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个再寻常不过的午后,暖烘烘的阳光仿若一只慵懒的巨兽,悠悠然地透过窗户上斑驳的树影,将细碎的光影轻轻洒落在教室里那一排排略显陈旧的课桌上。岁月的痕迹在这些课桌上清晰可辨,一道道深浅不一的划痕,宛如岁月的指纹,铭刻着过往学子们的青春记忆;一个个或稚拙、或搞怪的涂鸦,仿佛都在悄声诉说着那些被遗忘的故事,给这方小小的知识天地蒙上了一层如薄纱般的岁月滤镜。
讲台上,教授身着一袭藏青色的中山装,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根根分明,正口若悬河地讲述着秦朝那段在传统史观里显得颇为黑暗的历史。他身姿挺拔,微微扬起的下巴透着几分学者的傲气,声音抑扬顿挫,富有极强的感染力,语气里满是笃定,仿佛他曾亲身穿梭于秦朝的街巷市井,亲眼目睹了那一幕幕民生疾苦。在他的描述中,秦朝的民众宛如生活在无尽的深渊,苛政似一座沉重无比的山,死死地压在每一个人的肩头,百姓们苦不堪言,为了繁重的劳役日夜奔波,在饥饿与疲惫的泥沼中苦苦挣扎。而 “焚书坑儒” 一事,更是被他渲染成一场致使文化凋零的巨大浩劫,宛如一场文化界的末日风暴,无情地将先秦时期积累的无数智慧结晶付之一炬,知识分子们在强权的压迫下噤若寒蝉,学术的火种几近熄灭,文明的传承仿佛被一道利刃斩断。
台下,苏逸静静地坐在角落,身姿如松,挺拔却透着几分紧绷,仿若一张拉满的弓,蓄势待发。他面庞线条分明,剑眉星目间透着一股与生俱来的专注与锐利,此刻,他的眼神犹如一只在黑暗中探寻微光的猎豹,紧紧地盯着教授手中那不断挥舞的粉笔,耳朵如同最精密的雷达,不放过任何一个从教授口中蹦出的字眼。随着教授的讲述不断深入,那些被反复强调的细节却像一根根尖锐的刺,直直地扎进他的心里,令他眉头紧锁,心中的疑惑如同春日里被春雨尽情浇灌的野草,不受控制地疯狂丛生。
他的思绪飘回到曾经偶然间在古籍旧市淘到的一本残破古籍,那泛黄的纸张、模糊的字迹,仿佛带着历史的沧桑。上面的只言片语,虽隐晦难辨,却似乎在悄悄透露着秦朝时民间藏书的兴盛景象,藏书阁林立,文人雅士们以书会友,这与教授口中 “焚书” 后的文化荒芜大相径庭;又忆起儿时在老家听闻的一些关于秦朝的传说,村里的老人们围坐在篝火旁,用那满是岁月痕迹的嗓音讲述着秦始皇派遣能工巧匠修筑道路、兴修水利,条条大路通四方,灌溉之水润泽万亩良田,给百姓带来实打实的好处,百姓们对这些利民工程感恩戴德,这和此刻课堂上所讲的苛政压迫似乎也全然对不上号。这些记忆的碎片在他脑海中不断碰撞、交织,愈发让他觉得眼前的历史迷雾重重,仿若置身于一片混沌之中,找不到方向。
终于,下课铃如一声清脆的鸟鸣,打破了教室里略显沉闷的氛围。同学们仿若被解开缰绳的野马,瞬间如潮水般涌出教室,嬉笑打闹声、讨论午饭吃什么的嘈杂声交织在一起,充斥着走廊。苏逸却仿若未闻,他的双耳自动屏蔽了这些喧嚣,几步追上教授,脚步带着几分急切,脸上满是诚恳与疑惑。
“教授,” 苏逸微微喘着气,开口问道,“关于秦朝的‘焚书坑儒’,我总觉得有些不对劲。您看,按照常理来说,就算朝廷下令焚书,民间那么多仁人志士,难道就真的会眼睁睁看着祖辈流传下来的珍贵典籍被焚毁殆尽吗?那些被焚毁的书籍真的就毫无留存了吗?而且史书上对于此事的记载,多是汉朝史官所书,他们会不会出于某些政治目的,存在片面性呢?” 教授正整理着讲义,听到苏逸的问题,微微一愣,手中的动作顿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他随即扶了扶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透露出几分对传统学术的坚守,按照早已烂熟于心的传统学术观点,耐心地为苏逸解答。
教授引经据典,从《史记》中的相关记载,到后世学者对这些史料的分析解读,言辞凿凿,仿若一座巍峨的学术堡垒,不容置疑。然而,苏逸静静地听着,内心却毫无波澜,教授的解释并未如往常一般让他信服。那些话语如同飘落在心湖上的羽毛,轻轻拂过,虽有风生水起的触感,却难以平息他心底翻涌的汹涌困惑。
他望着教授镜片后那透着坚定的目光,心中暗自思忖:仅凭这些被反复咀嚼、传承千年的史料,真的就能完整还原秦朝的全貌吗?《史记》固然是史学经典,可撰写者司马迁身处汉朝,又怎会不受时代背景的影响?汉朝建立在秦亡的基础之上,为了彰显自身的正统性与优越性,会不会对前朝有所抹黑?苏逸的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挣扎,他既尊重教授的学识,又无法抑制内心对真相的渴望,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执念,仿佛有个声音在心底呐喊,一定要揭开被岁月尘封的历史面纱。
