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六二九先生的头像

六二九先生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5/11
分享
《开荒(上)》连载

第一十八章 筑巢

似水流年,转眼到了70年代末,一场旱灾席卷了安徽各地,人民的生活再次陷入了困苦境地,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又一次受到了生存的考验。

在滁州凤阳县的小岗村,十八位农户冒着被扣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风险,签订了一份“生死契约”,将集体土地分包到户,契约中说:“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每户全年上交(缴)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下面是十八户户主的姓名和手印。

每次看到这个契约时,我都忍不住泪流满面,不工整的字体,甚至错别字,口语化的文字,却是满纸的担当,“不再向国家要钱、要粮”,在食不果腹之时,寻求变革,首先想到的是不再给国家添麻烦。我们这个民族,向来以礼仪之邦自居,以给人添麻烦为耻,在自己挨饿之时,想到的是给国家添加了麻烦!

分包到户后,当年的粮食生产总值超过了过去五年之和。让这十八户人家想不到的是,他们的承包制解决了温饱问题成为全国的典型,全国各地争相学习,从此我国解决了人民的温饱,踏上了富强之路。此后的发展,中国如同一匹脱缰之马,又如一辆不断加速的列车,一骑绝尘,创造了无数令世界瞠目结舌的成就,一举解决了全球1/4人口的吃饭问题,“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全国人民共同致富”、“小康”、“四化”等阶段目标一个个变为现实。

小岗村的变革无异是一场及时雨,一道惊天动地的闪电,一声振耳发聩的惊雷,横扫了华夏大地,安徽的凤阳和肥西最先开始了分包到组,到年底开荒集也开始了承包到户,这个时候张书记已经平反,重新当上了开荒公社的书记,李乡长因自知理亏,寻了个理由调到其他地方去了。张书记在开荒小学最大的教室里亲自主持了开荒村分田到户的全过程,制定了分田到户的总方案,那就是抓阄!

大大小小的田,按亩分好,根据大小、偏近、高低,分成上、中、下三类,全部揉成一团,分成三摊,每家派一个代表在上中下里分别抽取,达到亩数后,轮到下一家,顺序提前抽签决定,全过程公正公平、结果透明可信,抽到好田的喜笑颜开,抽到不好的也没有太生气,现场一片和谐的气氛。抽完后,再按每家人数进行微调,也允许大家互换,如果两家谈妥,重新登记便换田成功了。经过一番操作,实现全部承包到户,张书记宣布分田到户圆满结束,全场一片掌声!

分完地后再出生的孩子,是没有地可分的,这些孩子俗称“黑户”,所以家里人经常会开玩笑的跟他说,你是分完地后再生的,你是没有地的,你吃的都是家里人地里产出的粮食,长大后是要还的。

在分地当年,彩英二姐的老大家生了一个大胖小子,为了纪念这场运动,大名就取作周分田。薛家荒的老薛也添了一个孙子,不甘落后,取名叫薛分地,不过两个孩子都没有地,被家里人开玩笑好多年,一直内疚的生活着,盼望能长大还吃家里人粮食的债!

林成儒家六口人,一共分了二十来亩地,有好地,也有拐角地,一家六口人全部都扑到地里去了,田里每块土坷垃都恨不得敲碎,好种庄稼,农家肥也比别人家施的勤,到了秋收,原来林成儒的小茅草屋当成了仓库,居然圈下了半屋的粮食,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这下一家人彻底的摆脱了饥荒的威胁,大虎小虎也慢慢的长大了。孩子长大,老人变老,这是人生的自然规律,谁也无法躲避,老韩和汪大妈慢慢的变老,家里的主要劳动力移交到了林成儒这边,林成儒一手接过了养家糊口的重任,任劳任怨,毫无怨言,好在这么多年的农民生活磨练了他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成了村里种庄稼的好手,也赢得了村民们的尊重与信任,如果没有人提起,也没有人会再想到他原来还是一个地主家的少爷了。

大虎和小虎中学毕业,两个人无论如何也不肯再上学了,大虎说:“我反正不是上学的料,想早点在家里,帮家里干活。要上学让小虎上”

小虎也说:“我早就读不进去了,该识的字我也都认识了,也够用了,再上一天学也是浪费钱,还不如早点回来跟哥一块给家里干活。”

其实两个吃过苦的孩子,懂事的也特别早,看到姥姥、姥爷这么大年龄还在下地里干活,心里也不好受,妈妈身体不好,所有的重活累活又全部压在父亲一个人身上,便主动退学到家里帮忙干农活。那个时候大部分孩子的选择都是上完小学后就辍学回家种地了,很少有再继续上初中的。

林成儒一开始还反对:“家里不需要你们,我还干的动,你们要专心读书,多学知识!”

