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昌言的头像

昌言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3/03
分享
《大秦真相》连载

第一十五章 史载隐忧

苏逸沿着秦驰道、直道遗迹一路探索,手中积累的资料愈发厚重,心中对秦朝道路工程的认知也愈发深刻。他深知,秦道绝非仅仅是几条供人行走、马车驰骋的通路,其在工程技艺、组织管理、历史影响等诸多方面,都堪称古代交通史上的一座丰碑,为后世历代王朝的交通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

每一次丈量秦道遗迹的宽度,端详那些历经千年依然坚固的基石,或是聆听沿线居民口口相传的修路往事,苏逸都仿若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秦朝工匠们挥汗如雨、民夫们齐心劳作的宏大场景。秦道,以其磅礴的气势与精妙的设计,连接起帝国的四面八方,使得物资得以快速流转,政令能够畅通无阻,边疆与内地紧密相依,为秦朝的大一统盛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然而,当苏逸将目光投向汉朝史书时,一股愤懑之情却油然而生。在那些被后世奉为圭臬的汉代史籍中,对于秦道这一伟大成就,竟然只是轻描淡写,甚至还存在诸多歪曲记载。本该浓墨重彩书写的秦朝修路之功,仿若被一层迷雾笼罩,变得模糊不清、支离破碎。相反,汉朝史书却处心积虑地将交通发展的成果据为己有,把道路的修缮、拓展乃至新建,都描述成汉朝统治者的英明决策与卓越功绩。

苏逸潜心研究交通史已久,对各个朝代道路发展的脉络有着清晰把握。他深知,秦朝的道路体系已然相当完备,汉朝初期不过是在秦道的基础上进行了小规模的维护与局部改良。若无秦道的先行铺就,汉朝的交通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那般繁荣景象。可汉代史官为何要如此罔顾事实,蓄意篡改历史呢?

经过一番深入思索,苏逸洞察了其中缘由。汉朝作为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虽在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继承秦制,但在意识形态层面,却始终试图与秦朝划清界限,以彰显自身的合法性与优越性。汉代统治者渴望独占发展成果,让百姓忘却秦朝曾经的辉煌,转而将全部赞誉聚焦于汉朝。在这种政治意图的驱使下,史官们奉命操笔,对历史进行了有选择性的记录与篡改,硬生生地将秦道的光芒掩盖于历史的尘埃之下。

苏逸愤慨之余,决心凭借自己手中的详实资料,在学界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揭开这一被蓄意掩盖的真相。他明白,要想彻底戳穿汉代史官的谎言,仅凭现有的考古发现与民间口述还远远不够,必须从历史文献的深处挖掘更为确凿的证据。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尘封已久的汉代宫廷档案资料。

在浩如烟海的古籍文库中,苏逸整日埋头苦寻,逐页翻阅那些泛黄脆弱的纸张。无数个日夜过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份汉代宫廷杂记的夹缝中,他发现了几行不同寻常的文字。那几行文字被涂抹得模糊难辨,显然是有人蓄意为之,试图销毁这一 “不利” 证据。但苏逸岂会轻易放过这一关键线索,他凭借着自己精湛的古文功底与对历史细节的敏锐洞察力,判断出这几行文字定有蹊跷。

随后,苏逸求助于专业的古籍修复技术团队,运用现代先进的影像还原、文字辨析技术,对那几行被涂抹的文字展开艰难的复原工作。每一个步骤都如同在拆解历史谜团,紧张而又充满期待。当最终的还原结果呈现在眼前时,苏逸不禁拍案而起:“原来他们真的故意删减了这些,太过分了!” 只见那几行文字,竟是对秦驰道宽阔平坦的称赞,用词精准而又饱含敬意,与汉代史书上的淡漠态度形成了鲜明反差。

这一发现,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千层浪。它为苏逸的观点提供了一条强而有力的证据链,使得他对汉代史官篡改秦道历史的指控不再仅仅停留在推理与猜测层面,而是有了实打实的文字依据。苏逸深知,这几行文字背后,隐藏着汉代统治者的狭隘心思与史官们的无奈迎合,更承载着秦朝那段被尘封、被歪曲的历史荣耀。

有了这一突破性进展,苏逸愈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回到研究室,将此前收集的所有关于秦道的资料 —— 从实地勘测数据、民间口述记录,到古籍文献摘抄、考古文物图片,一一平铺在桌面上,开始进行系统而严谨的整理工作。他按照时间顺序、工程类别、历史影响等多个维度,对资料进行分类、归纳、分析,试图构建出一个完整而立体的秦道历史叙述框架,让世人能够清晰地看到秦朝道路工程的全貌,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的卓越地位。

