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六二九先生的头像

六二九先生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4/24
分享
《开荒(上)》连载

第十章 生存

生活就这样平静的过了下去。开荒集这边,老韩和汪大妈也在自己的地里起早贪黑的忙着,慢慢的家里也有了一些存粮,只是汪大妈经常在闲下来时,会静静的望着远方,她在心底里惦记着自己的小女儿,彩英一直没有离开过她,虽然家里清贫,但也算是娇生惯养,没吃过什么苦,这一去就是两年,不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能不能吃饱肚子,那个地主家的白眼狼有没有欺负她,想着想着就流下了眼泪,老韩也跟着唉声叹气,好在大女儿和二女儿也经常带着孩子回来,两位老人的生活也算是有些色彩。

汪大妈其实从心底里已经原谅彩英了,如果生活就这样过下去,几年后彩英归来,相信能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然而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平静的生活还没有过上几年,“大跃进”的浪潮终于席卷到了这个偏僻的小集镇。

一夜之间,乡镇府门前挂了一个牌子,上书几个大字:“开荒乡人民公社”,外围的墙被涂上了白色,刷上了红红的大字,“赶超英美”、“以粮为纲,大炼钢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前进入共产主义”等标语随处可见。村里刚装上的大喇叭里也开始播放宣传的歌曲。

石头村长从乡里开会回来,就把开荒村的村民们集中到学校里开会,他兴奋的向大家宣布:“我们开荒张人民公社正式成立了!”

村民们:“公社是什么意思?我们开荒不是老早就成立了吗?怎么又成立了?”

石头一看没有什么反应,撸了撸袖子接着说:“党中央制定了十五年赶超英国的目标,我们要一起为了这个雄伟的目标而努力生产!”

村民们:“英国是哪里?我们还不如他们吗?怎么样才算是赶超呢?”

“落实到我们的任务呢,就是要多产粮食,多养猪,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多做贡献!”

这下村民们听懂了,嗡嗡的讨论起来,有的说:“多种粮食,那要再开荒呗,荒里地多着呢,乡里可出人出钱开垦出来。”,又有人说:“开出来我们也没有多余的劳动力来种。”,老韩大声问:“我们就这么多的地,一亩地也就能出那么多粮食,怎么多产呢?猪倒是可以多养几头,老薛家的猪下了一大窝小猪,一家分两头养!”

大家哈哈的乐了,石头犹豫了一会说:“我也是听上面的指挥,听张书记和李乡长说其他地方早就动起来了,我们这里偏什么都慢一拍,我们如果现在再不干,落后别人就越来越远了。听说有的地方都亩产万斤了呢!”

汪大妈一听不乐意了:“亩产万斤?我就笨想,就那么大一片地,除非一颗秧苗,稻谷从根上开始长,一直长到页子顶,上面全部长满,一层层的堆在一亩地里,我可没有见过这样的稻子。”

村民们也跟着附和,越说越乱,石头敲了敲桌子:“安静,大家都安静。大家不要没见过就说做不到,其他地方都上了中央的报纸还有假?张书记说了,回头领我们去其他地方参观学习。这个事可以先放一放,还有两件事情要跟大家宣布一下。”

石头清了清嗓子:“一是公社成立了,公社食堂也要开张,大家把自己家里的锅碗瓢勺全部拿到食堂,以后就不用家里做饭了,大家都吃食堂。以后集中劳动,集中吃饭,不用再开小锅小灶的了。

“第二件事情是要建高炉,炼钢铁,今年国家定的指标是生产一千万吨,我们做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份子,不能落后,把多余的一些铁、铜等全部拿出来,炼成钢。”

老薛问:“那有的家里人多,有的人少,吃食堂都一样吃吗?”

石头回答:“都管饱!”

大家哈哈的笑了起来,石头接下来安排了各人的职责,食堂里由汪大妈牵头,带领几个妇女给大家洗菜做饭。石头亲自带着几个劳动力,负责在学校后面建高炉,街上的王铁匠原来是给大家做镰刀、铁锹的,被委任为炼钢的总工程师,负责高炉建设的设计和炼钢总指挥。

“大家可还有什么意见?没有意见的话呢,先把做饭的厨具和粮食都集中到公社食堂,家里不许再私自做饭了。老韩你负责收集破铜烂铁送集中到村口。”

大家稀里糊涂的,也没有人反对也没有人赞成,下午就轰轰烈烈的开始干了起来,首先是挨家挨户收各家的餐具。汪大妈家有两口锅,她只上缴了一个,另一个藏到了床底下。老韩问:“都吃大锅饭了,你还留口锅有什么用呢?”

“你懂什么,听我的没有错,周家的那几个半大小子正是吃饭的时候,他一家就能吃垮

食堂,我们自己留条后路,你就跟石头说咱们拆锅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个,扔掉了。”

汪大妈说的周家半大小子,一共有五个,分别叫周德一、周德二、周德三、周德四、周德五,生得五大三粗,是庄家里的好手,饭量也大,惹的父亲周善群言经常抱怨:“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啊!”

