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昌言的头像

昌言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3/20
分享
《大秦真相》连载

第二十四章 国际视野

苏逸在国内掀起的秦朝历史研究热潮,犹如一阵强劲的东风,跨越重洋,引起了国际史学界的广泛关注。他那本极具开创性的《大秦真相》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海外史学爱好者与专业学者之间传阅,书中所揭示的那些被尘封千年的秦朝辉煌成就,宛如璀璨星辰,点亮了国际学界对古老东方历史新的探索热情。不久之后,一封封来自世界各地知名学术机构的邀请函纷至沓来,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国际历史学术研讨会的诚挚邀约,苏逸深知这是让秦朝历史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绝佳契机,毫不犹豫地欣然应允。

当苏逸踏入那宽敞明亮的会议大厅时,一种浓厚而热烈的学术氛围扑面而来。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操着各种语言的学者们齐聚一堂,他们或是历史研究领域的泰斗,著作等身,声名远扬;或是崭露头角的新锐,满怀着对未知历史的探索欲望,眼神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大厅内,人们交头接耳,交流着各自最新的研究发现与见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维的碰撞,让空气中都弥漫着智慧的火花。

苏逸身着笔挺的西装,步伐沉稳自信地走向发言席。他身姿挺拔,面容沉静,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东方学者特有的儒雅气质,又带着几分历经学术磨砺后的坚毅。站在发言席上,他微微调整了一下麦克风,目光扫视全场,眼神中透露出谦逊与友善。此时,背后的大屏幕缓缓亮起,一幅绘制精细的世界地图跃然其上,紧接着,秦朝错综复杂却又极具影响力的贸易路线图如同一幅神秘的脉络,逐渐在世界地图上清晰呈现。

“尊敬的各位学者,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苏逸用流利的英语开场,声音沉稳而富有磁性,瞬间吸引了全场的注意力,“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诸位一同探寻两千多年前那个伟大的东方帝国 —— 秦朝的历史奥秘。长久以来,秦朝在世界历史的叙述中,犹如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我们对它的了解多局限于只言片语。然而,近年来通过一系列考古发现与深入研究,一个全新的、真实而震撼的秦朝正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

随着苏逸的讲述,大屏幕上的画面不断切换,从气势恢宏的秦长城遗址航拍图,到工艺精湛的兵马俑特写;从记载详细的秦简文字解读,到还原精准的秦朝水利工程布局图。每一幅画面都仿佛是一扇通往秦朝时空的大门,让台下的学者们目不暇接,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声。

“秦朝最为世人瞩目的成就之一,便是统一度量衡。这一举措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与智慧光芒。” 苏逸轻点手中的遥控器,屏幕上聚焦出一组古代度量衡器具的图片,“在秦朝统一之前,各国度量衡标准混乱不一,犹如一盘散沙,极大地阻碍了经济贸易的交流与发展。秦朝统治者以高瞻远瞩的眼光,推行统一度量衡政策,使得全国上下在商业往来、物资调配、工程建设等诸多领域有了统一的标准与规范。这不仅促进了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它为秦朝与周边国家及地区的贸易往来搭建了坚实的桥梁。”

台下的学者们纷纷点头,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关键信息。一位来自欧洲的资深经济史学家不禁插话道:“苏教授,您提到的这点非常关键。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统一度量衡无疑是推动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先驱之举。但我很好奇,秦朝是如何确保这一政策在如此广袤的疆域内有效实施的呢?要知道,即便是在现代社会,推行统一标准都面临诸多挑战。”

苏逸微微点头,面带微笑回应:“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秦朝能够成功推行统一度量衡,离不开其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与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秦朝设立了专门的官府机构,负责度量衡器具的制作、校准与监管。同时,通过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对违规使用非标准度量衡器具的行为予以严厉惩处。此外,秦朝还在各地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百姓们深知统一度量衡对国家发展与个人生活的重要性。这些措施多管齐下,确保了统一度量衡政策得以顺利落地实施。”