在整理过程中,苏逸还邀请了团队中的几位资深学者共同参与研讨。他们围坐在一起,针对每一个细节展开激烈的争论,各抒己见,力求让研究成果更加完善、无懈可击。有的学者提出,应当将秦道与同时期世界其他文明的道路建设进行横向对比,以凸显秦朝在工程技术上的先进性;还有的建议,深入研究秦朝道路管理制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从制度传承的角度进一步论证秦道的历史价值。苏逸认真聆听着每一个建议,手中的笔不停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心中暗自赞叹团队成员的智慧与专业。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一篇具有颠覆性的学术论文逐渐在苏逸的脑海中成型。论文开篇,他以犀利的笔触剖析了汉代史书对秦道记载的漏洞与矛盾之处,一针见血地指出汉代史官篡改历史的嫌疑。紧接着,他详细阐述了秦道的工程规模、技术特点、组织管理模式以及对秦朝乃至后世中国社会经济、军事国防、文化交流的全方位影响,运用大量详实的数据、实例作为支撑,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秦道的伟大。最后,他将那份从汉代宫廷杂记中还原出来的关键证据呈现于文中,为整篇论文画上了一个震撼有力的句号。

然而,苏逸深知,要想让这篇论文在学界引起广泛关注、推动历史真相的还原,并非易事。当前的学术环境,受传统观念束缚已久,许多学者已然习惯了对汉代史书的尊崇,对他这种挑战传统认知的观点,难免会持有怀疑甚至抵触态度。学术期刊方面,也因担心引发学术争议、得罪学界权威,对接收此类具有颠覆性的稿件慎之又慎。

面对这一困境,苏逸并未退缩。他一方面积极与国内外一些思想开放、勇于创新的年轻学者取得联系,通过学术交流活动、网络研讨平台等方式,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寻求志同道合者的支持与合作。这些年轻学者们,不受传统思维定式的禁锢,对新鲜观点充满好奇与探索欲,纷纷为苏逸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建议,有的还主动帮忙联系一些新兴的学术期刊,为论文的发表开辟新途径。

另一方面,苏逸决定打破学术圈的局限,将部分研究成果以通俗易懂的科普形式向社会大众传播。他深知,历史真相不应只属于少数专家学者,更应为广大民众所知晓。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撰写科普文章、参与文化展览等方式,苏逸向普通百姓讲述秦道的故事,展示秦朝的辉煌成就。民众们对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与热情,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讨论,一时间,“秦道真相” 成为了网络热门话题。

这股来自民间的舆论力量,如同春风化雨,逐渐打破了学界的坚冰。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新审视苏逸的研究成果,对汉代史书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一些传统学术期刊也察觉到了学术风向的转变,态度有所松动,主动与苏逸联系,商讨论文发表事宜。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苏逸终于收到了一家知名学术期刊的录用通知。那一刻,他的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多年努力终获认可的欣慰,也有对未来研究之路的憧憬与忐忑。他知道,这篇论文的发表仅仅是一个开端,揭开历史真相的征程依然漫长而艰辛。但他毫不畏惧,因为他坚信,只要秉持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对真相的执着追求,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前进的脚步。

论文发表后,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学界引发了轩然大波。学者们围绕秦道的历史地位、汉代史官的篡改行为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些老一辈学者虽仍对传统观点抱有不舍,但在苏逸详实的证据面前,也不得不重新思考;而更多的年轻学者则纷纷站出来,支持苏逸的观点,加入到挖掘历史真相的队伍中来。

随着讨论的深入,新的研究方向与课题不断涌现。有的学者开始关注秦朝其他领域被汉代史书掩盖的成就,如秦朝的科技发明、艺术创作等;还有的致力于研究历史上不同朝代之间的史料篡改现象,试图建立起一套防范与识别史料造假的学术体系。苏逸看到这一切,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自己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还原秦朝道路的历史,更是为了唤醒学界对历史真实性的重视,让后人能够看到一个更加真实、完整的过去。

在一次国际历史学术研讨会上,苏逸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他站在讲台上,背后的大屏幕上展示着秦道的壮观图片、详实数据以及关键的古籍文献截图,他用沉稳而有力的声音讲述着那段曲折的研究历程,台下的听众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爆发出阵阵惊叹与掌声。当演讲结束时,全场起立,向这位为历史真相不懈奋斗的学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苏逸望着台下那一张张充满敬意与认可的面孔,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了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挫折,那些在秦道遗迹上顶着烈日、冒着寒风的日子,那些在古籍文库中埋头苦寻、反复甄别资料的夜晚,此刻都化作了前进的动力。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在这条充满荆棘的历史研究之路上继续走下去,挖掘更多被埋没的历史宝藏,让真理之光永远闪耀。

会后,许多国际学者主动与苏逸交流,表达对他研究成果的赞赏,并提出了一些合作研究的意向。有的希望与他共同开展跨文化的古代交通史比较研究,看看秦朝道路与其他古代文明的道路在设计理念、建设技术等方面有哪些异同;还有的提议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对秦道遗迹进行全方位的勘查与保护,为后人留下更加完整、准确的历史资料。苏逸欣然接受了这些合作意向,他知道,这将为他的研究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也将推动历史真相的探寻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