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昌言的头像

昌言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2/09
分享
《大秦真相》连载

第五章 惊世发现

随着银雀山汉墓发掘工作的稳步推进,越来越多令人惊叹的文物破土而出,其中数量最为可观的当属那些承载着历史厚重记忆的简牍书籍。它们如同沉睡千年后被唤醒的时光使者,每一片都似乎在低语着往昔的故事,亟待考古队员们去解读、去破译。

苏逸自这批简牍现世起,便如同着了魔一般,日夜奋战在整理与研究的第一线。他的帐篷里堆满了各种考古工具、古籍资料以及密密麻麻写满笔记的本子,日夜灯火通明,宛如一座小型的学术堡垒。苏逸深知这些简牍的价值不可估量,它们或许隐藏着足以改写历史的惊天秘密,因而每一个字符、每一处墨痕他都不敢有丝毫懈怠,仔细端详、反复琢磨。

一日,在长时间高强度的专注研读后,苏逸的眼睛因过度疲劳而布满血丝,身形也略显憔悴,但他的精神却高度亢奋,仿若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原来,他惊觉在这些简牍书籍之中,多次毫无避讳地出现了汉初统治者的名讳。这一发现非同小可,按照常理,在封建王朝时代,避讳是极为严格的制度,臣民对于帝王的名字需敬而远之,书写时往往采用缺笔、改字等方法以示尊崇。然而,眼前这些简牍却公然违背了这一常规做法,这让苏逸瞬间警觉起来。

他顾不上休息,迅速翻阅大量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多方面的历史背景知识,反复考证、比对、分析。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一个大胆而惊人的念头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 —— 这极有可能彻底颠覆传统的 “焚书” 认知。倘若这些简牍成书于秦代,彼时并不存在对汉初统治者名讳的避讳需求,那么所谓的秦朝大规模 “焚书” 一事,或许并非如历代史书所记载的那般决绝、彻底,其中定有诸多隐情被岁月尘封,有待重新审视。

苏逸兴奋难耐,心脏在胸腔里剧烈跳动,仿佛要冲破胸膛。他迫不及待地冲出帐篷,手中紧紧握着那几卷关键简牍,一路小跑着去找队友分享这一重大发现。此刻,他满心以为大家会和他一样激动不已,共同为这即将改写历史的新契机欢呼雀跃。

然而,现实却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当他来到众人聚集的休息区,兴奋地将自己的发现一股脑儿地倒出来后,迎接他的并非全是期待中的支持与赞同,而是质疑与反对的声浪。

队友 A 皱着眉头,一脸怀疑,率先发难:“苏逸,这怎么可能?史书上明明白白写着焚书,你这几卷简牍能说明什么?《史记》可是史学经典,历经千年传承,难道还能有假?你别仅凭这一点蛛丝马迹就轻易推翻前人定论,这太草率了。” 队友 A 在考古队里算是资历较深的一员,平日里做事规规矩矩,深受传统学术熏陶,对既定的历史认知深信不疑,此刻他的话语中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感,试图以传统史学的 “大山” 压下苏逸的新观点。

苏逸涨红了脸,急切地辩解道:“你看,这些名讳绝不是偶然出现,它意味着这些书成书于秦代,根本没有大规模焚书,我们得重新审视。我们一直以来都太过依赖传统史书的记载,可历史是复杂的,真相往往藏在这些细节之中。这些简牍是从汉墓出土的不假,但它们所承载的信息很可能追溯到秦代,这是实实在在的第一手资料,比后世史书的转述可信度更高,怎么能视而不见呢?” 苏逸越说越激动,手中的简牍因他的用力而微微颤抖,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执着,他坚信自己的发现绝非无的放矢,而是开启历史真相大门的关键钥匙。

队友 B 面露犹豫之色,轻声嗫嚅道:“可是…… 这跟我们学的也差太多了,得谨慎啊。” 队友 B 刚加入考古队不久,年轻且充满朝气,但在学术观点上缺乏主见,总是习惯于跟随大流。一方面,他被苏逸的热情与新发现所触动,内心深处也渴望探索未知;另一方面,多年来接受的传统教育以及队友 A 等前辈的权威影响,又让他不敢轻易迈出这一步,陷入了两难的挣扎之中。

此时,休息区的气氛变得凝重而紧张,其他队友们也纷纷交头接耳,各抒己见,一时间议论纷纷。有的支持队友 A 的看法,认为应当遵循传统,以史书记载为准;有的则在观望,既不明确反对苏逸,也不敢贸然支持,生怕站错队。

苏逸环顾四周,看着这些平日里一同摸爬滚打、亲密无间的队友们此刻因观点分歧而分成不同阵营,心中不禁泛起一阵复杂的情绪。他深知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并非易事,尤其是在历史学界这个向来尊崇传统与权威的领域。但他更清楚,如果因为困难就放弃对真理的追求,那么这些珍贵的考古发现将失去其真正的价值,历史的真相也将永远被掩埋在尘埃之中。

