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间却不得不因一些技术难题和文物保护的考量暂时停歇。趁着这间隙,苏逸如同一只归巢的倦鸟,迫不及待地回到了熟悉的城市,一头扎进了那座宛如知识宝库的图书馆古籍室。
刚踏入古籍室,一股陈旧纸张与油墨混合的特有气味便扑面而来,那气息仿若岁月的呢喃,瞬间将苏逸包裹其中。高大的木质书架直抵天花板,一排排、一列列,如同沉默的卫士,守护着那些承载着数千年人类智慧结晶的古籍。阳光艰难地透过彩色玻璃,在地上洒下光斑,尘埃在光线中肆意飞舞,似是在演绎一场无声的时光之舞。苏逸坐在靠窗的书桌前,周围堆满古籍,他的身影在光影交错中显得专注而渺小,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与眼前这些泛黄的书页。
他此番前来,有着明确且极具挑战性的目的。苏逸深知,要想真正厘清秦朝那段错综复杂的历史,尤其是拨开环绕在 “焚书坑儒” 事件周围的重重迷雾,就必须深入到古籍的浩瀚海洋中,逐本溯源,探寻真相。他的目光首先锁定在了刘向的《战国策》、司马迁的《史记》以及班固的《汉书》等这些历史学界公认的经典之作上,决心细细比对其中关于秦始皇的各类记载差异。
苏逸轻轻抽出一本略显破旧的《战国策》,小心翼翼地翻开,纸张发出轻微的 “沙沙” 声,仿若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他逐字逐句地研读着书中涉及秦国以及秦始皇的篇章,目光敏锐如隼,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战国策》里,对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的谋略、秦国的纵横捭阖之术有着诸多记载,这些文字描绘出了一个充满权谋、锐意进取的秦国形象,让苏逸不禁对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心生向往。然而,当他的视线触及到关于秦始皇一些政策推行的描述时,却发现书中用词隐晦,多以侧面烘托的方式展现,似乎作者在有意无意地回避着什么。这让苏逸微微皱眉,心中暗自思忖: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考量?是当时的政治环境使然,还是另有隐情?
带着疑问,他又翻开了司马迁的《史记》。这部被后世誉为史学经典的巨著,苏逸早已熟读多遍,但此次研读,却带着全新的视角与使命。他专注地看着书中关于 “焚书坑儒” 的记载,手指轻轻在书页上摩挲,试图从字里行间捕捉司马迁的叙事角度。《史记》中的描述绘声绘色,详细地讲述了秦始皇下令焚书的起因、过程,以及 “坑儒” 事件中知识分子所遭受的苦难。司马迁以他一贯的生动笔触,将那段历史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为之动容。但苏逸却敏锐地察觉到,在某些用词上,似乎蕴含着司马迁身为汉朝史官的主观情感。比如,在描述秦始皇的严苛政令时,用词颇为冷峻,仿佛带着一丝谴责之意;而提及秦朝百姓的生活,又多以 “苦不堪言” 之类的词汇概括,这与苏逸在考古实践中所接触到的一些可能反映秦朝民生另一面的线索存在出入。
苏逸并未就此停歇,他紧接着翻开了班固的《汉书》。相较于《史记》,《汉书》成书年代稍晚,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政治氛围也有所不同。班固在撰写《汉书》时,借鉴了大量前人的史料,其中自然包括《《史记》。苏逸仔细对比着两本书中关于秦始皇同一事件的记载,发现《汉书》在叙事风格上更为严谨、刻板,对史料的整合与编排似乎遵循着某种既定的规范。在 “焚书坑儒” 一事的描述上,《汉书》基本沿用了《史记》的框架,但在一些细节上进行了补充与修正。例如,对于参与 “坑儒” 事件的具体人物,《汉书》给出了更为详细的名单,这让苏逸意识到,不同时代的史官在对待同一历史事件时,会依据当时所能获取的信息以及政治需求,对史料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
苏逸沉浸其中,时而惊叹于古人笔触之下历史的波澜壮阔,时而又因发现各种记载的矛盾与差异而陷入沉思。他手中的笔不停地在笔记本上舞动,详细记录着每一处关键的不同点。从描述用词的微妙变化,到叙事角度的转换,无一遗漏。在这个过程中,他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的史官们展开了一场无声的对话,试图从他们各自的立场、时代背景以及撰写目的等多个维度,解读这些差异背后的深意。
时间在这静谧的古籍室中悄然流逝,苏逸浑然不觉。他的肚子开始咕咕叫了起来,这才惊觉已到晌午时分。他简单地吃了几口随身携带的干粮,又迅速投入到研究中。此时,他的目光落在了一本小众的古籍《秦史杂谈》上。这本书并非出自名家之手,流传范围也较为狭窄,但苏逸深知,有时候一些被主流学界忽视的资料,反而可能隐藏着意想不到的关键信息。
