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昌言的头像

昌言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2/09
分享
《李光弼:大唐烽火传奇》连载

第三十四章 军事研讨,智慧传承

大唐的烽火虽已在岁月长河中渐渐熄灭,化作史书上凝重的墨痕,可李光弼的军事智慧与赫赫战功,却如同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在后世的军事学府中,持续绽放着夺目的光芒,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怀揣报国壮志、渴望驰骋沙场的莘莘学子。

各军事学府,作为孕育将才的摇篮,将李光弼的经典战例郑重纳入必修课程体系,视若圭臬。每当讲授这些战例之时,课堂便成了一座时光回溯的桥梁,带领学子们穿越悠悠岁月,直抵那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

教官们犹如经验老到的引路人,为了让学子们能全方位、深层次洞悉李光弼的军事谋略,不惜使出浑身解数,运用沙盘演示、图文讲解、虚拟现实模拟等多元教学方式,力求还原每一场战斗的细枝末节。且看那宽敞明亮的军事课堂,正中央摆放着一方巨大的沙盘,细腻的沙粒堆砌出山川、河流、城池,微小却制作精巧的兵俑,分别代表着唐军与叛军,栩栩如生地模拟着当年战场的攻防布局。

就拿太原地道战来讲,这堪称李光弼军事生涯中的神来之笔,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巧思,值得细细拆解、深入研习。课堂之上,教官先是展开一幅泛黄的地道设计图纸,岁月的褶皱里藏着往昔的机密,图纸上,地道的走向、出入口的设置、内部结构的规划,皆清晰标注,学子们凑近观摩,惊叹于这般精巧复杂的地下工程设计。紧接着,教官以沉稳且富有激情的语调,详述挖掘过程,讲述士兵们如何在敌军眼皮子底下,夜以继日、悄无声息地掘土运石,克服重重困难,硬是在太原城地下织就一张让敌军防不胜防的 “暗网”。

“同学们,可别小瞧了这地道,它不仅是土石堆砌之物,更是决定战局走向的关键奇兵!” 教官言罢,大手一挥,开启虚拟现实模拟设备。学子们纷纷戴上特制眼镜,刹那间,仿若置身于千年前太原城那紧张肃杀的战场。耳边是敌军攻城时的呐喊助威声、投石车发射的呼啸声,眼前是城墙上火光冲天,唐军奋力抵抗,石块、热油如雨点般砸向城下叛军。而就在叛军以为稳操胜券、志得意满之时,脚下突然传来阵阵闷响,地面塌陷,唐军从地道中如鬼魅般杀出,一时间,敌军阵脚大乱,惊慌失措,哭号求饶声此起彼伏,场面混乱不堪。学子们身临其境,有的因紧张而心跳加速,额头沁出细密汗珠;有的瞪大双眼,不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全身心沉浸于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模拟之中,真切感受到了李光弼巧用地道、出其不意打击敌军的绝妙之处。

待模拟结束,摘下眼镜,课堂瞬间热闹起来,学子们围坐四周,目光炽热,思维如脱缰之马,奔腾踊跃。“将军,那李光弼如何确保地道挖掘时不被敌军察觉呢?” 一位学子率先提问,打破短暂沉默。教官微笑颔首,指向沙盘上一处标记,解释道:“瞧这儿,李光弼巧妙利用了太原城地下土质结构,选择在敌军防守相对薄弱、且靠近城墙根基之处开挖,同时,命士兵们以草席、棉被等物掩盖挖掘声响,还安排小股部队在地面佯装正常巡逻,分散敌军注意力,此乃多管齐下,方能神不知鬼不觉啊!” 众人恍然大悟,频频点头。

这般热烈讨论,贯穿于每一堂战例剖析课。学府还别具匠心,定期举办军事辩论会,以李光弼战例为主题,广开言路,鼓励学子们各抒己见,探讨战术变革、指挥决策优劣。辩论台上,正反两方学子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一方力赞李光弼太原地道战战术灵活、隐蔽性强,直击敌军要害,是扭转战局的关键;另一方则提出,若敌军有所防备,地道突袭或难奏效,应搭配更多佯攻、牵制手段,确保万无一失。台下观众亦是全神贯注,时而为精彩论点鼓掌叫好,时而蹙眉沉思,权衡双方利弊。在这思维碰撞间,智慧的火花四溅,军事精髓如涓涓细流,悄然融入学子们心田,传承延续。

除了课堂研习与辩论探讨,学府还组织学子们实地考察古战场遗址,亲赴太原等地,踏上那先辈们曾浴血奋战的土地。站在太原古城墙下,砖石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旧坚实厚重,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教官手指城墙,遥想当年战事,讲述李光弼在此如何排兵布阵,如何鼓舞士气,抵御叛军一波又一波猛烈攻击。学子们抚摸着城墙古老的纹路,闭目遐想,似能看到昔日唐军身影,听到那激昂战鼓、豪迈口号,先辈的军事智慧与不屈精神,仿若化作无形力量,注入他们灵魂深处,激励着他们勤加研习、砥砺前行,期许有朝一日,能像李光弼一样,在战场上指挥若定,护国安民,续写大唐军事辉煌,让英雄的智慧与精神,在新时代的烽火中,再度焕发生机与活力。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