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稿初成,犹如一艘精心打造的航船,即将扬帆起航,驶向学界与大众认知的海洋。苏逸满怀期待,计划通过一场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正式发布他们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在向学界寄送了《大秦真相》的摘要后,他本以为会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几圈探索真理的涟漪,却未曾料到,这颗石子竟掀起了惊涛骇浪。
传统史学权威们在收到摘要后,仿佛被触动了最敏感的神经。他们联名发出质疑,措辞强硬,认为苏逸等人的研究是对传统史学认知的严重挑衅。在这些权威眼中,秦朝的历史早已盖棺定论,他们所尊崇的史书典籍,历经岁月沉淀,不容置疑。苏逸团队所提出的诸如秦朝重用墨家、汉代史官蓄意篡改秦史等观点,彻底打破了他们固有的学术框架,动摇了他们一直以来所秉持的历史观念。
与此同时,网络舆论也如同炸开了锅,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支持者们犹如发现了新大陆,对苏逸团队的创新研究赞不绝口。他们在各大历史论坛、社交媒体上激情洋溢地留言,称赞《大秦真相》为人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秦朝的崭新窗口,让那些被尘封已久的历史功绩得以重见天日。这些支持者中,不乏年轻的历史爱好者、独立学者,他们渴望突破传统史学的束缚,探寻更为真实的过去。
然而,反对者的声音同样高亢而尖锐,他们言辞激烈地指责苏逸等人是在 “亵渎历史”。在他们看来,苏逸团队仅凭一些考古发现、古籍残简,就妄图推翻流传千年的历史定论,实在是过于狂妄自大。这些反对者有的是深受传统史学教育影响的普通读者,有的则是站在权威阵营、企图维护既有学术秩序的保守派学者,他们的言论在网络上迅速蔓延,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
苏逸身处这场舆论风暴的中心,深刻感受到了旧观念的根深蒂固。他深知,这一切背后是自汉代以来历代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对秦朝历史蓄意歪曲所留下的遗毒。千百年来,人们在这种被篡改的历史叙述中生活,已然将错误的认知视为真理,如今要想正本清源,谈何容易。
面对外界如汹涌潮水般的质疑与反对,苏逸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选择暂时闭关,回到家中,试图在这片宁静的小天地里寻找内心的安宁,为即将到来的学术交锋积蓄力量。
坐在窗前,望着楼下聚集的媒体和抗议人群,苏逸心中焦虑万分。窗外的喧嚣仿佛要冲破玻璃,直直地刺进他的耳膜,扰乱他的思绪。他翻开古籍,手却止不住颤抖,“我真的错了吗?” 那一页页熟悉的文字,此刻却仿佛变得陌生而充满敌意,每一个字符都像是在质问他的狂妄与莽撞。多年来的研究历程在脑海中不断闪现,那些在考古现场的艰辛挖掘、在古籍库中的日夜苦寻、与团队成员们的激烈争论,难道都只是一场徒劳?
