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逸怀揣着那股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在校园的林荫道上脚步匆匆,直奔林教授的办公室而去。一路上,他的脑海中不断回响着课堂上与教授的那场对话,那些尚未解开的谜团如同嗡嗡作响的蜂群,扰得他心烦意乱,却也愈发坚定了他寻求真相的决心。
林教授的办公室位于校园深处一座爬满常春藤的老式建筑内,推开门,一股淡淡的书香混合着陈旧纸张的气息扑面而来。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户,洒在屋内堆积如山的书籍上,给整个房间蒙上了一层静谧而庄重的氛围。林教授此刻正坐在书桌前,专注地翻阅着一本古籍,听到开门声,他微微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之色。
“小苏啊,快进来坐。” 林教授放下手中的书,摘下眼镜,轻轻擦拭着镜片,声音温和却又透着几分学者特有的威严。
苏逸略带拘谨地走到教授对面的椅子旁,缓缓坐下,双手不自觉地交握在一起,似乎这样便能稍稍平复他内心的紧张与激动。
“教授,我…… 我这几天一直被秦朝的那些事儿困扰着,尤其是‘焚书坑儒’,越想越觉得不对劲。” 苏逸微微皱着眉头,眼神中满是诚恳与急切。
林教授推了推重新戴上的眼镜,目光深邃地凝视着苏逸,缓缓开口道:“小苏啊,你今天的问题提得很好,历史从来不是铁板一块,要有敢于质疑的勇气。我当年也像你一样,在故纸堆里迷茫,后来才明白,考古实证是打破旧认知的关键。”
苏逸微微一怔,他没想到平日里看起来总是沉稳睿智的林教授,竟也有着和自己相似的过往,不禁竖起耳朵,全神贯注地聆听起来。
林教授的目光渐渐变得有些悠远,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自己那段青涩而又充满挣扎的学术岁月。“那时候,我刚踏入历史研究的领域,满心满眼都是书本上那些被奉为圭臬的传统史观。我像个虔诚的信徒,一字一句地诵读、钻研,从未想过要去质疑它们。当时学界对于秦朝的评价,几乎是一边倒的负面,苛政、暴政、文化毁灭,这些标签被牢牢地贴在了秦朝的身上,而我也理所当然地接受了这一切。”
林教授站起身来,缓缓踱步到窗边,手指轻轻拂过窗台上那盆绿意盎然的菖蒲,继续说道:“直到有一次,我参与了一个小型的考古发掘项目,地点就在传说中的秦朝故地。那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我们在挖掘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奇怪的遗迹。有一处疑似是小型的藏书窖,里面虽然没有完整的书籍,但却残留着大量被焚毁后的灰烬和碳化的书页碎片。从这些碎片的材质、书写风格以及内容的只言片语推断,它们绝非普通人家的藏书,极有可能是当时一些文人雅士或贵族精心收藏的典籍。这一发现让我大为震惊,因为按照传统史观,在‘焚书’之后,民间的藏书应该几近灭绝,可眼前的景象却与这一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冲突。”
苏逸的眼睛越睁越大,他仿佛能看到那个尘土飞扬的考古现场,看到林教授眼中最初的震惊与迷茫,内心也随之泛起层层涟漪。
“从那以后,我便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曾深信不疑的史料,一本本、一页页地翻阅、比对,试图找出其中的漏洞和矛盾之处。这个过程漫长而又痛苦,我遭受了来自同行的质疑,甚至有人认为我是在离经叛道,妄图推翻前人的定论。但我不甘心就这样放弃,我知道,如果不打破这些旧有的桎梏,我们永远无法触及历史的真相。” 林教授的声音微微有些颤抖,那是回忆起往昔艰辛时的真情流露。
苏逸感同身受地点点头,他此刻才真正明白,追求历史真相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布满了荆棘与坎坷。
“在之后的岁月里,我四处奔波,走访各地的博物馆、考古遗址,查阅那些被尘封在角落里的古籍孤本。每一次新的发现,都像是黑暗中的一点微光,虽然微弱,却足以支撑我继续前行。慢慢地,我发现了越来越多与传统史观相悖的证据,秦朝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般黑暗无光。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驰道等举措,虽然在实施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从长远来看,对国家的统一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焚书坑儒’一事,也有着更为复杂的背景和缘由,并非简单的文化毁灭。” 林教授转过身来,目光坚定地看着苏逸,眼中满是鼓励与期待。
“教授,那您后来是怎么突破这些困境的呢?” 苏逸迫不及待地问道。
林教授微微一笑,重新坐回到书桌前,拿起一支钢笔,轻轻敲击着桌面,说道:“关键在于,我学会了将书本知识与考古实证相结合,同时参考多方面的史料进行综合分析。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部史书的记载,因为撰写史书的人难免会受到当时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就像司马迁的《史记》,固然是史学经典,但他身处汉朝,汉朝建立在秦亡的基础之上,为了彰显自身的正统性与优越性,在描述秦朝时,或多或少会带有一些主观色彩。所以,我们既要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又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用实证去检验、去修正那些可能存在偏差的观点。”
苏逸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心中豁然开朗。他意识到,自己之前之所以困惑,正是因为过于依赖书本上的单一说法,而忽视了考古发现以及其他可能存在的证据。
“小苏啊,你今天能来找我,提出这些问题,我很高兴。这说明你有着敏锐的历史洞察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这在年轻一代的学者中是难能可贵的。” 林教授语重心长地说道。
“教授,我明白了,我一定努力探寻真相。” 苏逸眼神明亮,微微点头,语气中带着坚定与决心。
“很好,既然你已经有了方向,那我就给你推荐一些资料,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林教授说着,起身走到书架旁,仔细搜寻起来。不一会儿,他抱出一大摞书籍,放在苏逸面前。
苏逸定睛一看,这些书籍中有许多古籍孤本的影印版,还有一些是国内外最新的历史研究前沿资料。他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这些珍贵的资料无疑是他探寻历史真相路上的有力武器。
