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昌言的头像

昌言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2/03
分享
《大秦真相》连载

第三章 初窥门径

苏逸自得到林教授的悉心指导与珍贵资料后,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一头扎进了图书馆那浩如烟海的知识宝库之中。课余时间,他总是脚步匆匆地穿梭于校园的小径,径直奔向那座承载着无数智慧结晶的图书馆大楼。

踏入图书馆,静谧的氛围如同一层轻柔的面纱,瞬间将外界的喧嚣与纷扰隔绝开来。苏逸深吸一口气,熟悉的纸张与油墨混合的气息沁入心肺,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心与兴奋。他径直走向古旧书架区,那里存放着许多历经岁月沧桑的古籍,仿佛是一群沉默而又睿智的长者,静静等待着有缘人来揭开它们所蕴藏的秘密。

苏逸的手指轻轻拂过一本本古籍的书脊,目光专注而急切,如同一位探寻宝藏的探险家。每一本古籍于他而言,都可能是打开秦朝历史真相之门的一把关键钥匙。他小心翼翼地抽出一本泛黄且略显破旧的册子,封面上的字迹已有些模糊不清,隐约能辨认出是《先秦遗事杂录》。

缓缓翻开书页,一股陈旧的气息扑面而来,苏逸却浑然不觉,他的全部注意力都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突然,他的目光定格在一段文字上,那是关于先秦诸子对秦崛起侧面描述的记载。文中提及,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力蒸蒸日上,不仅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商业领域亦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各地的商旅往来频繁,秦国的都城咸阳更是成为了当时的商业中心之一,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奇珍异宝与能工巧匠。

苏逸的眼睛不禁瞪大,心中涌起一阵难以抑制的悸动,“原来秦朝还有这一面,课本里为何从未提及?我一定要把这些被隐藏的真相找出来。” 他喃喃自语道,同时迅速拿起一旁的笔记本,将这段珍贵的文字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并在旁边写下了自己的疑问与初步分析。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苏逸愈发沉浸其中,不可自拔。他几乎整日都泡在图书馆里,饿了就啃几口随身携带的面包,渴了便喝一口早已凉透的白开水,完全忘却了时间的流逝。除了那本《先秦遗事杂录》,他还研读了林教授推荐的诸多资料,从汉初文人隐晦提及秦制影响的篇章中,又挖掘出了不少惊人的线索。

有一本名为《汉初文萃》的古籍,其中一篇文章在论述汉初治国方略时,不经意间提到了秦制在某些方面的延续性。文中指出,尽管汉朝建立之初,统治者极力宣扬对秦制的摒弃,以彰显自身的革新与仁政,但在实际的行政管理、律法体系乃至工程建设等诸多领域,却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秦制的成功经验。这让苏逸意识到,秦朝的制度并非如传统史观所描述的那般一无是处,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实际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随着阅读的深入与资料的不断整合,苏逸的脑海中逐渐拼凑出一个与课本截然不同的秦朝轮廓。这个轮廓虽然还十分模糊,如同笼罩在迷雾之中,但却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他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挖掘,进一步揭开那层层迷雾背后的真相。

每到夜晚,图书馆闭馆之时,苏逸总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人。他怀抱着一摞厚厚的书籍,脚步略显沉重却又充满力量地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月光洒在他的身上,将他的身影拉得长长的,仿佛是他对历史探索之路的一种映照 —— 孤独却又坚定。

回到宿舍,室友们早已进入梦乡,苏逸轻手轻脚地打开台灯,坐在书桌前,继续整理着白天的笔记。他将那些看似零散的线索一一串联起来,试图构建一个更为完整的秦朝历史框架。有时,他会因为一个新的发现而兴奋得难以入眠;有时,又会因某个难以解释的疑点而陷入深深的沉思,眉头紧锁,直至破晓时分。

在这个过程中,苏逸不仅对秦朝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逐渐明确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 —— 毕业后投身考古事业。他深知,书本上的资料固然珍贵,但要想真正触摸到历史的脉搏,还需要通过实地的考古发掘,去获取那些沉睡在地下的第一手证据。因此,他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考古学的基础知识,阅读专业教材,观看考古发掘的纪录片,甚至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模拟考古实践活动。