人多力量大,很快高炉建好了,张书记和李乡长亲自到现场点火。石头排了值班表,每家出一个人,轮流值班炼钢。

食堂也烧出了第一份饭菜,大家都到食堂端着碗,边排队边聊天,其乐融融。周家的五个小子确实能吃,吃了一碗再盛一碗,负责盛饭的薛大妈不乐意了:“就这么些饭,你们都吃了多少碗了,都给你们吃了,其他人吃个屁。”

“大妈,没吃饱,没力气干活啊,庄稼要收,钢要炼,一个人顶两个人用咧。”

薛大妈也没有办法,只好给每人又盛了半碗,赌气的说:“最后半碗了,不能再盛了,我们还没吃呢。”

炼钢的高炉这边,王铁匠,哦不,王工程师,掌握着火候,让值班的人不停的添加煤炭,煤炭烧完了就加柴火。村民们也感到很好奇,围了好多人看看到底钢是怎么炼出来的。

伴随着高涨的热情,三天后,第一块钢终于出炉了,老韩看着刚浇上水冷却下来的钢问:“这一块黑疙瘩,不能烧饭,不能锄地的,有什么用啊,忙活半天。”

王工程师还没有搭腔,石头说话了:“你懂什么,炼出来的钢不是我们自己用的,要上交给国家的,国家可以用它来制造枪炮,制造轮船飞机,赶走帝国主义列强,超超英美就靠它了,你就天天惦记着做饭、锄地,还有伺候你媳妇,格局能不能高一点”

围观的人轰的一声笑了。老韩弄了大红脸,也不好意思的笑了。石头带着几个人,给开荒公社的第一块钢披上了红绸子,亲自送到了公社,张书记和李乡长带着几个干部举行了隆重的交接仪式,张书记发表了讲话,说开荒起了个好头,第一块钢出炉,接下来就是要第二块,第三块,为国家多做贡献。

人们的亢奋没有维持几天,方方面面都感觉到越来越不对劲,首先遇到困难就是这座高炉,很快能烧的柴火用完了,能炼钢的破铜烂铁那些金属也用完了。石头就安排大家去砍树继续烧,再把集中起来用不上的铁锅、铝盆也当成炼钢的材料进行煅烧。还问老韩:“上次你们家不是摔坏了口锅吗?把烂锅也捡回来炼钢。”

老韩赶忙说:“早扔进去了。”

过了两天,薛大妈又找石头抱怨,说周家的几个小子太能吃了,粮食快被他们一家吃完了,其他家人看他们吃的多,生怕吃亏了,也多盛几碗,即使吃饱了也硬撑下去。

石头无奈,每次吃饭就在现场盯着,每个人最多只给盛两碗。晚饭馒头也只给两个。搞得大家怨声四起。

又过了几天,汪大妈又找过来,说蒸好的馒头数量少了,怀疑有人拿回家了。石头一想这还得了,就到食堂去查,不仅没查到,还搞的薛大妈几个人说名誉受到了侮辱,扬言要不干了。石头又不得不哄着她们继续干下去,否则劳累了一天的庄稼人没饭吃,闹的会更凶。

到了秋天,没有燃料,没有炼钢的材料,高炉终于停火了。然后公社食堂也陷入了困境,收上来的粮食大部分上缴上去,被外地来的大货车拉走了,食堂里收集的存粮食也吃的差不多了,原来的米饭换成了稀饭,稀饭也越来越稀。这个偏僻的小地方,什么都比别人慢一拍,他们还不知道,外面有的地方已经开始吃不上饭了。

最先表达不满的是周家的五兄弟,在向薛大娘要添饭遭到拒绝后说:“饭都吃不饱,哪有力气干活,下午的集体劳动我们也不去了,爱谁干谁干吧?”说完扔下碗走了。其他人也纷纷响应。下午石头来到地里,平时热火朝天准备秋种的村民们居然一个都没有来,这才开始慌了,赶快跑到公社找张书记和李乡长商量。

张书记长叹一声说:“要出事了,外面早就吃不上饭了,这个秋粮要不种下,开春可就要饿死人了。你赶快回去动员下乡亲们,地一定要种上。”

李乡长也点头称是。石头又返回村子跟大家诉苦:“秋种是黄金时间,一定要抓紧时间把种子下到地里去,再迟天气变冷了,地面结冰,想种也来不及了,食堂粮食快吃完了,开春如果没有收成,大家都喝西北风去。”

庄稼人家都明白这个道理,置气归置气,大家又拿起了锄头、铁锹来到了地里,忍受着挨饿的肚子,把小麦和油菜种了下去。

到了冬天,公社食堂终于停摆了,米、菜都吃完了,村民们彻底进入了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地步。秋种以后,是一段时间的农闲时间,往年人们可以聚在一起打打牌,吹吹牛,今年不行了,家家挎个篮子出去挖野菜。

冬天的第一场雪后,野菜也没得挖了,大家集中在小学里,商量着怎么过冬,这时候因为有前瞻性留下一口锅的汪大妈说:“这跟解放前有一年天旱不下雨的饥荒一样,要饿死人的。这个时候不能再各顾各的了,一定要拧成一根绳,把吃的集中到一起,每人每天限量供应,先不饿死人,大家都是乡邻乡亲的,不能看着有人挨饿死,扛过冬天,来年小麦子收下来就接续上了。”

几个经过饥荒的老年人点头说:“饥荒那年惨啊,路边都是饿死的人,没想到躲过那次饥荒,这次是躲不过了啊。”说着说着有几个人抹起了眼泪。

石头皱着眉头说:“有我在,一定不让大家饿死,大家听汪大妈的,把家里能吃的都集中起来,由汪大妈负责每日分配。我带几个年轻人到荒里抓鱼,打野兔、野鸭,女人们也去荒里看看能吃的草根都挖回来备着。”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