待教授讲完,苏逸微微点头,礼貌地道谢,可眼神中依旧透着迷茫与不甘,脚步也显得有些沉重,缓缓回到自己的座位。此时,教室里已空无一人,静谧得只剩下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声,清脆而悠长,仿若在这空旷的空间里奏响一曲孤独的乐章。苏逸独自坐在原位,手指无意识地转动着手中的笔,那支笔在他指尖轻盈地旋转,像是他此刻纷乱思绪的具象化。周围同学先前的嘈杂声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渐渐抹去,他的思绪已然沉浸在对秦朝历史的深深思索之中,仿若置身于那个遥远而神秘的时代。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墙上挂着的历史年表、黑板一侧未擦净的粉笔字迹,此刻都成了他思绪的催化剂。他不禁想到,历史究竟是什么?是这些书本上被反复书写的定论,还是那些被时光掩埋、鲜为人知的故事?自己从小就对历史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热爱,每次翻开古籍,都仿若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可如今,这堂课却如同一堵高墙,横亘在他与心中的历史真相之间。
在旁人眼中,苏逸是个成绩优异、沉稳内敛的学生,课堂上总是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课后也常泡在图书馆,是老师们眼中的好学生典范。可鲜有人知,他在闲暇时光里,还有着一份独特的热爱 —— 古乐。每当夜幕降临,繁星点点,他总会回到自己那狭小却温馨的宿舍,点上一盏昏黄的台灯,戴上那副有些陈旧的耳机,沉浸在先秦古乐的世界里。那或悠扬、或激昂的韵律,仿若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瞬间带他穿越时空的阻隔。当听到编钟奏响的清脆声响,他仿若看到了宫廷宴会上的歌舞升平;听到埙声悠悠,又似置身于烽火连天的战场,士兵们思乡的愁绪在飘荡。古乐于他而言,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让他得以窥探那些被文字掩盖的历史细节。
此刻,他心中对秦朝历史真相的探寻欲望,已然如一颗破土而出的种子,再也无法被掩埋,无论前方等待他的是怎样的艰难险阻,他都必须踏上这条未知的探索之路。
苏逸缓缓站起身,收拾好书包,脚步略显拖沓地走出教室。走廊里的阳光依旧灿烂,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从远处传来,可他的心里却沉甸甸的。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己心中对秦朝历史真相的探寻欲望,已然如一颗破土而出的种子,再也无法被掩埋,无论前方等待他的是怎样的艰难险阻,他都必须踏上这条未知的探索之路。
走出教学楼,苏逸深吸一口气,午后的阳光洒在身上,带着丝丝暖意,却驱散不了他心头的阴霾。他望着校园里来来往往的人群,思绪飘远。他想到了历史系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许他们能给予一些帮助。于是,他加快脚步,朝着图书馆的方向走去。
图书馆内,静谧而庄重,一排排书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书籍,仿若一座知识的宝库。苏逸径直走向历史专区,手指轻轻拂过一本本古籍,眼睛急切地搜寻着与秦朝相关的资料。不一会儿,他的怀里就抱满了各种书籍,有正史典籍,也有野史杂谈。他找了个安静的角落坐下,翻开一本本厚重的书,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在寂静的空间里格外清晰。
他仔细研读着每一个文字,时而皱眉,时而点头。遇到一些有疑问的地方,他便拿出笔记本,工工整整地记录下来。从不同书籍中对 “焚书坑儒” 事件的不同描述,到秦朝律法、民生工程的记载差异,他都一一梳理。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越来越多的疑点,这些疑点如同拼图碎片,看似杂乱无章,却似乎隐藏着一个截然不同的秦朝面貌。
不知不觉,天色渐暗,图书馆里亮起了灯。苏逸浑然不觉时间的流逝,依旧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直到管理员前来提醒闭馆,他才如梦初醒,收拾好东西,带着满满的疑问和思索走出图书馆。
回到宿舍,室友们正在热烈地讨论着最新的球赛,见他回来,招呼他一起。苏逸笑了笑,婉拒了他们,径直走到自己的书桌前,打开电脑。他开始在网上搜索各种关于秦朝的学术论坛和研究小组,希望能找到更多的思路和见解。在一个小众的历史论坛里,他发现了一个关于秦朝 “焚书坑儒” 新解的帖子,发帖人列举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考古发现和古籍残篇,提出了与传统观点相悖的看法。苏逸眼前一亮,立刻参与到讨论中,与其他网友交流看法,分享自己的发现。
这一夜,苏逸房间的灯亮了很久。他的脑海里不断盘旋着各种历史资料、传说故事和网友的观点,仿佛一场思想的盛宴。虽然依旧迷茫,但他知道,每一次的探索都是靠近真相的一步。窗外,月光如水,洒在他专注的脸上,仿若为他的探寻之路镀上了一层银辉。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终能拨开历史的迷雾,看见秦朝的真实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