在这极度的迷茫与焦虑之中,苏逸的目光偶然扫到了角落里摆放的古埙。那是他一次偶然在古玩市场淘到的,据说来自久远的古代,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他缓缓拿起古埙,轻轻吹奏一曲。埙声悠扬而深沉,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将他带离了这纷扰的现世,带回到历史的长河之中。在那悠悠的旋律里,他仿佛看到了秦朝工匠们辛勤劳作修建水利、铺设道路的身影,看到了墨家子弟凭借智慧为秦国发展添砖加瓦的场景,看到了那些被汉代史官恶意删减、歪曲的历史原本真实而鲜活的模样。
随着最后一个音符的落下,苏逸的思绪渐渐清晰,眼神中重新燃起了坚定的光芒,“不,我没错,我要坚持。” 他深知,自己所追寻的是历史的真相,而非迎合世俗的认可。那些传统史学权威虽声名显赫,但他们所维护的或许只是被权力粉饰后的虚假历史;那些网络上的反对者,虽言辞激烈,但他们的观点更多是基于惯性思维,而非对事实的深入探究。
苏逸重新振作起来,他将自己关在书房,开始了更为深入的备战。他反复翻阅资料,每一份考古报告、每一页古籍摘抄,都被他重新审视、分析。对于传统史学权威提出的质疑,他逐一列出,仔细研究,寻找更为有力的证据进行反驳。他发现,有些权威质疑秦朝重用墨家,理由是古籍中关于墨家在秦朝活动的直接记载稀少。但苏逸通过对秦朝官职体系、工程建设模式以及出土文物上墨家标记的综合研究,推断出墨家子弟很可能是以特殊身份融入秦国各个领域,并非以传统学派名义公开活动,这就解释了为何直接记载不多。
同时,苏逸还积极与团队成员线上沟通,分享自己的新发现与新思路。团队成员们虽身处各地,同样承受着舆论压力,但他们在苏逸的鼓舞下,纷纷振作精神,继续投入到研究工作中。有人重新核查水利工程数据,确保计算的精准无误;有人深入研究秦朝法律文献,寻找关于墨家思想在秦法中渗透的蛛丝马迹;还有人对秦道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进行整理,为苏逸提供更多实物证据支持。
在闭关期间,苏逸还意外收到了一些来自民间的鼓励信件。这些信件有的来自偏远山区的历史老师,他们在简陋的教室里,用苏逸团队的研究成果启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让孩子们知道历史并非只有书本上那单一的模样;有的来自退休的老工程师,他们凭借专业知识,对秦朝的工程技术发表自己的见解,为苏逸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还有的来自普通的上班族,他们虽整日忙碌于生计,但对历史怀着一颗热忱之心,在信中表达了对苏逸坚持真理的敬佩与支持。
这些信件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了苏逸的心,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意识到,自己并非孤立无援,在追求历史真相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虽身处不同角落,但都怀揣着对真实历史的向往。
随着学术研讨会日期的临近,苏逸愈发沉稳自信。他将自己精心准备的资料、论证逻辑反复打磨,力求在研讨会上做到无懈可击。他知道,这场研讨会将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他与传统史学观念的正面交锋,也是向世人揭示秦朝真相的绝佳机会。
为了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论点,苏逸还专门拜访了几位资深的考古学家和历史文献专家,他们虽身处不同学术阵营,但都对苏逸的探索精神表示赞赏。在交流中,他们提供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考古线索和古籍解读思路,让苏逸受益匪浅。比如,一位长期研究古代兵器的专家指出,秦朝兵器上的一些特殊工艺痕迹,很可能与墨家的冶金技术有关,这为苏逸论证秦朝重用墨家在军事领域的体现提供了新的实物依据。
苏逸回到家中,将这些新收获融入到自己的总研究资料中,继续挑灯夜战。不仅如此,他还重新梳理了秦朝水利工程与农业发展之间的数据关联,发现通过水利灌溉,秦朝粮食产量的提升幅度远超之前预估,这进一步证实了秦朝在经济层面的卓越成就。同时,他深入探究了秦道修建时的人员调配细节,挖掘出不少能展现秦朝组织管理高效性的新证据。
窗外的喧嚣依旧,但苏逸的内心已波澜不惊。他望着远方,心中默默发誓,一定要在研讨会上力挽狂澜,让历史的真相穿透层层迷雾,照耀在每一个人的心头。他仿佛看到了那本《大秦真相》在研讨会后,如同火种一般,点燃人们对真实历史探索的热情,让更多被掩盖的历史瑰宝得以重现人间。而他,将作为这一切的推动者,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无畏地前行。
在研讨会前的最后一个夜晚,苏逸再次拿起古埙,吹奏出一曲激昂奋进的旋律。这旋律不仅是他内心坚定信念的抒发,更是向即将到来的挑战宣战。他相信,只要自己坚守初心,凭借扎实的研究与无畏的勇气,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迎来历史真相破晓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