在一次模拟考古实践中,苏逸担任小组组长。他们的任务是模拟发掘一处小型的古代遗址,通过对出土文物的分析,推断遗址的年代、用途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苏逸带领着小组成员,小心翼翼地用小铲子、毛刷等工具,一层一层地揭开模拟土层,如同真正的考古学家在面对一处珍贵的历史遗迹。当他们最终 “发掘” 出一些仿制的古代陶器、青铜器碎片以及写有古文字的竹简时,苏逸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成就感。尽管这只是一次模拟实践,但却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投身考古的决心。

然而,苏逸的探索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他对秦朝历史提出的新见解越来越多,质疑声也随之而来。在一次历史课堂的小组讨论中,当苏逸分享了自己关于秦朝商业繁荣的观点后,一位同学立刻提出了反对意见。

“苏逸,你这说法太牵强了吧?秦朝以苛政闻名,百姓连温饱都成问题,哪来的精力去发展商业?而且课本上也没有提到过秦朝商业繁荣的事儿,你是不是看了些不靠谱的资料啊?” 那位同学皱着眉头,语气中带着几分质疑与不屑。

苏逸并没有被这位同学的话打击到,他冷静地解释道:“课本上的知识只是一个基础框架,历史是复杂多样的,不能仅凭课本就否定其他可能存在的事实。我所依据的资料都是经过严谨考证的古籍,而且从先秦诸子和汉初文人的记载中,都能找到相关的线索。秦朝在商鞅变法后,国力增强,社会稳定,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秦朝没有问题,但我们不能忽视它在某些方面的成就。”

尽管苏逸说得有理有据,但仍有部分同学对他的观点持保留态度。这让苏逸感到有些无奈,但他也明白,改变人们固有的观念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更多的证据和深入的研究。

为了获取更多的支持与启发,苏逸开始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历史学术社团活动。他在社团中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有的是历史系的同学,有的则是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其他专业学生。大家在一起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各自的研究发现,互相启发,共同成长。

在一次社团组织的小型学术研讨会上,苏逸遇到了一位来自考古系的学长,名叫李浩。李浩对苏逸关于秦朝历史的研究很感兴趣,两人一拍即合,很快便成为了好朋友。李浩不仅有着扎实的考古学专业知识,还参与过一些实际的考古发掘项目,他给苏逸提供了许多关于考古实践方面的宝贵建议。

“苏逸,你要是真想深入了解秦朝历史,光看书可不行,得去实地看看。我建议你利用假期时间,去一些有秦朝遗址的地方考察考察,说不定能有新的发现。” 李浩拍了拍苏逸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

苏逸眼睛一亮,他觉得李浩的建议非常中肯。“学长,你说得对,我正有这个打算。可是我对实地考察的流程、注意事项什么的都不太了解,你能不能给我详细讲讲?” 苏逸急切地问道。

李浩笑了笑,开始耐心地给苏逸介绍实地考察的相关知识,从如何申请考古发掘许可,到在遗址现场如何保护文物、如何进行科学的发掘与记录,事无巨细,一一讲解。苏逸听得津津有味,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心中对未来的实地考察之旅充满了期待。

在李浩的帮助下,苏逸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第一次实地考察计划。他首先选定了一个位于陕西境内的秦朝遗址 —— 骊山秦始皇陵周边地区。那里不仅有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还有许多与之相关的陪葬墓、兵马俑坑以及其他附属建筑遗址,是研究秦朝历史的绝佳之地。

苏逸查阅了大量关于该地区的资料,包括已有的考古发掘报告、当地的地理环境资料以及旅游指南等,制定出了一份详细的考察计划。他计划在假期期间,前往骊山地区,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兵马俑坑,与当地的考古工作人员交流学习,同时尝试寻找一些尚未被发掘的潜在遗址线索。

为了筹集考察所需的资金,苏逸开始省吃俭用,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他还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比如在学校图书馆帮忙整理书籍、在附近的咖啡店打工等,一点一滴地积攒着钱。同时,他向学校申请了科研资助,提交了自己的考察计划与研究目的,希望能得到学校的支持。

经过一番努力,苏逸终于准备好了一切。在出发前的那个晚上,他再次来到图书馆,将之前研读的那些关于秦朝的资料重新翻阅了一遍,心中既紧张又兴奋。他知道,这将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要历练,也是他探索秦朝历史真相道路上的一个关键节点。

第二天清晨,苏逸背着简单的行囊,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真相的渴望,踏上了前往骊山的征程。阳光洒在他的身上,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仿佛是历史在为他指引方向。他相信,在骊山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上,他一定能找到更多关于秦朝的秘密,进一步揭开那笼罩在历史真相之上的迷雾。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