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逸拖着沉重却又无比坚定的步伐回到研究室,一路上,那些专家们尖刻的批评声依旧在他耳畔回响,每一个字都像针一样刺痛着他的心,但他心中那团追求历史真相的火焰,却并未因此而有丝毫减弱。相反,在挫折的淬炼下,愈发熊熊燃烧。
刚踏入研究室,林教授便迎了上来,他目光关切,拍了拍苏逸的肩膀,语气中满是鼓励:“小苏,别气馁,学术之路本就布满荆棘,你能发现问题、敢于质疑,这已经比很多人都强了。他们不理解,是因为他们被传统束缚太久,而你要做的,就是用更扎实的证据打破这层禁锢。” 林教授的话如同一剂强心针,瞬间注入苏逸疲惫的身躯,让他重新振作起来。
苏逸深吸一口气,坐到堆满古籍资料与文物图片的书桌前,开始重新梳理思路。他深知,要想彻底推翻学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仅靠之前的研究远远不够,必须全方位、深层次地挖掘证据,构建无懈可击的论证体系。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决定扩大研究范围,将目光投向汉代的官制与文化政策领域,试图从根源上探寻汉代史官篡改秦朝历史的动机与操作路径。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苏逸整日埋首于各种古籍文献之中,那些泛黄的书页仿佛成了他与古代世界对话的窗口。他仔细研读有关汉代官制的资料,发现汉代设立了专门负责史书编纂与文化管控的机构,这些机构中的官员任免、职责权限皆由皇帝直接掌控。这意味着史官们在书写历史时,不得不顾及统治者的喜好与政治意图,所谓的 “秉笔直书” 在这种政治高压下,几乎成了奢望。例如,在某些关键历史事件的记载上,若与官方意识形态相悖,史官们便会巧妙地运用春秋笔法,或隐晦其词,或夸大其情,以迎合上意。
与此同时,苏逸对汉代的文化政策展开深入剖析。汉朝自建立之初,便大力推行儒术,将其奉为治国圭臬,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 “尊儒抑法” 的浪潮。秦朝以法家思想立国,自然成了这场文化运动的对立面。为了强化儒家的正统地位,汉代统治者有意无意地引导史官对秦朝进行抹黑,将秦朝描绘成一个残暴无道、文化荒芜的黑暗时代,以凸显汉朝 “仁政” 的优越性。这种文化政策的导向作用,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操控着历史书写的方向。
在研究汉代官制与文化政策的过程中,苏逸并未忽视出土文物所蕴含的巨大价值。他频繁往返于博物馆与研究室之间,与文物修复师、考古专家们密切合作,从一件件文物中寻找能够佐证自己观点的关键证据。每一次面对文物,他都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试图从那些古老的纹饰、材质、工艺中解读出被岁月尘封的历史信息。
深夜,研究室灯火通明,苏逸和团队成员围坐在一起,桌上堆满资料。这段时间以来,团队成员们看到苏逸的执着与努力,纷纷主动加入,与他并肩作战。此刻,大家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在这狭小的空间里激烈碰撞。
成员 C 指着一份文物图片,兴奋地说道:“你们看,这个秦代陶器上的纹饰,和汉代流行的截然不同,是不是能说明秦朝文化有自己的独特性,根本不是汉代史官说的那样野蛮?”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图片,只见那陶器上的纹饰线条流畅、图案精美,蕴含着一种古朴而神秘的美感,与汉代规整、华丽的纹饰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苏逸眼睛一亮,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激动地回应道:“有道理,我们顺着这个思路,再结合这些古籍版本对比,一定能找到更多破绽。” 他迅速拿起旁边一本古籍,翻到记载秦朝文化的篇章,指着其中一段说道:“古籍中对秦朝文化的描述多是简略且带有偏见的,而我们从这些出土文物中看到的,却是一个有着独特艺术魅力与深厚底蕴的秦朝。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恰恰证明了汉代史官在记录时的主观歪曲。”
成员 D 推了推眼镜,接着补充道:“我在研究古籍版本变迁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古籍在流传过程中,被后人多次修订,其中关于秦朝的部分,往往会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进行改写。比如这本《秦汉通鉴》,不同版本之间对于‘焚书坑儒’事件的细节描述差异很大,越往后的版本,越倾向于夸大秦始皇的残暴,这很可能是受到了汉代以来官方主流思想的影响。” 说罢,他将几本不同版本的《秦汉通鉴》摊开在桌上,一一指出其中关键语句的变化。
