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昌言的头像

昌言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3/01
分享
《大秦真相》连载

第一十三章 数据揭秘

苏逸自上次在都江堰、郑国渠等地亲身领略古代水利工程的震撼后,仿若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一头扎进了浩如烟海的古籍资料与繁杂琐碎的数据分析之中。他的心中怀揣着一个炽热的信念,那就是要通过确凿的数据,揭开秦朝水利工程背后隐藏的惊世秘密,还原那段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真相。

在研究室那略显局促却堆满书籍资料的空间里,苏逸日夜埋首。他的书桌上铺满了泛黄的方志、晦涩难懂的水利典籍以及密密麻麻写满笔记的纸张。他凭借着自己扎实的学术功底,运用现代先进的计算方法,试图从那些零散、隐晦的历史记载中,还原出秦朝水利工程的精确覆盖范围。

这是一项艰巨无比的任务,如同在黑暗的迷宫中寻找出口。古籍中的数据往往模糊不清,度量衡的换算更是令人头疼,而且不同地区的记载还存在诸多差异。但苏逸没有丝毫退缩,他逐字逐句地甄别、比对,反复推敲每一个可能有用的信息。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战,终于,一幅令人惊叹的画面逐渐在他眼前清晰起来。

通过复杂精细的计算,苏逸发现秦朝的水利工程网络之庞大远超想象。以都江堰和郑国渠为核心,辐射出无数条大大小小的灌溉渠道,如同人体的血脉一般,遍布当时秦国的广袤疆土。这些水利设施所覆盖的农田面积,足以养活数以千万计的人口。而且,不仅仅是面积广阔,其灌溉效率更是极高。通过合理的分水、引流设计,确保每一块土地在不同季节都能得到恰到好处的水量滋养,使得粮食产量得到了飞跃式的增长。

据他推算,在都江堰建成后的几十年间,成都平原的粮食产量相较于之前增长了数倍之多。原本时常遭受旱灾、洪灾侵袭,粮食歉收的土地,摇身一变成为了丰饶的粮仓。而郑国渠的功绩同样斐然,它使得关中地区大片的盐碱地得到改良,粮食产量从原来的亩产寥寥数斗,提升到了足以自给自足且有余粮上缴国库的程度。这些实打实的数据,无一不彰显着秦朝水利工程的伟大成就,它们是秦国能够迅速崛起、走向兴盛的关键基石。

然而,当苏逸将这些振奋人心的研究成果与传统史书上的记载相对比时,一个巨大的矛盾突兀地摆在了眼前。史书中,尤其是汉代史官所撰写的史籍,充斥着对秦朝 “苛政致贫” 的描述。在他们的笔下,秦朝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沉重的赋税、徭役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民不聊生成为了秦朝社会的常态。可苏逸手中的数据却分明显示,凭借着发达的水利工程,秦朝完全有能力养活庞大的人口,为百姓提供相对稳定的生活保障。

这个矛盾让苏逸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之前研究汉代史官篡改历史的种种线索。他越发笃定,这又是汉代史官出于政治目的,对秦朝进行抹黑的结果。为了彻底戳穿这个谎言,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苏逸决定走出书斋,深入到水利工程周边的村落中去,探寻那些散落在民间、鲜为人知的传说与古老的碑记,期望从这些民间记忆的碎片中找到更多有力的佐证。

苏逸带领着考古队队员,沿着古老的河道、渠岸,穿梭在一个个古朴宁静的村落之间。他们与当地的村民促膝长谈,听老人们讲述祖辈流传下来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珍贵的民间传说如同璀璨的珍珠,被一一挖掘出来。

有一个传说讲述的是,在秦朝时期,每当洪水来临前夕,村里的古井就会发出奇异的声响,仿佛是神灵在预警。村民们依据这个信号,提前做好防洪准备,多次成功躲避了洪灾的侵袭。而这个古井,正是当年秦朝水利工程规划中的一部分,用于观测地下水位变化。这个传说不仅体现了秦朝水利工程的科学性,更反映出当时百姓与水利设施之间紧密的依存关系。

还有一个故事提到,秦朝官府曾派遣水利专家定期到村里指导百姓维护水利设施,并且传授先进的农耕技术。在专家的帮助下,村里的粮食产量逐年攀升,百姓们的生活日益富足。这些故事与史书中 “苛政致贫” 的记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进一步印证了苏逸的猜想。

