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这座依傍着滔滔黄河的军事要冲,在李光弼的精心构筑下,已然成为一座森严壁垒,静静等待着叛军的到来。城中,士卒们枕戈待旦,眼神中透着坚毅与决然,箭楼上,弓弩早已蓄势待发,箭头在日光下闪烁着寒光,好似寒星点点;城墙之上,滚木礌石堆积如山,那巨大的石块与粗壮的圆木,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即将到来的惨烈激战。
史思明听闻李光弼移军河阳,心中既恼恨又忌惮,恼恨的是李光弼屡屡坏他好事,在太原让他折戟沉沙,如今又跑到河阳筑起防线,阻挡他西进之路;忌惮的则是李光弼用兵如神,足智多谋,凡其所守之地,皆似铜墙铁壁,难以攻克。可他自恃兵力雄厚,还是亲率大军,气势汹汹地追至河阳城下,妄图凭借着人多势众,一举将这座堡垒击破,打开通往大唐腹地的大门。
李光弼站在城楼高处,俯瞰着城外绵延如蚁群般的叛军,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胸有成竹的笑意,旋即下令实施疑兵之计,要在这无形之中,先给叛军一记 “攻心拳”。士兵们领命而去,迅速隐入城外那片广袤的山林之中。一时间,山林里热闹非凡,却又透着一股子神秘莫测的气息。只见一面面旗帜,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山林各处插满,五颜六色的旗帜随风招展,猎猎作响,远远望去,仿若真有千军万马潜伏其中。
白昼时分,激昂的战鼓声响彻山林,那鼓声时急时缓,时密时疏,仿若有着某种神秘韵律,操控着整个战场的节奏。伴随着鼓声,士卒们奋力扬起尘土,一时间,山林间黄尘滚滚,遮天蔽日,恰似有大军正在其中急速行军、频繁调动。史思明骑在高头大马上,望着那片山林,眉头紧锁,眼神中满是疑虑。“这李光弼,向来诡计多端,林中到底藏了多少兵马,可不能贸然行事。” 他喃喃自语道,手中缰绳下意识地紧了紧,勒住躁动不安、跃跃欲试的战马,下令大军暂且停下脚步,原地待命。
待到夜幕降临,山林中又是另一番景象。一堆堆篝火被点燃,那跳跃的火苗,好似欢快的舞者,火星明灭闪烁,映照着周围的树木,光影摇曳,仿若人影憧憧,似有大军枕戈待旦,正虎视眈眈地盯着城外的叛军。为了强化这疑兵效果,李光弼还特意安排了一批士兵,模拟大军操练之声,号子声此起彼伏,“一二,一二” 的呼喊,充满力量感;兵器碰撞声叮叮当当,在静谧的夜空中回荡,传至叛军耳中,犹如洪钟鸣响,让他们更加不敢轻举妄动。叛军们围坐在营帐外,望着那片神秘的山林,听着那令人胆寒的声音,一个个面色凝重,交头接耳,军心渐渐浮动起来,恰似陷入了一片无形的泥沼,越挣扎,陷得越深,难以自拔。
可叛军毕竟人多势众,在城外徘徊多日后,史思明终究还是按捺不住心中的焦躁与野心,决定强行渡河强攻。一时间,黄河渡口处战船竞渡,密密麻麻的战船如过江之鲫,铺满了江面。船头的叛军士兵,手持利刃,张牙舞爪,口中呼喊着震天的口号,妄图以这汹涌之势,冲破河阳的防线。
李光弼站在黄河岸边的指挥台上,身姿挺拔,神情镇定自若,如同一棵苍松,任他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见叛军战船靠近,他大手一挥,口中高喊:“弩炮,齐发!” 刹那间,沿岸的弩炮齐声轰鸣,仿若雷公震怒,宣泄着天地之威。一枚枚巨大的石块与密集的弩箭,裹挟着呼呼风声,如雨点般倾盆而下,砸向敌船。只听 “咔嚓”“轰隆” 声响彻云霄,敌船纷纷破碎,木屑四溅,有的战船被巨石直接砸中船头,瞬间断成两截,士卒们惨叫着落水,在湍急的河水中挣扎呼救,那绝望的呼喊声,此起彼伏,惨象环生。
侥幸未被击沉的战船,奋力靠近河岸,叛军士卒们争先恐后地登岸,却不想刚一踏上陆地,便陷入了早已布置好的壕沟拒马阵之中。壕沟又深又宽,里面布满了尖锐的竹签与荆棘,许多叛军一脚踩空,便掉进沟里,被竹签刺得鲜血淋漓,哭号惨叫;拒马则如钢铁獠牙,横七竖八地摆放着,阻挡着叛军前进的道路。叛军们乱作一团,正手足无措之际,唐军将士们如猛虎下山,发起了白刃冲锋。
“杀 ——” 喊杀声震耳欲聋,唐军士兵们挥舞着刀枪剑戟,冲入敌阵,刀光剑影闪烁,每一次挥砍,都带起一片血雨腥风。血肉横飞间,叛军们被杀得丢盔弃甲,仓皇败退,那原本嚣张的气焰,早已烟消云散,只留下一路逃窜的狼狈身影。河阳防线,在这场激战之后,依旧稳如泰山,牢牢地守护着大唐的疆土。
战斗最为激烈之时,有几位唐军士兵,见一艘叛军战船即将突破防线,竟奋勇跳入冰冷刺骨、暗流汹涌的黄河水中。河水如冰刀,割着他们的肌肤,可他们全然不顾,凭借着矫健的身手,迅速游向敌船。在水中,他们与叛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拳脚相加,刀光闪烁,溅起的水花被血水染红,那场面惊心动魄,让人胆战心惊。他们或用手死死抓住船舷,不让战船靠近河岸;或跃上船头,与叛军短兵相接,凭借着无畏的勇气与精湛的武艺,成功抢夺了战船控制权,为河阳保卫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役过后,李光弼再立奇功,威名远扬,河阳百姓欢呼雀跃,夹道欢迎凯旋的唐军将士。军中士兵们,亦是满脸骄傲,传颂着战斗中的英勇事迹,而李光弼,依旧神色沉稳,他知道,这场胜利只是暂时的,叛军不会善罢甘休,未来,还有更多艰难险阻等待着他,等待着大唐,可只要心中有守护山河的信念,便无惧任何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