大虎说:“你和妈也上过高中,还不一样回家种地,种地比的是力气和技巧,跟读书一点关系没有。再说姥爷和姥姥年龄这么大了,你忍让他跟你一样下地干重活?”

林成儒也便不好再说什么。大虎和小虎大大加强了这个家庭的实力,承包地的活不在话下,三个人出工,挣的工分也多,林成儒压根没有感觉到“半大小子,吃死老子”,而是家里又增加了两个壮力,老韩乐得合不拢嘴,跟人聊天时总是说:“我是没有儿子,可我的两个外孙一个比一个强,比儿子还强百倍。”

两个孩子长大了,家里的三间房便住不下了,本来林成儒计划在旁边再接一间房子给大虎和小虎住,汪大妈想了想说:“我们现在有粮了,再也饿不着了,大虎和小虎也到了讲亲家的时候了,如果人家女方看到我们这一大家子挤在一起,还有我跟你爸这两个拖油瓶,肯定就不愿意了。我们干脆一步到位,以我们这三间房子为中点,两边再各盖三间,等两孩子成亲了,就一人分三间,拉起院子,我和你伯跟你和彩英住中间这三间,大虎和小虎一家三间,一家变三家,这样多好,孩子大了,也要分家出去,又都住旁边有个照应!”

“妈,这工程量太大了,我们手里也没有余钱,盖房子的人工、木料都要钱,怕是折腾不起啊。”林成儒担忧的说。

“怕什么,咱们盖的是茅草房,盖房子的材料只要能出力,都不要钱,后面几棵树砍了当房梁,也就打地基和垒墙要找前郢你二姐家的几个小子过来帮忙,又不要工钱,只管饭就成了。我们慢慢来,今年先盖三间,明年再盖另三间,墙头和院子等大小虎成亲后让他们自己拉。再说了,不盖好房子,指望什么给大虎和小虎讲亲家?”

全家热情都被汪大妈点燃了,彩英当天就跑了趟前郢,不仅喊了二姐家的两个小子来帮忙,当年周家的五小子也成了五个壮实中年,也承诺过来帮忙,不过要有酒菜才肯出力。自从生活变好以后,一家办事,全村帮忙已成了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挨家喊一下,管顿饭就行。

“工程队”组建完成后,开始准备建房的材料,老韩和林成儒定好了两块地,拉着牛用石滚压实,拉绳画好线,切成一块块盖房子的土块,晒干后拉回来,这个过程叫“捋土基”。这个土块不像后来会用火烧成的砖,早期土房子就直接用压实晒干的“土基”来盖,然后用水、泥、麦麸一起和好稀泥涂在两块土基之间起粘连作用把墙垒起来。屋后的几颗大树放倒,做了房梁、门梁,代家郢的木匠代少兵带着两个徒弟做了门窗,铺房顶的草早就准备好了,上春打下来的麦秸秆可以在房梁搭好后铺上去。这三间草房是生活变好后第一个大兴土木的工程,大家吃饱了饭,都有劲,劲往一处使,没过几天四面墙就立好了,看的老薛直是羡慕:“改年我也要盖他三间!”

四面墙垒好后,就要盖房脊,房脊是顺着东西两面墙垒上去的三角形,后来的瓦房也是这种盖法,从房顶中间向两边变低,房顶便是整个房子最高的地方,方便雨雪顺着房顶往下流。当房脊盖好后,开始两边一根根的放房梁,最上面三角形顶端的主房梁放上去是一个非常隆重的过程,这根房梁也是最粗的一块木头,两头各拴好长绳子由房顶上的人拉着,中间缠着一挂鞭炮,东西房脊上各坐一个人,拉着绳子,一人大喊一声:“上梁喽”,然后拉起绳子慢慢把这根房梁吊上去,升上去前,会跑来一个人点燃中间的鞭炮,房梁边上升鞭炮边响,再有两个人早坐在房子南北两面墙上,扔提前准备好的花馒头和糖果,下面一群孩子扑倒在地上抢,煞是热闹。

三间房子很快盖好了,家里的存款和粮食也消耗的差不多了,但一家人一点也不担心,承包田里的庄稼长势良好,风调雨顺的,马上又是一年好收成,粮仓又会充实起来,新房子里虽然空空如也,还没有家具,但大虎、小虎两兄弟很是高兴,当晚就打地铺搬到新房里去住了。

第二年又如法炮制,在另一边又盖了三间,家具也慢慢的置的差不多了,所谓家具,也不过是桌椅板凳和床。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