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残留在空气中的焦糊味与血腥气,还在隐隐诉说着那场战事的惨烈。营帐内,李光弼正对着一封朝廷诏令,神色凝重却又透着几分决然。那诏令之上,朱红的印章醒目刺眼,寥寥数语,却似有千钧之力 —— 命他即刻移军太原,镇守那北方军事重镇。太原,宛如一颗嵌入大唐北疆防线的明珠,扼守咽喉要道,其战略地位举足轻重。一旦落入叛军之手,那便如同打开了一道通往大唐心腹之地的大门,叛军铁骑将可长驱直入,肆意践踏山河,届时,半壁江山危矣。
李光弼深知此行责任重大,前路仿若布满荆棘的险途,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可那与生俱来的使命感与对大唐的忠诚,让他毫无惧色,毅然决然地挑起这副重担。夜幕低垂,营帐中烛火摇曳,昏黄的光晕映照着他坚毅的面庞,仿若一幅古旧的画卷,沉淀着凝重与深思。他俯身于堆满地图与古籍的案几前,手指沿着地图上太原的轮廓缓缓游走,眉头时而紧皱,似被难题所困;时而舒展,仿若灵光乍现。那地图之上,山川走势、河流脉络、城郭布局,皆被他反复审视,标记下一处处关键之地,或山川险要可设伏兵,或河流湍急能为屏障,或城垣薄弱需加修缮。
一连数夜,李光弼未曾合眼,营帐中的烛火彻夜长明,仿若暗夜中的灯塔,指引着他在这复杂局势中探寻出路。他不仅钻研地图,更将目光投向古籍,翻找着古今守城的经典战例,每一则战例,他都细细研读,剖析其中成败得失,汲取先辈智慧。从城墙的构筑、兵力的调配,到物资的储备、民心的凝聚,无一遗漏。那泛黄的古籍书页,在他频繁翻阅下,边角已然卷起毛边,满是他钻研的痕迹,墨香与烛烟交织在一起,弥漫在营帐之中,见证着他殚精竭虑的日夜。
其间,他还召集军中智囊,众人围坐于营帐之内,灯火通明,气氛热烈却又不失庄重。智囊们各抒己见,有的引经据典,提及古时某城以奇巧机关抵御敌军;有的则立足当下,分析叛军作战习性与太原周边实际。李光弼静静聆听,不时提笔记录,或点头赞许,或提出质疑,思维碰撞间,一条条守城妙计应运而生。他将这些想法与从古籍、地图中所得融会贯通,结合太原城独特的地势与人文环境,开始谋划一套前所未有的防御之策,既要坚守传统守城要义,更要创新应变,以应对叛军可能使出的百般诡计。
经过数日筹备,大军踏上了转战太原的征程。长途跋涉,人困马乏,可每一位将士心中都憋着一股劲儿,知晓此行关乎大唐国运,无人有怨言,唯有坚毅前行。当太原城那巍峨的轮廓出现在视野之中时,众人虽疲惫,却精神一振,仿若看到了新的战场,新的希望。
李光弼更是不及休整,一踏入太原城,便率着亲随展开全方位勘察。他身披战甲,身姿挺拔,大步登上城墙,城墙上的砖石历经岁月磨砺,透着古朴与厚重。他极目四望,城外的山川走势尽收眼底,连绵山峦似巨龙蜿蜒,其间有几处山谷幽深隐蔽,正是设伏的绝佳之地,他日若叛军来犯,可派奇兵隐匿于此,待敌军深入,突然杀出,打他们个措手不及;不远处,一条河流波光粼粼,水流虽不算湍急,却宽阔深邃,若巧妙利用,便可构筑防线,阻碍叛军攻城器械靠近。他目光深邃,将这些要点一一铭记于心,口中喃喃自语,似在与身旁将领交代着后续布防安排。
转身深入城中,李光弼仔细查看着城郭砖石的坚固程度,抬手轻叩,听那声响,判断砖石是否有松动、中空之嫌;每一座瞭望塔、箭楼,他都亲自攀爬,检查结构是否稳固,视野是否开阔,防御设施是否完备。对于城内兵力部署,他更是事无巨细,与城中守将逐一核对,询问各营兵力多寡、兵种配比,根据城防重点区域重新调配,确保兵力分布合理高效,既能守住要害,又能灵活支援各处。物资储备亦是关键,仓库之中,粮食堆积如山,可他仍仔细查验,查看是否有受潮发霉之况;兵器库里,刀枪剑戟寒光闪烁,他上手掂量,测试锋利程度,统计数量,盘算着能否应对持久战。
在城中,李光弼还特意走进市井街巷,他深知,民心所向,才是守城根基。街边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百姓们穿梭其中,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见将军前来,小贩们纷纷围拢,起初还有些拘谨,可李光弼那亲和的笑容与关切的眼神,让众人渐渐放松。一位卖蔬果的老者率先开口:“将军呐,咱太原城百姓盼着您来,可就怕那叛军攻城,咱这日子又要不安生咯。” 李光弼微笑着回应:“老人家放心,有我等在,定护太原周全,您且说说,这城中可有啥难处,或是对守城有啥想法?”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有的提及城中某段下水道可通城外,需谨防叛军利用;有的说邻里间青壮年愿自发组织帮忙守城。李光弼耐心倾听,不时点头,目光中满是思索,这些来自民间的声音,仿若点点微光,为他完善守城之策照亮了更多角落。他深知,只有整合全城军民之力,这太原城,方能如铜墙铁壁,抵御叛军侵袭。
与城中官员、将领的会面更是庄重且务实。大堂之上,李光弼端坐主位,展开朝廷诏令,声情并茂地传达旨意,言辞间满是对大唐的忠诚与守城的决心,令在场众人动容。他鼓励官员们各司其职,保障城中政务运转顺畅,组织百姓后勤支援;对将领们,则强调纪律与协作,依城防规划重新整军练兵,提升战斗力。一番交谈,凝聚起众人守城之志,仿若将一颗颗散落的珠子,串成了坚韧的绳索,牢牢捆绑着军民齐心的力量,只待叛军来犯,便给予迎头痛击,守护大唐北疆这一方重镇,续写李光弼的烽火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