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昌言的头像

昌言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2/03
分享
《大秦真相》连载

第四章 初入汉墓

苏逸自大学毕业以来,心中怀揣的那团对历史真相炽热的火焰从未熄灭。凭借在校期间积累的扎实专业知识以及对考古事业的无限热忱,他一路过关斩将,如愿以偿地加入了由赵峰领衔的声名远扬的考古队。这支考古队在业内素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丰硕的考古成果著称,能成为其中一员,苏逸深感荣幸,同时也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未作过多停留,苏逸便跟随考古队马不停蹄地奔赴此次的目的地 —— 山东银雀山汉墓发掘现场。一路上,他的心情既紧张又兴奋,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古籍中对汉墓的种种描述,想象着即将揭开的历史面纱背后会藏着怎样的惊天秘密。透过车窗,望着沿途不断变换的风景,他深知自己离心中那个神秘的历史世界越来越近了。

当车辆缓缓驶入发掘现场,苏逸只觉眼前一片尘土飞扬,耳畔瞬间被各种嘈杂的声音充斥。现场人声鼎沸,挖掘器械嗡嗡作响,工人们忙碌地穿梭于各个土坑之间,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专注与执着。苏逸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自己略显慌乱的内心,抬眼望去,只见赵峰队长站在土坑边缘,大声指挥着队员,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落,他抬手随意一抹,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土层。

赵峰,这位在考古界摸爬滚打多年的资深专家,有着自己独特的指挥风格。他身形高大魁梧,常年的户外考古工作让他的皮肤黝黑发亮,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那双眼睛却炯炯有神,透着一股久经沙场的锐利。凭借多年练就的眼力,他能精准判断挖掘方向,在复杂多变的考古现场,总能迅速找到最有价值的突破点。然而,长期面对考古资金短缺、人手不足等棘手问题,他的眼神中又时常透着一丝疲惫与无奈。此刻,他扯着嗓子,对着对讲机大声喊道:“东边那块,再往下挖半米,注意动作轻点,别伤着文物!” 声音在喧闹的现场回荡,队员们闻声而动,迅速调整挖掘进度。

苏逸跟在一旁,既紧张又激动,眼睛紧盯着发掘土层,心脏在胸腔里剧烈跳动,仿佛要蹦出来一般。他深知,每一层泥土的揭开,都可能意味着一个重大历史发现的诞生。就在这时,人群中突然传来一阵惊呼:“有东西出土了!” 苏逸的心跳陡然加速,他赶忙挤过人群,只见第一批简牍已破土而出。这些简牍在泥土的包裹下,若隐若现,却散发着一种神秘的历史气息,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

苏逸的手微微颤抖,他拿起小毛刷,小心翼翼地靠近简牍,轻轻刷去上面的泥土。每一个动作都轻柔得如同在呵护一件稀世珍宝,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损坏了这些历经千年岁月洗礼的珍贵文物。他的眼神中满是专注与虔诚,呼吸也不自觉地放缓,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和眼前的这些简牍。周围的队员们也都围拢过来,大家屏气敛息,目光紧紧跟随着苏逸的双手,现场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随着泥土一点点被清理干净,简牍上的字迹逐渐清晰起来。苏逸凑近一看,心中不禁一阵狂喜,这些简牍上记载的竟是一些失传已久的兵书篇章,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孙子兵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强忍着内心的激动,按照考古规范,迅速对简牍进行编号、拍照、记录,每一个步骤都做得一丝不苟。一旁的赵峰队长看到苏逸的表现,微微点头,眼中流露出一丝赞许之色。

“干得不错,小苏,第一次上手就能这么沉稳,很难得。” 赵峰拍了拍苏逸的肩膀,声音带着几分欣慰。

苏逸抬起头,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谢谢队长,我只是太激动了,没想到一来就能碰上这么重大的发现。”

“这才只是个开始,后面的路还长着呢。” 赵峰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语气中既有对未来的期待,也有一丝隐隐的担忧。“咱们这一行,机遇与挑战并存,每一次发掘都是一场与时间、与未知的赛跑。”

