人为纪念陶朱公范蠡,将他生活之地改名“陶公山”,把他贮钱之湖起名“万金湖”。

伏牛山形如一尊高昂着头颅,俯卧在湖心的水牛而得名。师范专科学校就建在伏牛山的半山腰上,几幢老式的五层教学大楼,一座综合楼和一个简易的操场,看起来规模不大,房子也很破旧,但听说是民国时期的老学堂,师资力量十分雄厚,从这里培养出的教学人才已遍布全省各地。

赵英迎着微风,望着平静如镜的湖面和慢慢由小变大的伏牛山,傻傻地发着呆。

“鱼,好多鱼!”不知谁喊了一声。湖水中,一拨拨不知名的小鱼不时涌向船舷,时而迎着风浪搏击,时而钻进船底顺水而下。湖面上,一群群水鸟扑打着翅膀,追着轮渡在空中盘旋,等待捕食机会……

“大家分散点,别往一处挤。船就要靠岸了,大家注意安全!”传来船老大的声音,大家才伸着舌头回到自己的位置。

“我们的学校,我们来啦!”船刚靠岸,大家就争先恐后地往上跳。

伏牛山虽然不是很高,但对平时只知道读书做习题,缺乏体能锻炼的学生来说是不小的考验,有的同学没一会工夫就累得直喊娘。

“啊哟,快累死我了。赵英姐慢点!”李春芬一边气喘吁吁地迈着双腿,一边数着上山的石阶。

“同学们,加油!看谁最先到达学校,优胜者有奖哦。”赵英转过身来,等着后面的同学。

比赛,还有奖?同学们像吹鼓了的气球,一下子蹦了起来。还没等赵英说开始,有同学就拎着行李抢先跑开了,其他同学当然也不甘落后,一个个跟着冲了上来。

“谁要吃?”赵英从行李袋里掏出阿三给她的两个大脆瓜。

“啊,脆瓜!”大家看到脆瓜,三步并作两步发疯似的抢了上来。

“我的妈呀,快累死我了。赵英姐,你怎么跑得这么快啊,我们追也追不上。”同学们一边嚼着脆瓜,一边叽叽喳喳地说笑着。

“以后天天在这里爬,我保证大家一个个练得身轻如燕。”赵英看着同学们这般天真的模样,也跟着乐了。

赵英所在的班级一共有60位同学,里面大多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像赵英这样当过兵参过战立过功的学生是全校唯一的一位。她的到来受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专门派了学生部的一位老师前来看望。

“你是赵英同学吧。”老师走到赵英面前。

“我叫赵英,请问老师……”赵英很有礼貌地站了起来。

“我姓王,是学校学生部的,受学校党委的委托前来看你,欢迎你入学本校。”王老师说。

“谢谢王老师。我是你们的学生,以后还请老师多多教导。”赵英没想到学校党委这么重视,还专门委派老师前来看她,虽然王老师没有说更多的话,但足以让赵英感动不已。

没过多少日子,赵英被同学们推荐当了班长,第二学期继而又被大家推荐担任了学校的学生会主席。从此后,她不仅要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还要承担班级和学校的大量事务工作。同学们看着她整天忙这忙那,休息时间都被挤得没有了踪影,都劝她悠着点别太累了。可她说,当兵的人这点苦和累算得了什么,既然同学们和组织上对她那么信任,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她就要以此为己任,认真做好每项工作,不辜负大家对她的期望。

班级里,赵英的年龄比其他同学大出了一大截,平时除了正规场合同学们叫她班长外,私底下都喜欢赵英姐、赵英姐地叫。而赵英也喜欢天天与这些小弟弟小妹妹粘在一起,大姐姐一样地呵护着他们。

“同学们,这节课的内容就讲到这里。下面我把大家作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讲一下……”几何老师推了一把搁在鼻梁上的那副高度近视眼镜,清了清沙哑的嗓子继续说:“我们说,解一道题目往往有多种方法,而老师课堂上提供的只是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解题思路,以后在解题时,大家要善于举一反三……”