翻开《秦史杂谈》,苏逸发现书中记载了一些民间传说与野史逸闻,其中有一则关于秦始皇修建阿房宫的故事引起了他的特别关注。故事中提到,秦始皇下令修建阿房宫并非仅仅出于个人的奢华享乐,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政治考量,旨在通过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吸纳六国流民,稳定社会秩序,同时展示秦国的强大国力,震慑潜在的反对势力。这一说法与传统正史中单纯批判秦始皇奢靡无道的观点截然不同,让苏逸眼前一亮。他迅速查阅其他相关资料,试图验证这一说法的可信度。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苏逸又陆续找到了几本与秦朝建筑工程、社会民生相关的古籍,通过相互印证,他发现虽然正史中对秦始皇的一些大型工程建设多持负面评价,但在部分野史资料以及一些从民间搜集而来的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苏逸又陆续找到了几本与秦朝建筑工程、社会民生相关的古籍,通过相互印证,他发现虽然正史中对秦始皇的一些大型工程建设多持负面评价,但在部分野史资料以及一些从民间搜集而来的记录中,却隐隐透露出这些工程在当时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比如,在某本地方县志中记载,秦始皇修筑的驰道贯通南北,使得当地的商贸往来愈发频繁,百姓的生活物资得到了更充足的供应,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这些发现让苏逸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他意识到,历史就如同一个多面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以往人们对秦始皇以及秦朝历史的认知,或许过于片面,仅仅局限于正史中那些被反复强调的负面记载,而忽视了隐藏在民间、野史中的诸多细节。这些细节虽然零散、琐碎,但汇聚起来,却可能勾勒出一个更为真实、全面的秦朝形象。
随着天色渐暗,古籍室的光线愈发昏暗,苏逸这才恋恋不舍地收拾好资料,准备离开。他的笔记本上已经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记录与思考,这些珍贵的文字,将成为他后续研究的重要基石。在回家的路上,他的脑海中依然回荡着古籍中的那些文字,心中对于秦朝历史真相的探寻欲望愈发炽热。他深知,自己所站的这片古籍浩海,只是揭开历史面纱的第一步,前方还有无数的艰难险阻等待着他,但他毫不畏惧,因为每一次新的发现,都如同黑暗中的一点微光,照亮着他前行的道路。
回到家中,苏逸简单洗漱后,便坐在书桌前,再次翻开笔记本,回顾着一天的研究成果。他计划着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决定从那些野史资料入手,进一步挖掘秦朝民间的历史记忆,结合考古发现,试图构建一个更为立体的秦朝历史框架。窗外,城市的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但苏逸的心思早已沉浸在那个遥远而神秘的秦朝时代,他知道,自己即将开启一场更为艰辛却又充满希望的探索之旅。
苏逸明白,这些古籍所蕴含的信息犹如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而隐藏在水下的海量资料,亟待他去挖掘。他思索着,那些被正史作者有意无意忽略的民间传闻,或许能填补秦朝历史拼图中的关键空白。于是,他开始频繁地穿梭于各个旧书摊、古籍拍卖会,希望能淘到更多有价值的资料。有一回,在一个偏僻小巷的旧书摊里,他在一堆杂乱无章的书籍中,发现了一本年代久远、装订松散的手抄本。那泛黄的纸张、模糊的字迹,无不诉说着它所经历的沧桑岁月。苏逸小心翼翼地翻开,里面竟然记录着一些秦朝当地的祭祀习俗和民间信仰,这些内容在常见的古籍中鲜有提及,却为他理解秦朝的社会文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不仅如此,苏逸还积极与各地的古籍收藏爱好者、民间学者建立联系,通过书信、网络论坛等方式交流心得。在一次线上交流中,一位远在边疆的老者分享了自己祖辈流传下来的关于秦朝戍边军队生活的故事,这些口述资料为苏逸研究秦朝的军事制度和边疆治理打开了新思路。苏逸深知,每一条线索都来之不易,他如同一个执着的寻宝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通往历史真相的通道。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知识储备不断扩充,对秦朝历史的认知也愈发多元,逐渐构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秦朝历史研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