“大家静一静,听我说几句。” 苏逸努力平复自己激动的情绪,提高音量说道,“我理解大家的疑虑,毕竟传统史观深入人心,我们从小也是受这样的教育长大的。但我们作为考古工作者,手中掌握的是最直接的历史证据,我们的职责就是透过这些文物,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这些简牍的出现绝非偶然,它们是历史给我们的暗示,是打破常规认知的契机。我们不能因为害怕打破旧有观念就忽视新的发现,这对历史研究是不负责任的。” 苏逸的声音沉稳有力,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试图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唤起队友们对考古初心的坚守。

队友 A 听了苏逸的话,微微一怔,心中虽仍有抵触,但苏逸的诚恳与执着让他陷入了沉思。他不得不承认,苏逸的话有一定的道理,考古工作确实应以实物证据为重。然而,多年的学术惯性让他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转变观念,他依旧紧锁眉头,没有说话。

队友 B 则轻轻点了点头,似乎在苏逸的话语中找到了一些勇气,小声说道:“苏逸,我觉得你说得有道理,可是我们要怎么才能进一步证明你的观点呢?毕竟这关系到改写历史,不能仅凭这几卷简牍啊。”

苏逸见队友 B 的态度有所松动,心中一喜,连忙说道:“这正是我接下来要说的。我们首先要对这些简牍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包括材质、书写风格、内容连贯性等方面,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指向秦代成书的证据。同时,我们还要扩大搜索范围,在墓中其他区域以及周边可能的陪葬坑中寻找类似的文物或线索,相互印证。此外,与其他地区出土的同时期文物、古籍进行对比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从多个角度来支撑我们的新观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这个发现站得住脚,让更多的人信服。” 苏逸有条不紊地阐述着自己的计划,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揭开历史真相的那一幕。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队友们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虽然仍有部分人持有保留意见,但大多数人开始认可苏逸的提议,愿意与他一起深入探索这个惊世发现背后的历史真相。毕竟,大家都是因为对考古事业的热爱才走到一起,追求真理的火焰在每个人心中并未完全熄灭。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考古队按照苏逸的计划,重新调整了工作重心。一方面,苏逸带领着几位对简牍研究有专长的队友,日夜埋头于简牍的深度剖析。他们运用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对简牍的材质进行精细检测,分析其原料来源、制作工艺;仔细比对书写风格,与已知的秦代、汉代书法样本进行对照,寻找细微的差别;逐字逐句梳理内容,挖掘其中隐藏的历史信息、逻辑关联,力求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证明简牍成书于秦代的线索。

另一方面,其他队友则加大了对墓葬其他区域以及周边陪葬坑的勘探力度。他们小心翼翼地挖掘每一寸土地,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迹象,期待着新的文物或线索能够破土而出,为苏逸的发现提供有力的旁证。

日子一天天过去,整个考古队都沉浸在紧张而忙碌的工作氛围之中。苏逸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他既要指导简牍研究小组的工作,又要时刻关注墓葬勘探的进展,每天只能睡上三四个小时。但他毫无怨言,眼中始终闪烁着亢奋的光芒,因为他知道,自己正在追逐的是一个足以震撼历史学界的惊世发现,每一份付出都离真相更近一步。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持续深入的研究与勘探之后,一系列有力的证据逐渐浮出水面。在简牍的材质检测中,发现其采用的竹子品种在秦代较为常见,而到了汉代则因气候、地理等因素发生了变化,使用频率大幅降低;书写风格上,与秦代官方文书的书写特点高度吻合,一些特定的笔画、字体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秦代特征;内容方面,除了之前发现的汉初统治者名讳问题,还挖掘出多处与秦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相关的细节描述,与已知的汉代情况存在显著差异。与此同时,在墓葬的一个偏僻陪葬坑中,出土了几件带有秦代标志性纹饰的陶器,以及一片残损的丝帛,上面隐约可见秦代的文字记载,这些文物与简牍相互印证,进一步增强了苏逸观点的可信度。

当这些证据一一摆在众人面前时,原本持怀疑态度的队友们也不得不信服。大家围坐在一起,望着眼前堆积如山的研究资料和文物,眼中满是惊叹与钦佩。

“苏逸,这次真的多亏了你,要是没有你的坚持和敏锐洞察力,我们可能就错过了这个改写历史的机会。” 队友 A 走上前来,拍了拍苏逸的肩膀,脸上露出了真诚的笑容,语气中满是歉意与感激。此刻,他已经彻底放下了心中的成见,为自己之前的固执感到惭愧,同时也为苏逸的成功感到由衷的高兴。

“是啊,苏逸,你太了不起了!这一发现不仅对我们这次考古发掘意义重大,对整个历史学界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队友 B 也跟着附和道,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自己也亲身经历了一场伟大的学术胜利。

苏逸望着这些曾经与自己争论不休,如今却齐心协力支持自己的队友们,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一路走来,虽然充满艰辛与坎坷,但正是因为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才使得这个惊世发现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我们整个考古队的荣誉。” 苏逸微笑着回应道,声音略带哽咽。“接下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把这个发现整理成严谨的学术报告,向全世界公布,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的真相。”

在众人的欢声笑语中,新一天的考古工作又拉开了帷幕。苏逸深知,这只是揭开历史神秘面纱的一小步,前方还有无数的未知等待着他们去探索。但此刻,他心中充满了信心与豪情,坚信只要团结一心、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他们的璀璨印记。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