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昌言的头像

昌言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3/03
分享
《大秦真相》连载

第一十六章 文化溯源

在成功揭开秦道历史被掩盖的真相、引发学界热议之后,苏逸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他深知,秦朝能够在战国乱世中迅速崛起,横扫六国,建立起大一统的庞大帝国,绝非偶然。其兴盛的背后,必然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因素在发挥关键作用。于是,苏逸将目光投向了在历史长河中曾闪耀独特光芒的墨家。

墨家,这个在先秦时期与儒家并称 “显学” 的学派,以其独特的思想理念、精湛的技艺专长,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墨家逐渐式微,其诸多成就与贡献也渐渐被尘封于岁月之中。苏逸决心深入墨家曾经活跃的古村落、遗址,试图从那些残垣断壁、出土器物中,寻觅到秦朝兴盛与墨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穿梭于山林之间,历经艰辛,终于找到了几处保存相对完好的墨家古村落遗迹。踏入这些村落,仿佛踏入了一个与外界隔绝的时空胶囊,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村落中的建筑布局错落有致,虽历经风雨侵蚀、战火破坏,依然能看出当初规划的精巧。苏逸仔细观察着这些建筑的结构,发现它们多采用坚固耐用的砖石材料,且在防御设计上独具匠心,墙角、门窗等处设有暗格、机关,既能有效抵御外敌入侵,又便于村民隐蔽、反击。这让苏逸不禁联想到墨家倡导的 “非攻” 理念,即反对侵略战争,但同时注重自身防御能力的提升,这些村落建筑无疑是墨家思想在生活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在村落的废墟中,苏逸俯身挖掘,陆续出土了一些带有墨家标记的残简。这些残简,每一片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苏逸怀着敬畏之心,小心翼翼地将残简带回研究室,借助先进的文物修复技术与古文解读专家的帮助,开始逐字逐句地解读其中的奥秘。

经过漫长而细致的研究,苏逸惊喜地发现,秦国在崛起过程中,竟大量借鉴、重用了墨家的理念来治国理政。墨家主张 “兼爱”,倡导人们不分亲疏贵贱,相互关爱、平等互助。秦国将这一理念融入社会治理,打破了传统贵族与平民之间森严的等级隔阂,使得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更为顺畅,民众的凝聚力得到极大增强。在面对国家建设、战争动员等重大任务时,百姓们不再因身份差异而相互疏离,而是齐心协力,为了共同的目标奋勇向前。

墨家的 “尚贤” 思想,更是成为秦国选拔人才的重要准则。在战国时期,各国普遍存在贵族世袭制度,官职、爵位大多被贵族子弟垄断,寒门子弟难有出头之日。而秦国却大胆革新,摒弃这种陈腐的用人机制,广纳贤才。无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能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都能在秦国获得施展才华的舞台。许多墨家子弟凭借自身在工程技术、军事谋略、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专长,进入秦国朝堂、军队,为秦国的崛起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例如,秦国的水利工程建设、道路修筑等浩大工程,背后都离不开墨家工匠的精湛技艺与科学管理;在军事领域,墨家的守城器械技术更是大放异彩。

在一处秦军遗址发掘现场,苏逸和考古队员们正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突然,苏逸的目光被一台深埋地下、但保存相对完整的投石机所吸引。这台投石机造型独特,与传统的投石机相比,在结构设计、动力传输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改良痕迹。苏逸兴奋地招呼队员们:“看,这就是墨家技术与秦军实战结合的产物,秦朝重用墨家,才有了这么强大的军事力量。”

原来,墨家在机械制造、守城器械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他们研发的投石机,能够精准地将巨石投射到远距离目标,对敌方城墙、阵营造成巨大破坏。秦国引入墨家的投石机技术后,并非简单照搬,而是结合自身实战需求,组织工匠与墨家子弟共同进行改良。他们优化了投石机的弹射角度调节装置,使其能够根据不同战场环境、目标距离迅速调整,大大提高了命中率;在动力方面,采用了更坚韧的绳索、更强力的扭力弹簧,增加了投石机的射程与威力。改良后的投石机在秦军历次对外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战争利器。