苏逸的解答让台下学者们恍然大悟,纷纷投来钦佩的目光。紧接着,他话锋一转,将话题引向了另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领域 —— 丝绸之路的前身秦商路。

“诸位,当我们谈及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丝绸之路无疑是一条熠熠生辉的纽带。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早在丝绸之路之前,秦朝便已开辟了多条繁荣的商路,它们宛如一条条无形的脉络,将秦朝与周边乃至远方的国度紧密相连。” 大屏幕上,秦商路的路线图被用醒目的线条勾勒出来,沿线的重要城市、贸易据点以及出土文物的遗址纷纷被标注清晰。

“这些秦商路不仅仅是商品贸易的通道,更是文化传播、技术扩散的高速路。以造纸术为例,虽然我们通常认为造纸术在东汉时期才得以完善并广泛传播,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秦朝时期已经出现了造纸术的雏形。” 说着,苏逸展示了几张出土的带有纤维纹理的秦代薄片文物图片,“这些薄片虽然粗糙简陋,但已具备了纸张的基本特征。沿着秦商路,这种造纸技术的雏形逐渐向外传播,对中亚地区的书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地的人们在接触到这种新型书写材料后,开始借鉴学习,从而推动了自身书写文化的变革与发展。”

苏逸的讲述犹如一场精彩的历史穿越之旅,将台下的学者们带入了那个遥远而神秘的时代。他们沉浸其中,仿佛亲眼目睹了秦朝的商队满载着丝绸、瓷器、茶叶等珍贵货物,沿着蜿蜒曲折的商路,穿越沙漠、翻越高山,将东方的文明之光播撒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在提问环节,会议大厅内的气氛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不同肤色的手纷纷高高举起,犹如一片茂密的森林,学者们迫不及待地想要与苏逸深入探讨秦朝历史的诸多细节。

一位来自中东地区的考古学家站起身来,神情激动地问道:“苏教授,据我所知,秦朝在建筑领域有着非凡的造诣,如万里长城、阿房宫等宏伟建筑令人惊叹。我想了解一下,秦朝的建筑技术在对外交流中是否也有传播与融合的迹象?我们在当地的一些古建筑遗址中发现了类似榫卯结构的建筑痕迹,这是否与秦朝建筑技术有关呢?”

苏逸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他热情地回应:“您的发现非常敏锐!秦朝的建筑技术确实堪称一绝,尤其是榫卯结构,它以精巧的设计、稳固的连接,让建筑屹立千年而不倒。沿着秦商路以及军事扩张的路线,秦朝的建筑工匠们与周边地区有着广泛的交流。在一些西域古城遗址中,我们发现了不少运用榫卯原理建造的房屋、城墙遗迹,这充分证明了秦朝建筑技术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对当地建筑风格与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跨文化的技术交流与融合,不仅丰富了当地的建筑文化,也为世界建筑史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深入探讨,会议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苏逸凭借着扎实的学术功底、详实的研究资料以及出色的表达能力,成功地让秦朝历史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台下的学者们对他报以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掌声不仅是对他个人学术成就的赞誉,更是对古老秦朝历史魅力的折服。

会后,各国学者纷纷围拢过来,与苏逸交换联系方式,表达进一步合作研究的意愿。一些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的编辑当场向苏逸约稿,希望他能将更多关于秦朝历史的研究成果分享给全球读者。还有的学者邀请苏逸前往他们所在的国家讲学,共同开展实地考古调研项目,深入挖掘秦朝历史与当地历史文化之间的潜在联系。

苏逸满载而归,心中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他深知,这次国际历史学术研讨会仅仅是一个开端,秦朝历史在国际视野下还有着无限广阔的探索空间。回到国内后,他迅速组织团队,积极筹备与国外学者的合作项目。他们开始整理国内尚未公开的考古资料,翻译成多种外文版本,为国际合作研究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同时,苏逸还亲自挑选团队成员,组建国际交流小组,负责与国外学术机构保持密切沟通,协调合作事宜。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