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寻常却又注定被铭记的日子,京城的天空依旧湛蓝,云朵悠悠飘荡,似是毫无预感即将到来的哀伤。然而,在那幽静的府邸深处,李光弼,这位历经风雨、守护大唐半壁江山的传奇将军,终是没能扛过病魔的无情摧残,溘然长逝。
消息仿若一道晴天霹雳,瞬间炸开,以府邸为圆心,涟漪般迅速扩散至整个京城,继而传遍大唐的每一寸山河。百姓们听闻此讯,先是惊愕得呆立原地,手中正忙碌的活计悄然滑落,片刻之后,悲痛如决堤洪水,汹涌而出。街头巷尾,自发地忙碌起来,人们噙着泪花,匆忙寻来白绫与素花,邻里相互帮忙,不多时,那原本热闹、色彩斑斓的街巷,便被一片素白所笼罩。白绫在屋檐下随风轻舞,素花于窗台、门口静静绽放,恰似为英雄铺就的哀挽之路。
简陋的木桌摆放在街边,上面罗列着各家拼凑而来的祭品,新鲜蔬果、自家烘焙的面饼,虽不华贵,却满含心意。香烛被小心翼翼地点燃,火苗跳跃,摇曳生姿,缕缕青烟,袅袅升腾,仿若承载着百姓们无尽的哀思,飘向那遥远的天际,去寻那位远去的英雄。哭声,起初是低低的抽噎,而后汇聚成恸地的悲号,老人们捶胸顿足,口中喃喃念叨着将军往昔的功绩,忆起太原城危在旦夕时,是李光弼挺身而出,巧施妙计,护得一城百姓周全;妇人们以袖掩面,泪如雨下,哭诉着若不是将军平定浙东之乱,家中父兄、丈夫恐仍深陷战火,不得安宁;孩童们虽年幼,尚不深谙生死离别之苦,却也被这哀伤氛围感染,停止了嬉闹,小脸紧绷,神色凝重,懵懂间知晓国之栋梁倾颓,似是心中那片安稳天空,也随之塌陷一角。
军中将士,那些曾与李光弼并肩作战、在沙场上浴血拼杀的铁血男儿,闻此噩耗,更是悲痛万分。营帐之中,皆披麻戴孝,平日鲜亮的军旗,此刻也降下一半,在风中瑟瑟悲鸣。他们以最快速度,于营帐内设起灵堂,粗糙的木板拼凑成案几,供奉着将军的牌位,牌位前,摆满了将士们从牙缝里省下、珍藏许久的酒水,那是他们曾想与将军得胜归来后畅饮的佳酿,如今,却只能以这般方式,敬献给逝去的统帅。
烛光映照下,将士们围坐灵堂四周,往昔战场上的场景,如走马灯般在眼前闪现。有人忆起河阳之战,李光弼镇定自若,指挥弩炮齐发,巨石与弩箭如暴雨倾盆,砸向叛军,那威风凛凛、指挥若定的身影,仿若就在昨日;还有人想起,在艰难的围城时刻,军粮短缺,是将军率先捐出私财,购置粮草,稳定军心,与大家同甘共苦,不离不弃。他们涕泪横流,誓言定要继承将军遗志,保家卫国,让将军用生命守护的大唐山河,永固不失,那声声誓言,在营帐间回荡,铿锵有力,透着视死如归的决绝与守护山河的赤诚。
各地城邑,纷纷罢市三日,繁华的集市瞬间安静下来,店铺关门,商贩们收起了叫卖的行头,街头空荡,唯余那素白装饰与弥漫的哀伤气息。平日里嬉笑玩耍的孩童,此刻都乖巧地依偎在长辈身旁,眼中泪光闪烁,学着大人模样,对着京城方向,默默行礼,稚嫩的小手合十,小脸满是虔诚,似是在向英雄诉说敬意与不舍。整个大唐,山河失色,往昔的繁华热闹,在这份举国同悲之下,仿若褪色的画卷,黯淡无光,唯留对李光弼无尽的追思,如丝如缕,缠绕在每一个大唐子民心间。
朝廷之上,那曾对李光弼有过猜忌、冷遇的权贵们,此刻也面露惭色,满心愧疚。皇帝亲下诏书,追赠李光弼为太保,谥号武穆,那庄重的谥号,承载着对他一生忠义智勇的认可与褒扬。命史官详述其生平功绩,不得有丝毫遗漏,要将这位英雄的故事,完整地呈现在后世面前。
史官们领命,埋首于典籍之间,笔耕不辍,仿若穿越时空,重走李光弼的一生。从他出身辽西将门之子,自幼受尚武家风熏陶,心怀壮志;到踏上军旅,初露锋芒,在一场场小型战事中积累经验;再到安史之乱爆发,临危受命,坚守太原,以奇谋巧略大破敌军,挽狂澜于既倒;继而转战河阳,智斗史思明,稳固大唐防线;直至暮年,南下浙东,平定叛乱,为百姓夺回太平岁月。每一段经历,都细细斟酌,每一个细节,都反复考证,力求用笔墨绘出那波澜壮阔的画卷,让后人得以瞻仰铭记,知晓大唐曾有这样一位英雄,以血肉之躯、卓越智慧,撑起山河破碎中的一片天。
李光弼的画像,被郑重地绘于凌烟阁上,丹青妙笔勾勒出他的英武面容,剑眉星目间,透着坚毅与果敢,那画像仿佛有了灵魂,凝视着大唐的山河,见证着岁月变迁。此后,每逢清明佳节,百姓们便携老扶幼,走出家门,带上鲜花、祭品,前往祭祀之地;军中将士,亦是整军列队,身着素服,庄严肃穆地来到将军灵前,他们献上美酒,诉说着一年来大唐的守护成果,传承着将军的精神,让那份忠义智勇,在悠悠岁月中,始终熠熠生辉,永不磨灭,成为大唐历史长河中璀璨夺目的星辰,指引着后世之人,铭记先辈热血,守护家国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