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昌言的头像

昌言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2/20
分享
《李光弼:大唐烽火传奇》连载

第三十九章 民间记忆,口口相传

大唐的烽火虽已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次熄灭,化作史书典籍里凝重的墨痕,可李光弼的名字与传奇,却并未随着时光的洪流被冲刷殆尽,反而如同一颗生命力顽强的种子,在民间这片广袤且肥沃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借助着童谣的传唱、戏曲的演绎,深深扎根于百姓心间,历经千秋万代,口口相传,绵延不息。

在那寻常巷陌、烟火乡村之中,质朴的民间百姓们,虽未曾握笔著史,却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编织着对英雄的礼赞与铭记 —— 童谣,这一充满童真与生活气息的民间文学形式,成为了传承李光弼故事的鲜活载体。“李光弼呀真英雄,护我大唐立大功。常山夜袭惊敌梦,太原守城展威风。忠义之心传千古,英雄事迹记心中”,简单直白、朗朗上口的词句,似山间清泉,叮叮咚咚,顺着岁月的沟渠,流淌进一代又一代孩子们的心田。

村子里,每当朝阳初升,洒下第一缕光辉,学堂的课间便热闹了起来。孩子们嬉闹追逐间,稚嫩的童声汇聚成一曲别样的合唱,正是那传唱已久的李光弼童谣。老师们站在一旁,面带微笑,看着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待歌声稍歇,便会将孩子们聚拢,开始讲述童谣背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孩子们呐,你们可知这李光弼将军,当年可是大唐的中流砥柱,在常山,月黑风高之夜,他亲率奇兵,如鬼魅般突袭敌军营地,敌军还在睡梦中,就被咱们唐军打得落花流水,那喊杀声、惊呼声,把敌人的美梦都给吓破咯!” 老师一边说着,一边挥舞手臂,模拟着战斗场景,孩子们听得眼睛瞪得溜圆,小嘴微张,仿佛已然置身于千年前那个惊心动魄的夜袭战场,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在心底悄然萌芽。

而乡村的夏夜,繁星点点,如同镶嵌在夜幕上的宝石,璀璨夺目。村庄小院里,老人们搬着竹椅,摇着蒲扇,孙辈们则像一群欢快的小雀,围拢过来,或蹲或坐,眼巴巴地望着老人,满脸期待。“乖娃儿们,今儿个爷爷给你们唱个歌谣。” 说罢,老人清了清嗓子,那熟悉的旋律便在小院里悠悠响起,伴随着蒲扇轻摇带来的微风,拂过孩子们的脸庞。孙辈们睁大眼睛,听得入神,脑海中随着歌词,浮现出李光弼身披战甲、威风凛凛的身影,在常山的夜色中穿梭,在太原的城墙上坚守,忠义之魂仿若化作璀璨星辰,高悬头顶。在这般温馨惬意、充满烟火气的氛围里,民间记忆宛如坚韧丝线,代代缠绕、传承,将英雄的故事,编织进家族与民族的文化脉络之中。

若说童谣是民间记忆传承的轻吟浅唱,那戏曲,则是一场视觉与听觉交织、震撼人心的宏大叙事,让李光弼的传奇在舞台上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深入每一位观者的灵魂深处。剧作家们怀揣着对历史的敬重、对英雄的倾慕,精心创作了诸如《李光弼平叛》《英雄李光弼》等剧目,每一个唱段、每一句念白,都饱蘸心血,字斟句酌,力求还原那段烽火岁月里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

戏曲舞台之上,华灯高照,锣鼓喧天,帷幕缓缓拉开,便是另一番金戈铁马、风云变幻的世界。演员们粉墨登场,扮作李光弼者,剑眉星目,身披重甲,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将风范。“呔!贼子们,今日便是尔等覆灭之时!” 一声怒喝,声若洪钟,响彻全场,恰似当年李光弼战场之上,面对叛军,那威震四方的气势重现。在 “常山夜袭” 一折里,舞台灯光骤暗,唯有几缕月色透过薄纱,洒在 “唐军” 身上,他们身形矫健,脚步轻盈,手持利刃,悄无声息地逼近 “敌军” 营帐,随着一阵急促的锣鼓点,突袭开始,刀光剑影闪烁,喊杀声、惨叫声交织,演员们通过精彩绝伦的做打功夫,将紧张刺激的战斗场景演绎得淋漓尽致,台下观众的心也随之悬到嗓子眼,目不转睛,攥紧了衣角。

而演绎到朝堂之上,李光弼面对猜忌、冷遇时,演员的唱腔转为沉郁顿挫,念白间满是无奈与悲愤,“吾一心报国,却遭此不公,奈何,奈何呐!” 那微微颤抖的嗓音,饱含热泪的眼眶,将英雄的困窘与心酸展露无遗,观者无不为之动容,黯然神伤,心中既有对李光弼的同情,更有对那复杂朝局、世态炎凉的深刻体悟。

这般精彩剧目,不仅活跃于城市的戏楼剧院,更是深入乡村田间,在广袤大地上播撒着英雄的故事。乡村的戏曲巡演,犹如一场场流动的文化盛宴,所到之处,皆掀起热潮。田间地头,临时搭建的戏曲舞台虽简陋,却丝毫不减村民们的热情,彩旗飘飘,锣鼓阵阵,演员们妆容艳丽,唱腔激昂,一招一式、一颦一笑皆牵动着台下观众的心弦。每逢庙会,更是人山人海,周边村子的男女老少,天不亮便起身,呼朋唤友,结伴而来,只为一睹这英雄剧目的风采。当舞台上演绎李光弼故事时,台下村民们沉浸其中,随着剧情的起伏,或欢呼鼓掌,为英雄的壮举喝彩;或轻声叹息,为其坎坷遭遇揪心,就这样,李光弼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播,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化作民间文化不可或缺的瑰宝,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千古流芳。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