不仅如此,墨家注重实践、强调功利的学风,也与秦国追求富国强兵的目标高度契合。墨家子弟不尚空谈,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无论是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手工业技艺的提升,还是军事装备的研发,他们都能凭借扎实的知识与技能,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秦国在墨家的影响下,大兴实业,推动了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实力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随着秦朝的覆灭、汉朝的建立,历史的风向发生了急剧转变。汉代统治者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奉为正统,其他学派的思想则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压。墨家,因其与儒家思想存在诸多相悖之处,且在秦朝时期曾发挥重要作用,更是成为被打压的重点对象。

汉代史官在撰写史书时,秉承统治者的意志,对秦朝重用墨家的历史事实刻意隐瞒、歪曲。他们将秦朝描绘成一个依靠苛政、暴力统治的野蛮王朝,完全忽视了墨家思想为秦朝带来的文明进步、社会和谐因素。在儒家 “仁政”“礼治” 的话语体系下,墨家的 “兼爱”“非攻”“尚贤” 等理念显得格格不入,被有意边缘化。这种文化上的打压,使得后世对秦朝的认识产生了严重偏差,墨家在秦朝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也被长久地掩埋于历史尘埃之下。

苏逸通过对墨家古村落、遗址的深入探究,以及对出土文物、古籍残简的细致解读,逐渐还原了这段被遗忘的历史真相。他意识到,要想全面、客观地认识秦朝的兴盛,就必须重新审视墨家文化在其中的重要地位。

为了将这一研究成果公之于众,苏逸再次投身于艰苦的学术创作之中。他查阅大量资料,对比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力求在论文中构建起一个完整、清晰的墨家与秦朝关系的论述框架。论文开篇,他详细阐述了墨家文化的内涵、核心思想及其在先秦时期的广泛影响力;接着,以详实的考古发现、文献证据为依托,深入剖析了墨家思想如何融入秦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推动秦国从一个西陲小国迅速崛起为大一统帝国;最后,他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汉代尊儒后对秦文化、墨家思想的打压行为,指出这种文化垄断导致历史真相被歪曲的危害。

然而,论文的发表之路依旧充满荆棘。传统学界长期受儒家正统观念的熏陶,对墨家的研究相对薄弱,且对苏逸这种挑战既有历史认知的观点持有疑虑。许多学术期刊担心引发争议,对他的稿件持观望态度。但苏逸并没有气馁,他深知自己所做的是还原历史真相的正义之举,只要证据确凿、论证严谨,终能得到学界的认可。

于是,苏逸一方面继续深入挖掘墨家遗址,寻找更多有力的实物证据;另一方面,他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寻求支持与建议。在一次国际古代文化研讨会上,苏逸的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们对墨家在秦朝的作用产生了浓厚兴趣,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疑问。苏逸与他们展开深入交流,从不同文化视角对墨家思想进行解读,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研究思路。

会后,一些国际学者主动与苏逸合作,他们带来了先进的考古技术与跨文化研究方法。在合作过程中,苏逸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对疑似墨家遗址的区域进行大面积扫描,发现了几处此前未被发现的地下遗迹;运用碳 - 14 年代测定法,精确判断出土文物的年代,为研究提供了更精准的数据支持。同时,跨文化研究方法让苏逸能够将墨家与同时期其他古代文明的类似思想、技术进行对比,凸显墨家文化的独特价值与国际影响力。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苏逸手中的证据越来越充分,论文也越发完善。终于,一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决定发表他的论文。论文一经发表,如同在学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墨家在秦朝历史中的地位,许多历史爱好者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这段被埋没的历史,对秦朝的认识有了全新的视角。

在这场学术风暴的推动下,相关的研究课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的学者专注于研究墨家思想在秦朝灭亡后的传承与演变,探寻其对后世民间工艺、社会组织的潜在影响;有的致力于挖掘秦朝时期墨家与其他学派之间的交流互动,试图构建更为完整的先秦学术交流网络;还有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墨家遗址进行数字化重建,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墨家文化的魅力。

苏逸看到自己的研究引发了如此热烈的反响,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自己离揭开秦朝兴盛的全部真相又近了一步,但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他暗暗发誓,将继续沿着这条文化溯源之路走下去,不遗余力地挖掘更多历史的珍宝,让那些被遗忘的文明之光重新闪耀于世。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