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昌言的头像

昌言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1/30
分享
《李光弼:大唐烽火传奇》连载

第三十一章 家族传承,尚武遗风

柳城李氏,往昔在辽西之地虽也算名门望族,有着尚武的根基,可真正名扬天下、荣耀满门,却是因李光弼在大唐烽火中铸就的赫赫战功。自他溘然长逝后,家族祠堂便成了承载这份荣耀与传承的神圣之地,犹如一座不朽的精神灯塔,指引着后世子孙前行的方向。

祠堂内,雕梁画栋间弥漫着庄严肃穆的气息,李光弼的牌位高高供奉在正堂最显眼之处,朱漆的牌身刻着他的名号与谥号,在袅袅升腾的香烟环绕下,愈发显得厚重而威严。那香烟,仿若丝丝缕缕的情思,连接着现世与往昔,是晚辈们对先辈敬意与追思的具象化表达。

族中长辈们深知,家族荣耀并非只是挂在嘴边的虚名,若要延续这份荣光,必须让先辈的精神与事迹,如烙印般刻在晚辈们心间。于是,每逢朔望之日,或是家族有新子弟行过冠礼、笄礼,长辈们便会召集众人齐聚祠堂。孩子们鱼贯而入,起初还带着孩童的懵懂与顽皮,可一踏入这肃穆之地,望着那被香烟缭绕的牌位,顿时收敛起性子,小脸满是敬畏。

长辈们站在牌位前,清了清嗓子,声情并茂地讲述起李光弼的故事。“你们可知,先祖年少时,亦如你们这般,对演武场充满好奇,常眼巴巴地在边上张望,看着父辈们练武,眼中满是憧憬与向往。” 说着,长辈的目光扫过孩子们,似能看到李光弼当年的影子,“待到少年,他便勇敢地随队历练,初次上阵,虽青涩,却毫无惧色,奋勇向前。” 随着讲述,孩子们仿若穿越时空,看到了那个青涩却坚毅的少年,在沙场上摸爬滚打,一步步成长。

而当讲到战场上的纵横捭阖,长辈声调陡然升高,挥舞着手臂,模拟着指挥作战的模样,“太原保卫战时,叛军铺天盖地而来,云梯林立,投石车轰鸣,可先祖镇定自若,巧挖地道,奇兵突袭;又以巨型抛石车,砸烂敌军攻城器械,那场面,惊心动魄,硬是让太原城在风雨飘摇中屹立不倒!” 孩子们听得入神,眼睛瞪得溜圆,仿若亲眼目睹那般惨烈又精彩的战事,先辈的身影在脑海中愈发鲜活,也深知这份家族荣耀,是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中拼来的,来之不易。

讲罢故事,长辈们还会郑重地捧出木匣,里面装着李光弼曾经用过的兵器仿制品、穿过的甲胄残片。这些物件,虽历经岁月,有的刀刃已钝,甲胄上铆钉斑驳,却依旧散发着独特的气息。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伸出手,轻轻触摸,粗糙的触感仿若带着先辈的体温,传递着坚韧与果敢,铭记下家族传承的使命,那便是守护家族荣耀,传承尚武之风,为家国效力。

每逢重要节日,家族更是举行庄重仪式,将李光弼的经典战例搬演至现实。端午佳节,阳光炽热,祠堂前的演武场却热闹非凡,气氛炽热更胜骄阳。晚辈们分成两队,扮作唐军与叛军,身着简易却形似的甲胄,手持木刀木枪,模拟当年战阵。“叛军” 先行攻城,“云梯” 架起,喊杀声震天,“唐军” 则依着先辈的谋略,或用 “热油” 泼洒,或推动 “拒马” 阻挡,双方你来我往,尘土飞扬,汗如雨下。在这激烈 “战斗” 中,他们领悟着军事智慧,感受先辈身处险境却镇定指挥的气魄,体悟军旅精魂,让尚武精神于血脉中沸腾。

在日常日子里,家族对尚武精神的传承,更是如涓涓细流,渗透到生活每处细节。孩童启蒙,别家还在诵读诗词经文,李氏一族便设立专门武塾。天还未亮,天边晨曦未绽,武塾中已传来稚嫩却坚定的口号声。孩子们睡眼惺忪,却强打精神,扎着马步,小脸憋得通红,汗水顺着脸颊、脊背滚落,浸湿衣衫,可在严苛武师目光下,无人敢轻言放弃,在拳脚挥舞、兵器操练间,领悟坚韧不拔、果敢无畏与拼搏到底。

这里的教学,不止武艺,更重军事韬略。室内沙盘之上,以李光弼经典战例为蓝本,反复复盘推演。老师手指沿着 “山川河流” 比划,讲解着兵力部署、战机把握,“河阳之战,先祖巧用疑兵,山林插旗、击鼓扬尘,令敌军心生疑虑,徘徊不敢进,此乃攻心为上,虚实结合之妙啊。” 孩子们聚精会神,时而点头,时而皱眉思索,在模拟战局中培养军事思维,明白战场绝非蛮力相搏,智慧谋略才是制胜关键。

家族每年举行的比武大会,更是一场全民盛会。无论男女老少,皆踊跃参与,志在夺魁。赛场上,男子们拳风呼啸,刀光剑影闪烁,尽显阳刚勇猛;女子们亦不落人后,她们虽不以蛮力见长,却研习医术,精通后勤保障之道。比武中,若有伤者,女眷们迅速上前,施展出精妙医术,包扎止血、推拿正骨,手法娴熟;在赛事筹备时,安排后勤调度,准备物资、布置场地,有条不紊,尽显别样巾帼风采,以独特方式传承家族遗风。

夏日清晨,武塾中热浪与汗味交织,孩童们依旧咬牙坚持每日功课;比武大会上,喝彩声、加油声此起彼伏,家族成员各展所能,那枚刻有李光弼名号的特制勋章,在胜者手中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李氏子孙,不断超越自我,将尚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延续家族荣耀,守望家国安宁,让李光弼的传奇与精神,在岁月长河中永不落幕。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