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逸怀揣着自己这段时间以来呕心沥血研究得出的初步结论,满怀期待地穿梭于各个学术场合,向一位位史学专家虚心请教,渴望能得到他们的指点与认可,为自己探寻历史真相的征程注入更多的智慧与力量。然而,现实却如同一堵冰冷坚硬的墙,给他迎头一击。
在那场备受瞩目的学术交流会上,苏逸紧张又兴奋地站在讲台上,投影仪的光芒照亮了他手中的资料,也映照着他眼中闪烁的光芒。他深入浅出地阐述着自己对于汉代史官篡改秦朝历史的论据、推理过程以及初步结论,声音微微颤抖,那是激动与期待交织的颤音。他本以为台下的专家们会被这些新颖的观点所吸引,会展开一场热烈而富有深度的学术探讨,共同挖掘历史深处被掩埋的真相。
可万万没想到,迎接他的却是一片冷漠与嘲讽。几位在史学界久负盛名的权威专家,坐在前排,交头接耳,脸上满是不屑。当苏逸讲完,等待着提问与交流环节时,一位头发花白、德高望重的老专家缓缓站起身来,推了推架在鼻梁上的眼镜,目光冷峻地看着苏逸,开口便是毫不留情的批评:“年轻人,你这研究简直是离经叛道!我们传承了数百年的秦朝史观,岂是你凭借几本古籍、几次考古发掘就能轻易推翻的?你太浮躁,太急于求成了,根本没有领会历史研究的严谨性。”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会场中回荡,每一个字都如同一把利刃,刺痛着苏逸的心。
紧接着,另一位专家也附和道:“是啊,秦朝以苛政闻名,‘焚书坑儒’更是板上钉钉的史实,历代史书都有明确记载,你却在这里标新立异,提出什么篡改之说,实在是荒谬至极。” 会场内顿时议论纷纷,大多数人都倾向于支持老专家们的观点,看向苏逸的眼神里充满了质疑与责备,仿佛他是一个妄图扰乱史学界秩序的捣乱分子。
苏逸站在台上,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张了张嘴,想要辩解,却发现喉咙干涩,发不出一点声音。那些他精心准备的论据、那些花费无数日夜研究得出的结论,在这一刻仿佛都失去了力量,被老专家们的权威言论轻易地碾压。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孤独的舞者,在聚光灯下卖力地表演,却得不到任何掌声,只有冰冷的嘘声。
在众人的注视下,苏逸低着头,脚步沉重地走出会场,耳边还回荡着专家们的批评声。校园里的枫叶随风飘落,他伸手接住一片,看着那枯黄的颜色,心中五味杂陈。“他们不相信没关系,我一定要找到铁证。” 苏逸紧握着拳头,指甲几乎嵌入掌心,心中的不甘如同燃烧的火焰,越烧越旺。他望着远方,眼神坚定,心中默默发誓一定要证明自己。
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秋风萧瑟,卷起层层落叶,在苏逸的脚边盘旋。他的思绪飘回到了那些在古籍室埋头苦读的日子,一本本泛黄的古籍在他手中翻过,每一个发现都曾让他欣喜若狂;又想起了在考古现场,尘土飞扬中,他小心翼翼地清理文物,期待着能从那些古老的物件中找到解开历史谜团的钥匙。那些艰辛与汗水,那些日夜的坚守,难道都要因为这些老专家的几句话就付诸东流吗?不,他绝不甘心。
苏逸深知,自己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来自学界权威的压力,更是传统观念这座大山的沉重压制。数百年来,人们对秦朝的认知早已固化,那些流传下来的史书被奉为圭臬,不容置疑。而他想要撬动这座大山,谈何容易?但他也明白,历史的真相不会永远被掩埋,只要自己不放弃,就一定能找到那把打破坚冰的锤子。
回到家中,苏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对着满屋子的书籍和资料发呆。墙上贴着他整理的各种资料卡片、思维导图,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和线条,都是他一路走来的足迹。他重新审视着自己的研究,思考着是不是哪里还存在漏洞,是不是论证过程还不够严谨。在自我反思的同时,他也没有忘记那些支持他的声音,虽然微弱,但却如黑暗中的星光,给予他力量。
他想起了在一次小型学术沙龙上,有几位年轻的学者曾对他的观点表示出兴趣,虽然当时他们没有当场表态支持,但眼中闪烁的好奇与思索之光,让苏逸看到了希望。还有那些在网络学术论坛上,匿名给他留言鼓励的网友,他们有的分享自己的见解,有的提供一些小众古籍的线索,这些来自陌生人的善意,让苏逸倍感温暖。
苏逸决定重新出发,他调整了研究计划,不再局限于已有的古籍资料和考古发现。他开始关注一些边缘学科的研究成果,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找到突破点。例如,他研读了古代社会学的相关著作,试图从社会结构、阶层流动的角度分析秦朝时期的社会状况,进而推断史官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撰写史书的影响;又涉猎了古代文化传播学的知识,思考信息在古代是如何传递、保存以及被篡改的,探究汉代官方意识形态是如何通过文化传播手段渗透到史书编纂中的。
同时,苏逸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加入了一些国际历史研究社群。在那里,他结识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历史爱好者和学者。他们分享着各自地区的历史研究动态、考古发现,苏逸从中获取了大量国内鲜见的资料和新颖的研究视角。有一次,一位欧洲学者分享了他们在研究古罗马历史时,发现官方为了政治目的篡改历史的案例,这让苏逸深受启发,他与这位学者深入交流,探讨古代帝国在意识形态统治下的史学共性,为自己的研究拓宽了思路。
在这个过程中,苏逸也遇到了不少困难。由于语言障碍,在与国际学者交流时,有时会出现误解;而且不同国家的历史研究体系和方法存在差异,需要他花费大量时间去适应和学习。但苏逸没有退缩,他利用翻译软件、查阅专业词典,一点点克服语言难关;虚心向国外学者请教研究方法,不断融合创新。
随着研究的深入,苏逸逐渐发现了一些新的线索。在古代社会学的研究中,他了解到秦朝时期虽然实行严苛的律法,但在社会底层,却存在着一些自发的民间组织,这些组织在文化传承、社会互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传统史观中秦朝百姓苦不堪言、文化凋零的描述并不相符。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汉代官方在推行儒术的过程中,设立了专门的文化机构,对史书编纂、文献整理进行严格管控,这进一步佐证了他关于汉代史官受官方意识形态影响而篡改秦朝历史的观点。
这些新发现让苏逸信心倍增,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这些成果分享出去,再次挑战学界的传统观念。他精心撰写了一篇更为详细、严谨的学术论文,不仅涵盖了之前的研究成果,还融入了新的证据和思考。在论文中,他详细阐述了从不同学科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力求做到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然而,当他将论文投稿到国内几家知名学术期刊时,却再次遭遇了挫折。大多数期刊以 “观点过于激进,缺乏充分论证” 为由拒绝了他的稿件。苏逸看着那些退稿信,心中满是无奈,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他知道,自己距离成功还有一段距离,但每一次的碰壁都是成长的磨砺,只要自己不放弃,总有一天,他会让学界正视那段被篡改的历史。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苏逸坐在书桌前,窗外的月光洒在他的身上,映照着他略显疲惫却依然坚毅的面容。他翻开那本已经被他翻得破旧不堪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他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有困惑、有喜悦、有挫折、有希望。他再次握紧了手中的笔,在新的一页上写下了自己的计划和决心:继续深入研究,寻找更多证据,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绝不回头。他相信,只要心中有光,就一定能穿透黑暗,抵达历史真相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