“是啊,课堂上学知识仅仅是老师引了条路,以后主要还靠自学拓展,以后工作了也是同样。”

“这个平面几何老师的课讲得真好,你看他的板书那么整洁,一堂课下来正好满满一黑板,一个字不多也不少。”

下课以后,同学们总是喜欢围在一起,议论老师的讲课内容。

“赵英姐!”班里的文艺委员跑过来:“赵英,刚才接到学校文艺部通知,明天下午一时半,元旦文艺晚会的节目要彩排,让我们做好准备。”

“好的。赶快通知相关同学,晚饭后到教室里集中,把那些动作再好好练一练。”赵英对文艺委员说。

“赵英姐,我们的节目肯定能得奖。”文艺委员刚转身,李春芬凑了上来。

“别高兴得太早,大家的动作还有点乱,现在这个样子还拿不出手,还需要好好统一一下,”赵英对李春芬说。

“我与文艺委员一起对同学们说去,晚上大家早点过来。”李春芬追着文艺委员找同学去了……

晚饭后,同学们都准时来到了教室。

“大家注意,挺胸、收腹、把头抬起来。对,就这样。”赵英站在队伍的前面,对每个动作一一作了讲解和示范:“枪要端平,腿要前弓后箭,出手要迅速有力,‘杀’字要喊得响亮,要有压倒一切的气势。”赵英一遍遍重复着相同的要领,大家一遍遍重复着相同的动作。

“这样对吗?”不时有同学问赵英。

“演好这个节目的关键是军人气质,要有军人的那种精、气、神。大家练的时候要时刻想到我是一个兵,是一个海岛女民兵。下面合起来再来一遍,预备……开始!”大家按照赵英讲的动作要领,练了一遍又一遍。

“哎哟,累死我了。”还没等赵英宣布休息,一些同学就叉着腰不动了。

“赵英姐,这动作也太难了,你们部队也是这样训练的吗?”有同学问赵英。

“部队训练比这要求可高多了,动作也更加规范。在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也都很不习惯,也有掉眼泪哭鼻子的。但在部队首长的教导下,想到肩负的重担,想到当兵就是来吃苦的,后来就慢慢习惯了。军人就是这样练出来的,以至后来自卫反击战时,什么苦、累甚至生命危险都一个个扛了过来。”赵英说。

“你们当兵的真了不起。”

“赵英姐,讲讲你们参加自卫反击战的故事嘛。”李春芬说。

“给我们讲讲嘛。”同学们围着赵英。

“那就给你们讲讲我的战友张娟红吧。五年前,我们还是高二的在校学生,学校接到了在我们高中女生中选送女兵的任务……”赵英的思绪,回到了难忘的记忆之中:“张娟红是我的好姐妹、好同学、好战友,她为了掩护我和战友就这样默默地走了……”赵英停顿了一下,接着说:“读书的时候,她的数学成绩不是很好,但语文成绩却特别好,尤其她酷爱文学。她曾常对我说,她想当一名作家,用文字书写人生。然而,她却在实践理想的过程中,为了更多的人实现理想,毅然放弃了自我,甚至不惜个人的生命。这些年来,她的精神成了我的力量源泉,每当遇到困难时,我都会想起她……”赵英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赵英姐,我们继续练吧。”大家默默地听完了张娟红的故事,心口似堵了一团棉花,闷得透不过气来……

“各位老师,同学们:下一个节目舞蹈《女民兵》,由数学班同学表演……”报幕员话音刚落,台下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音乐慢慢响起,十二位身穿蓝花土布衫,左臂佩戴着红袖章,手持步枪的女民兵,飒爽英姿地从舞台一侧登场了。

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练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

……

时而列队操练,时而刺杀,时而扔手榴弹……一招一式,干脆有力,一气呵成。尤其,一阵阵铿锵有力的刺杀声,不时赢得台下雷鸣般的掌声。

“好!”同学们刚从舞台下来,赵英和班主任老师就迎了上去,与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老师、赵英姐。”同学们把老师和赵英团团围住。

“嘘!”李春芬见主持人拿着一张纸条匆匆登上舞台,挥手示意大家别发出声音。

“去掉一个最高分99.50分,去掉一个最低分85.50分,舞蹈《女民兵》的最后得分是……”主持人拖着长音:“舞蹈《女民兵》的最后得分是485.80分!”