苏逸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深知赵峰所言非虚。考古工作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除了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地下环境、难以预料的文物保存状况,还要应对外界的种种压力与干扰。但此刻,看着眼前刚刚出土的简牍,他心中的那份热情与决心愈发坚定,无论前方等待他的是什么,他都要沿着这条考古探秘之路走下去。

接下来的日子里,苏逸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汉墓的发掘工作中。他每天早早地来到现场,跟随队员们一起挖掘、清理、保护文物,忙得不亦乐乎。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学到了许多实用的考古技能,如如何判断土层年代、怎样使用专业工具进行精细挖掘等,还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朋友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但都因对考古事业的热爱而汇聚于此。他们在休息间隙,常常聚在一起分享彼此的考古经历、探讨历史谜题,让苏逸受益匪浅。

然而,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问题也接踵而至。由于资金有限,一些先进的考古设备无法配备,这给文物的探测与保护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比如,在对墓室深处进行探测时,缺少高精度的地下成像仪,队员们只能凭借经验和手感,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进,大大增加了工作的危险性。人手不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队员们常常需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疲惫不堪。

有一次,在挖掘一个陪葬坑时,由于连续工作时间过长,一位队员体力不支,险些晕倒在土坑中。苏逸见状,赶忙上前扶住他,心中满是担忧。“大家都太累了,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他对赵峰说道。

赵峰皱着眉头,眼中满是无奈,“我也知道,可眼下资金和人手一时半会儿也解决不了,咱们只能咬牙坚持。”

苏逸沉默不语,他明白队长的苦衷。在这个时候,退缩显然不是选项,只能想办法克服困难。于是,他主动提出增加自己的工作时长,分担队友的压力。其他队员见状,也纷纷效仿,大家齐心协力,硬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继续推进发掘工作。

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下,苏逸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 —— 探寻历史真相。每到夜晚,当其他队员都已进入梦乡,他还独自坐在帐篷里,借着微弱的灯光,研读白天出土的简牍资料。他试图从这些只言片语中,解读出更多关于汉代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填补历史空白。有时候,为了一个字的释义、一段史料的关联,他会查阅大量的古籍文献,反复推敲,直至深夜。

随着对简牍研究的深入,苏逸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这些简牍中所记载的兵书内容,与传统流传版本存在诸多差异。有些战术的运用、兵器的描述甚至是完全不同的版本,这让他不禁怀疑,历史上的兵家思想是否在传承过程中发生了扭曲或遗漏?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他决定利用休息时间,前往当地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寻找更多与之相关的资料进行比对。

当地的图书馆虽然规模不大,但收藏的古籍却颇为丰富。苏逸在书架间穿梭,如同一只饥饿的猎豹在寻找猎物,终于找到了几本与汉代兵书相关的古籍。他如获至宝,迅速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仔细研读起来。在博物馆,他参观了各种汉代文物展览,从兵器实物到兵俑造型,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试图从中找到与简牍内容相印证的线索。

经过一番深入研究,苏逸越发肯定了自己的判断。这些出土简牍所承载的信息,极有可能是纠正传统史观中兵家思想传承误区的关键。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自己的发现分享给队友们,希望能共同探讨,进一步挖掘其中的历史价值。

第二天清晨,苏逸早早地来到考古现场,召集队友们围坐在一起,兴奋地讲述了自己的发现。队友们听后,纷纷表示惊讶与钦佩,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在讨论过程中,大家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和见解,让苏逸深受启发。

“小苏,你这发现太重要了,看来咱们这次发掘不光是出土几件文物那么简单,还可能改写历史学界对汉代兵家思想的认知啊!” 一位队友激动地说道。

“是啊,不过这也意味着我们的责任更重大了,后面的工作可得更加小心谨慎。” 另一位队友补充道。

赵峰队长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大家的讨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看到大家这么有干劲,我很开心。咱们这一路虽然辛苦,但只要能有所发现,为历史研究做出贡献,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众人的欢声笑语中,新一天的发掘工作又拉开了帷幕。苏逸望着眼前忙碌的场景,心中豪情万丈。他知道,自己正在参与一场伟大的历史探秘之旅,每一个发现、每一次讨论,都让他离历史的真相更近一步。无论前方还有多少艰难险阻,他都将与队友们携手共进,永不言弃。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