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昌言的头像

昌言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2/09
分享
《大秦真相》连载

第六章 困境坚守

尽管苏逸凭借着一系列有力证据,让部分队友对他关于 “焚书” 新认知的观点逐渐信服,但质疑之声仍如阴魂不散的幽灵,在考古队中时有回响。那些顽固的质疑,犹如尖锐的荆棘,刺痛着苏逸的心,可他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却如熊熊燃烧的烈火,从未有过一丝熄灭的迹象。

苏逸心里清楚,要想彻底驱散这团质疑的阴霾,让自己的发现稳稳地扎根于历史学界这片土壤,唯有拿出更加确凿、更加全面的证据。于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条孤独而艰辛的道路 —— 独自查阅更多资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白天,当队友们按照既定计划在古墓各处忙碌时,苏逸总会千方百计地挤出时间,一头扎进那堆积如山的古籍资料中。他穿梭于临时搭建的资料室,在书架间来回奔走,眼睛急切地扫过一本本泛黄的书籍,仿佛一位在沙漠中寻找水源的旅人,不放过任何一丝可能带来生机的线索。每找到一本与秦代历史、文化、制度相关的古籍,他便如获至宝,迅速找个安静的角落坐下,全神贯注地研读起来。

古墓内的环境潮湿闷热,仿佛一个巨大的蒸笼,让人喘不过气来。苏逸坐在古墓一角,昏黄的灯光映照着他疲惫的面容,他手指缠着创可贴,仍执着地翻阅古籍。长时间的翻阅,使得他的手指早已磨破,每一次翻动书页,都像是有针在刺扎一般,可他却仿若浑然不觉,眼神始终专注而坚定,沉浸在那些古老文字所构建的历史世界里。身边放着古埙,偶尔停下,拿起埙吹奏,悠扬的声音在古墓中回荡,驱散些许闷热与疲惫。那古埙是他心灵的慰藉,在这艰难的时刻,从音乐中汲取力量,让他得以短暂地舒缓内心压力,重新积攒继续前行的动力。

夜晚,当整个考古营地都被黑暗笼罩,大多数人都已进入梦乡,苏逸的帐篷却依旧灯火通明。他借助那微弱的灯光,在笔记本上奋笔疾书,将白天查阅资料所得的点点滴滴,以及自己思考分析的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他深知,这些记录不仅是他个人探索历程的见证,更是未来论证观点、说服他人的重要依据。有时,为了核实一个细节,他会反复查阅多本古籍,直至东方泛起鱼肚白,才稍稍停歇。

除了埋头于古籍资料,苏逸还深知向其他考古队前辈请教的重要性。这些前辈们在考古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见识过各种各样的考古发现,他们的见解和建议对于苏逸而言,无疑是拨开迷雾的指南针。于是,只要一有机会,苏逸就会主动联系那些业内知名的前辈,通过电话、邮件或是当面拜访的方式,向他们虚心求教。

有一次,苏逸听闻一位在秦代考古研究方面造诣颇深的老教授来到了附近的考古现场进行指导,他二话不说,当即放下手中的工作,顶着炎炎烈日,徒步穿越几公里的山路赶去。见到老教授后,苏逸顾不上擦拭脸上的汗水,便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发现以及所面临的困境一股脑地倾诉出来。老教授静静地听完,眼中露出一丝赞许之色,随后便与苏逸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老教授从专业的考古角度,对苏逸提供的证据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指出了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并给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苏逸如饥似渴地聆听着,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心中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也越发清晰。

在这漫长而艰辛的坚守过程中,苏逸的身体逐渐被疲惫侵蚀,但他的精神却愈发顽强。他的眼睛布满血丝,面容憔悴不堪,身形也愈发消瘦,可每当面对那些质疑的目光,或是研究陷入僵局时,他总会想起自己最初踏上考古之路的初心,想起那一本本古籍中隐藏的历史奥秘等待他去揭开,想起自己肩负的还原历史真相的重任。这些信念,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他前行的黑暗之路,让他一次又一次地在困境中重新振作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逸的努力和坚持开始慢慢地感化身边的队友。起初,只有一两个队友愿意在闲暇之余,帮他一起整理资料、分析线索。他们看到苏逸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还能保持那份对学术的执着与热爱,心中不禁泛起阵阵涟漪。渐渐地,越来越多的队友被苏逸的精神所打动,主动加入到他的研究阵营中来。