在一个偏远的小村落,苏逸迎来了一个重大发现。那是在一座废弃的庙宇角落里,他敏锐地察觉到一块半埋在泥土中的残碑。他兴奋地叫来队友,用刷子小心翼翼地清理碑面。随着泥土一点点剥落,碑上的文字逐渐显露出来,尽管历经岁月侵蚀,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但苏逸依然凭借着深厚的古文功底,辨识出了其中关键的信息。

“看,这上面写着水利维护的分工,秦朝对水利如此重视,怎么可能是苛政致贫?” 苏逸激动地指着碑上的文字,向队友们说道。碑文中详细记载了秦朝在当地设立的水利管理机构,以及各个人员的职责分工,从渠道巡查、堤坝修缮到水源调配,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而且规定严苛、执行到位。这充分表明,秦朝统治者将水利工程视为国之根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维护与管理,只为保障百姓的生计,促进农业的发展。

这块残碑的发现,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历史学界掀起了波澜。它以实物证据的形式,狠狠地打脸了汉代史官对秦朝的抹黑。苏逸深知,这只是冰山一角,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之下,肯定还隐藏着更多类似的证据,等待着他去发现。

回到研究室后,苏逸并未满足于现有的成果。他将新发现的民间传说、碑记资料与之前的数据研究相结合,开始撰写一篇具有颠覆性的学术论文。在论文中,他详细阐述了秦朝水利工程的伟大成就,从工程规模、灌溉效益到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一一列举详实的数据作为支撑。同时,他深入剖析了汉代史官篡改历史的动机与手段,通过对比民间真实记忆与正史记载的矛盾之处,揭示了历史真相被掩盖的过程。

然而,论文的发表之路并不顺利。许多传统学术期刊对苏逸的观点持谨慎态度,担心引发学界争议。但苏逸没有气馁,他坚信真理越辩越明。他利用网络平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布出去,引发了广大历史爱好者和民间学者的热烈讨论。许多人纷纷提供自己所知道的线索、资料,支持苏逸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苏逸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组成了一个民间学术研究团体,致力于挖掘更多被埋没的历史真相。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团队力量的壮大,苏逸越发感受到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不仅仅是为了还原秦朝的历史,更是为了守护历史的尊严,让后人能够看到真实的过去。在每一个晨曦初露或是繁星满天的时刻,苏逸都会望向远方,心中默默发誓,一定要沿着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继续走下去,直到历史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在一次团队研讨会上,成员们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有的成员提出,可以利用最新的考古探测技术,对秦朝水利工程遗址进行更精准的勘查,寻找可能存在的地下暗渠、分水设施等,进一步完善工程数据。还有的建议,深入研究秦朝的法律文献,看看其中关于水利、农业、民生的规定,从制度层面揭示秦朝的治国理念。苏逸认真聆听着大家的建议,心中满是感动与欣慰。他知道,有了这些伙伴的支持与智慧,他们离真相越来越近了。

于是,新一轮的研究行动迅速展开。苏逸和团队成员们兵分多路,有的奔赴考古现场,操作先进的探测仪器,在地下探寻历史的痕迹;有的埋头于古籍库,翻阅那些尘封已久的秦朝法律典籍,寻找关键的制度线索。每一个人都满怀热情,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考古现场,探测仪器传来了令人振奋的信号,疑似发现了一条秦朝时期的地下暗渠。队员们小心翼翼地进行挖掘,随着泥土的移除,一块块古老的砖石逐渐显露出来,它们排列整齐,工艺精湛,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与建造的。这条暗渠的发现,不仅为秦朝水利工程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证据,也让人们对古人的智慧有了更深的认识。

而在古籍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队员们从秦朝法律文献中发现,秦朝对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维护有着严格的法律保障。凡破坏水利设施者,将受到严厉惩处;同时,官府还鼓励百姓积极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给予相应的奖励。这些法律条文充分体现了秦朝统治者对水利事业的高度重视,以及通过法治手段保障民生的治国方略。

苏逸将这些新的发现再次融入到论文之中,使其更加完善、严谨。他相信,随着证据链的不断充实,总有一天,学界和社会大众将不得不正视这段被篡改的历史,承认秦朝的辉煌成就。在这个过程中,苏逸也从一个孤独的探索者,成长为一名引领团队前行的旗手,他将带着大家的期望与梦想,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破浪前行。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