“哇!”全场一片欢呼。

音乐声中,十二位姑娘拥着赵英登上了舞台,从学校领导手中接过本次晚会的最高奖,全场再次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各位老师、同学们,在新的一年就要来临之际,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举办了这次元旦文艺晚会……”颁奖后,评委老师对得奖节目一一作了点评:“在这里向大家特别介绍一下舞蹈《女民兵》,这个节目主题突出,节奏明快,演员动作整齐划一,精气神十足。尤其,一个个刺杀动作和一阵阵的刺杀声,表现出女民兵们勇往直前和无往而不胜的英雄气概。这个节目的主创人员是数学班的班长,叫赵英。这位曾经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退伍女兵,以亲身的经历和体验理解节目的深刻含义,使每一个动作既充满实战意义又富有艺术性。”评委老师的精彩点评,又一次赢得了台下的热烈掌声。

“这次任务完成得很好,接下来我们要集中精力复习好功课,迎接期末考试的到来。”晚会结束了,赵英还在舞台像当年在部队训练场上,向同学们发着口令。

“是,保证完成任务!”同学们也像战士一样齐声回答……

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一个学期过去了。刚考完期末考试,同学们就急匆匆地打点好行李,准备回家过年了。

“大家别忘了带好车票哦。”赵英看到一些女同学着急忙慌的样子,特别提醒她们。

“忘了再回来呗,大不了在这里过年。”一位平时大大咧咧、心直口快的同学,一边整着行李,一边嘴里叽叽喳喳地开着玩笑。

“那你一个人留在学校过年吧,这里老鼠正缺伙伴呢。”睡在这位同学下铺的另一位同学大声说。

听到老鼠,那同学“啊!”的一声尖叫起来。

“看你平时乍乍乎乎的样子,原来胆子比老鼠还小啊!”大家都笑了起来。

“过了年又要长一岁了,还像小孩子一样整天吵吵闹闹的。”对面一位同学插进来说她们。

“都老大不小的了,这种记性都应该长了吧。”

“那也不一定,每次出门总有人丢三落四的。”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像要把整个房子掀翻似的。

“昨天晚上你们闹了一个通宵,今天说不准真有人会忘记呢。”赵英话音还未落,就有人尖叫起来:“我的车票!”一位同学哭丧着脸,拼命地翻着钱包。

“车票不见了?好好想一想,别急。”赵英说着,弯下腰帮她上上下下找了起来。

“刚才我还看到在钱包里呀。”那同学说。

“别着急,慢慢找。”赵英继续找着。

“谁的车票扔这里啦?”门口,有一个男同学在嚷嚷。

“我的,我的。哈哈,找到了,找到了。赵英姐,车票找到了!”那同学听到声音跑出去,从男同学手中接过火车票大声嚷嚷。

赵英向男同学道了一声谢,拍着那位掉车票的同学肩膀说:“你看这么不小心,差点回不了家了吧。收起来,千万别再丢了,否则真回不了家见不到你爹妈了。”

“同学们,路上小心,明年春天再见!”赵英向大家招着手。

同学们背着大包小包,相互道着别,各自回家去了……

“我们也走吧。”李春芬催赵英。

“等一会,我再去看看门有否关好。”赵英把行李交给李春芬,挨着门再次逐一检查起来。

“走吧。”在确定没有任何问题后,赵英才放心地拎着行李与李春芬一起离开了学校。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