队友小李,原本是质疑声较为强烈的一员,他性格直爽,做事风风火火,但在学术问题上有些固执己见。然而,有一天,当他偶然路过苏逸所在的角落,看到苏逸缠着创可贴的手指仍在飞快地翻阅古籍,听到那悠扬的埙声中饱含的坚韧与执着,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那一刻,他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态度,是不是太过草率,是不是真的应该重新审视苏逸的观点。从那以后,小李主动找到苏逸,诚恳地表示愿意放下成见,一起深入探究。

“苏逸,我之前对不住了,太固执,没看到你这么努力地在追求真相。从现在起,我跟你一起干,咱们一定要把这事儿弄个水落石出!” 小李拍了拍苏逸的肩膀,眼神中满是懊悔与坚定。

苏逸望着小李,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随即露出欣慰的笑容:“太好了,小李!有你的加入,我们一定能更快地找到答案。”

就这样,在苏逸的不懈努力与顽强坚守下,考古队内部逐渐形成了一股团结协作、共同探索的良好氛围。大家不再为观点的分歧而争吵不休,而是齐心协力,将各自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汇聚在一起,为解开 “焚书” 之谜而努力拼搏。

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又有了一些新的发现。通过对古墓中出土的其他文物与简牍进行交叉比对,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关联性。例如,在一件青铜器的纹饰上,刻有一些与简牍中记载的秦代文化活动相关的符号,这进一步证明了这些简牍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的确为秦代。此外,在对古墓周边土壤的检测中,发现了一些特殊的矿物质成分,与秦代某一地区的土壤特征高度吻合,这也为简牍的来源提供了新的线索。

这些新发现如同春日里的甘霖,让苏逸和队友们备受鼓舞,研究热情愈发高涨。他们趁热打铁,进一步扩大了研究范围,不仅深入挖掘古墓内的潜在信息,还积极与其他地区的考古队取得联系,分享彼此的发现,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

然而,就在他们即将取得更大突破的时候,新的困境却接踵而至。一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所需的专业设备和技术支持愈发短缺。一些高精度的文物检测仪器,由于资金问题无法购置,导致他们在对文物的年代、材质等关键信息进行判断时,只能依靠现有的简陋设备,误差较大,这给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另一方面,外界的舆论压力也逐渐增大。一些媒体听闻了他们关于 “焚书” 的新观点,纷纷进行报道,其中不乏一些歪曲事实、夸大其词的言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一些传统史学界的权威人士,也在公开场合对苏逸等人的研究提出质疑,认为他们是在挑战传统,哗众取宠。

面对这些新困境,苏逸和队友们并没有退缩。他们深知,自己所从事的是一项追求真理的伟大事业,只要心中有信念,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于是,他们一方面积极向相关部门申请资金支持,争取购置先进的设备;另一方面,加强与媒体的沟通,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发表学术论文等方式,向公众详细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过程,以正视听。

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苏逸作为代表,站在台上,面对台下众多媒体记者的镜头,他的眼神坚定而自信。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自己从发现简牍中的疑点,到一步步收集证据、论证观点的全过程,并展示了部分关键文物和研究资料。他的声音沉稳有力,言辞凿凿,让在场的许多人对他们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并不是要刻意推翻传统,而是希望通过实实在在的考古发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所承载的信息,比任何史书都更加真实、可靠。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揭开‘焚书’背后的真相,为历史学界带来新的突破。” 苏逸的话语掷地有声,回荡在会场内,赢得了台下一阵热烈的掌声。

发布会后,虽然仍有部分人持保留态度,但舆论的风向已经有所转变,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并支持他们的研究。苏逸和队友们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们带着这份支持与信任,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艰苦的研究工作中。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苏逸和队友们继续在困境中坚守。他们不断优化研究方案,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想尽一切办法克服设备短缺的问题。同时,他们也更加注重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各方的意见和建议,让自己的研究更加严谨、科学。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他们离真相也越来越近。苏逸坚信,只要他们团结一心,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冲破重重困境,让历史的真相大白于天下。而那悠扬的埙声,也依旧会在古墓中不时地响起,见证着他们在困境中的坚守与成长。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