“这本《秦史秘闻考》是一位老学者穷其一生心血所著,里面收录了许多他在各地走访调研时发现的与秦朝有关的奇闻轶事,虽然有些内容尚未得到广泛证实,但却能给你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角度。还有这本《考古发现与秦史重构》,是近年来考古学界关于秦朝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里面详细介绍了许多重要的考古发掘成果以及它们对秦史研究的影响,你一定要认真研读。” 林教授一本本地介绍着,眼中满是对这些书籍的珍视。
苏逸小心翼翼地将这些书籍整理好,放入书包,心中满是感激之情。“教授,太感谢您了,这些资料对我来说太重要了。”
林教授摆了摆手,笑道:“不必客气,学术传承本就是我们的责任。我当年也是在前辈的指引下,才逐渐走出迷茫,如今看到你,就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希望你能保持这份质疑精神,在历史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从林教授的办公室出来,苏逸感觉自己仿佛脱胎换骨一般,心中的迷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无比坚定的探索信念。他深知,前方的道路依然崎岖,但有了林教授的指引和这些珍贵的资料,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去揭开那段被岁月尘封的秦朝历史真相。
回到宿舍,苏逸迫不及待地打开一本本资料,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他时而皱眉沉思,时而奋笔疾书,将书中的重要信息、自己的疑问以及思考心得一一记录下来。随着阅读的深入,他越发感觉到秦朝历史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一定要让世人看到一个真实的秦朝,一个并非被简单定义为 “暴政” 的朝代。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苏逸仿佛着了魔一般,整日泡在图书馆、资料室,与那些古籍、论文为伴。他还积极参加各种历史学术研讨会,不放过任何一个与专家学者交流的机会。每一次交流,他都能收获新的知识和启发,让他在探索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然而,苏逸的探索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一次校内的历史研究小组讨论会上,当他提出自己对于秦朝 “焚书坑儒” 的新见解时,立刻遭到了部分同学的质疑。
“苏逸,你这想法太偏激了吧?《史记》上明明写得清清楚楚,‘焚书坑儒’就是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对知识分子的一场残酷迫害,你怎么能轻易推翻呢?” 一位同学皱着眉头,语气中带着几分不满。
“就是啊,你这些所谓的新见解,有什么证据支持吗?不会是你自己凭空臆想出来的吧?” 另一位同学也附和道。
苏逸并没有被这些质疑声吓倒,他深知,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争议是在所难免的。他冷静地站起身来,将自己这段时间以来收集到的考古证据、古籍中的疑点以及林教授的观点一一阐述出来。
“同学们,我并不是要否定《史记》的价值,它的确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但我们不能因为它的权威性,就盲目地接受其中的所有观点。历史是复杂的,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去分析。就像我刚才所说的,这些考古发现和古籍中的疑点,都表明‘焚书坑儒’一事可能存在我们尚未了解的真相。我提出这些新见解,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希望大家能一起深入探讨,共同揭开历史的面纱。” 苏逸的声音沉稳而有力,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虽然仍有部分同学对苏逸的观点持保留态度,但也有不少同学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问题,甚至有人主动表示愿意和苏逸一起深入研究。这让苏逸感到十分欣慰,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至少已经在身边的同学中播下了质疑与探索的种子。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苏逸越发感觉到自己知识的匮乏。他意识到,仅仅依靠现有的资料和自己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专业的知识。于是,他决定申请参加一个国际历史学术交流项目,希望能在国外的学术氛围中汲取更多的养分,为自己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申请过程并不轻松,苏逸需要准备大量的材料,包括自己的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以及推荐信等。他整日忙碌于收集资料、撰写论文,常常忙到深夜。但他从未有过怨言,因为他知道,每一份努力都在向着心中的目标靠近。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苏逸成功获得了参加国际历史学术交流项目的机会。当他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他知道,这将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探索秦朝历史真相道路上的又一次重大机遇。
在出国之前,苏逸再次来到林教授的办公室,向他汇报自己这段时间的研究进展,并请教在国外学习需要注意的事项。
林教授听完苏逸的汇报,满意地点点头,说道:“小苏啊,你做得很好,我很高兴看到你的成长。在国外学习,你要多听、多看、多交流,把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理念带回来,同时也要积极传播我们中国的历史文化。记住,历史研究无国界,我们的目标是共同探寻人类历史的真相。”
“教授,我记住了,我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苏逸眼神坚定,语气庄重地说道。
带着林教授的嘱托和自己的梦想,苏逸踏上了前往国外的征程。他望着飞机窗外那浩瀚无垠的蓝天,心中豪情万丈。他知道,前方等待他的将是未知的挑战与机遇,但他毫不畏惧,因为他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历史探索之路,并且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