众人听后,纷纷点头,讨论愈发热烈。成员 E 一直专注于研究汉代的文学作品,此时也开口说道:“从汉代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也能察觉到一些蛛丝马迹。许多文人在创作时,为了迎合宫廷喜好,常常会在诗文中引用秦朝的负面典故,将秦朝塑造成一个反面形象,久而久之,这种观念就深入人心了。但实际上,这些典故的真实性大多有待考证。”
苏逸一边认真聆听着大家的发言,一边在笔记本上飞速记录,心中满是感动与欣慰。曾经,他独自在黑暗中摸索前行,遭受了诸多质疑与挫折,而如今,有了这些志同道合的伙伴,他感觉自己不再孤单,团队的凝聚力如同坚实的后盾,给予他无穷的力量。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团队成员们按照既定的研究方向,各司其职,又紧密协作。他们白天奔赴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查阅资料、研究文物;夜晚回到研究室,分享心得、讨论问题,常常忙到凌晨,却没有一个人喊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陆续发现了更多有力的证据。
通过对汉代官制档案的深入挖掘,他们找到了一些史官因违背官方意图而遭受惩处的记录,这进一步证实了汉代史官在书写历史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以及他们为求自保而篡改历史的可能性。在文物研究方面,除了从纹饰上发现秦朝文化的独特性,还从秦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材质成分等方面,揭示了秦朝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与汉代史官笔下那个落后愚昧的秦朝形成强烈反差。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苏逸和团队成员们开始着手撰写一篇综合性的学术论文,将他们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呈现出来。这篇论文不仅涵盖了对汉代官制、文化政策的深度剖析,还结合了大量出土文物的实物证据以及古籍版本变迁的文献考证,全方位地论证了汉代史官篡改秦朝历史的观点。在撰写过程中,他们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每一个论据、每一段论述,力求做到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然而,就在论文即将完稿之际,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一些学术期刊得知苏逸团队的研究方向后,担心引发学术争议,对接收他们的论文持谨慎态度。甚至有个别期刊编辑委婉地表示,虽然他们认可论文的学术价值,但鉴于当前学界的主流观点,贸然发表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面对这一困境,苏逸和团队成员们并没有灰心丧气。他们深知,自己所做的研究是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寻,绝不能因为外界的压力而半途而废。于是,他们决定采取迂回战术,一方面继续向国内外一些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学术期刊投稿;另一方面,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学术报告、科普文章等形式分享出去,引发公众的关注与讨论,借助舆论的力量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学术空间。
在网络上,苏逸团队的研究成果一经发布,便迅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许多历史爱好者、学者纷纷留言评论,其中既有对他们大胆质疑、严谨求证精神的赞赏,也有对研究细节的探讨与建议。一些曾经对苏逸观点持怀疑态度的人,在阅读了详细的研究资料后,也开始转变看法,加入到支持的阵营中来。
这股来自民间的支持力量,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苏逸和团队成员们疲惫的心。他们深知,自己离成功又近了一步,但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而艰辛。然而,他们毫不畏惧,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心中有对历史真相的敬畏与执着,有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协作,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苏逸再次站在研究室的窗前,望着远方,心中豪情万丈。他知道,自己即将带着团队的研究成果,再次向学界发起挑战,无论结果如何,他都将义无反顾地砥砺前行,直到那被掩盖的历史真相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