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山野微风的头像

山野微风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1/22
分享
《汉初风云录》连载

第八十二章 楚汉罢战止戈签鸿沟协议 张良劝刘邦毁约追击霸王(下))

成皋——广武攻防战,其实是由京索之战,成皋之战,巩县之战,北征之战,潍水之战,汉军挠楚之战等一系列战役所组成的跨地域、长时间、大规模、综合性战役,也是楚汉战争中具有生死存亡意义的关键一战,经此一战,使得楚汉双方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西楚霸王项羽的失败已经成为不可逆转之势。

再说项羽在荥阳与刘邦签订了“鸿沟协议”之后,并没有感到一丝一毫的轻松,沉重的挫败感像一座大山一般压在他的心头,几乎难以喘息。

项羽心里岂能不明白:即便签下鸿沟之约,楚汉两国也绝谈不上平分天下。鸿沟以西的三秦、巴蜀之地本就在汉王刘邦的管辖之下,而关中自函谷关向东,刘邦已经实际掌控了大半河山,诸如鸿沟以东的河南、常山、韩、魏、代、赵、燕、辽东、三齐甚至九江等地,都已经归顺汉王刘邦,除了保持中立、与楚国若即若离的衡山、临江两个诸侯国之外,如今自己已经一无所有。即便是汉军如约撤出彭城,将楚都归还自己,但彭城处于汉军的四面包围之中,齐王韩信在齐国屯兵数十万,距离彭城不过几百里之遥,因此,仅剩的十余万楚军绝不可能再返回彭城,那无异于自投罗网,虎入囚笼。

此时的楚霸王项羽表面看似平静如常,其实心中紧张万分,他已经什么都来不及去细想——其实也别无选择,唯一的念头,就是尽快脱离成皋战场,保住手中这最后的十余万楚军主力,争取时间以最快的速度返回江东,然后再图东山再起。

正如唐朝大文豪韩愈在他的《过鸿沟》一诗中所感叹:

“龙疲虎困割川原,亿万苍生性命存。

谁劝君王回马首,真成一掷赌乾坤!”

然而,由于项羽一系列无可挽回的重大战略性误判和战术失误,加之潍水之战和成皋攻防战中实力损失大半,此时再谈有朝一日反击汉王刘邦,为时已晚,即便是曾经神勇无敌、拔山扛鼎的西楚霸王项羽大手一挥,投下了这最后一注豪赌,怕是也难以挽回颓势了。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汉王刘邦与楚霸王项羽签订鸿沟协议之后,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松下来,这种踏实与喜悦的心境远胜过他当年率起义军攻入关中,驻军灞上,遥指咸阳的那种兴奋与豪迈。

刘邦认为,历经几年苦战,终于战胜了项羽,拥有了半壁江山,老父亲刘太公和夫人吕雉也平安归来,一家人团聚,已无任何烦恼忧愁。尤其是项羽遭到重挫,实力锐减,领兵东归,对自己已经构不成任何威胁,眼下局势稳定,一年半载不会再起战事,于是,刘邦决定,按照鸿沟协议条款,除留下部分汉军驻防荥阳,成皋,洛阳等重要城池以外,全军班师返回关中,休整歇息,再做打算。

主意打定,刘邦召集全体文武大臣,宣布返回关中的决定。刘邦感慨地对众人说道:“诸位弟兄自跟随本王兵出汉中,平定三秦,征服诸侯,鏖战项羽,到如今签订鸿沟之约罢战言和,转瞬间已经四年。四年以来,诸位生死无惧,风餐露宿,纵横东西,奋勇杀敌,无数将士流血牺牲,本王深知其中之艰辛。如今与项羽罢战言和,战争结束,项羽已经率楚军撤离荥阳东归,我汉军将士也十分疲惫,急需休整。有鉴于此,本王决定,留少数兵力守卫荥阳,成皋,洛阳一带,近日即整理行装,班师返回关中,全军将士好好歇息放松一番,然后再从长计议!”

文武大臣们听到汉王刘邦说要退兵关中,休养歇息,皆十分高兴,纷纷附议道:“大王说得极是,将士们数年来衣不解甲,马不卸鞍,枕戈待旦,征战杀伐,甚是辛苦,如今战争结束,终于盼来了和平安定的局面,是该好好休息一阵了!”

正当众臣纷纷赞同汉王刘邦班师返回关中的决定时,一直保持沉默的军师张良站出来说道:“启禀大王,楚汉之争不但并未结束,而且此时正是战争最为紧要的时刻,万万不可退兵返回关中!”

刘邦听张良反对撤军,不禁一怔,忙问张良道:“子房是说不能退兵吗?项羽已经撤军东归,本王已无后顾之忧,难道让这数十万汉军长期驻扎于荥阳,防备项羽反攻不成?”

始终保持冷静头脑的张良早已对楚汉战局的后续发展有深远谋划,他认为楚汉两国之间的战争远未结束,只是进入了新的关键时期,汉军非但不能班师休整,而且应该一鼓作气,抓住战机,乘势发起战略反击。

张良见汉王刘邦发问,遂高声答道:“非也。在下不仅反对撤军,而且恰恰相反!”

刘邦皱起眉头问道:“子房此话怎讲?”

张良答道:“大王您想,当前,我汉国已经拥有大半天下,项羽当年分封的十八个诸侯国如今已被我汉国攻灭十五个,不但是鸿沟以西广大区域归汉王所有,鸿沟以东的各路诸侯亦无一人不愿归附于汉王,此乃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从军事形势看,汉军对项羽已经形成四面包围之势,汉军兵力处于绝对优势,局面对我们极为有利。而项羽心里清楚,楚军粮尽无援,士兵疲惫,斗志低落,已无力再战,不得已被迫东归。他岂能不明白,若是不签订鸿沟协议迅速撤离荥阳,则汉军必然自三面围上来将楚军就地歼灭于此地。当前,项羽已是日薄西山,强弩之末,回天乏术,此乃上天赐予大王的灭楚良机,若大王此时率汉军返回关中,他日项羽若是扩充军队,恢复元气,胁迫各路诸侯卷土重来,则汉军将士数年来苦苦征战、流血牺牲换来的大好局面势必将前功尽弃,不复再现。以往汉军实力不济,不敢与项羽展开战略决战,而今大王手握数十万重兵,拥有绝对优势,此时不决战项羽,更待何时?时不我待,失不再来,因此,大王此时非但不能退兵,反而应即刻抓住战机,诏令天下,尽起汉军及各路诸侯兵马,乘势发起追击,彻底歼灭项羽及其残余势力,从而成就一统天下之宏图伟业,令黎民百姓永享太平安宁,还望大王三思!”

刘邦听了张良的主张,不由得心头一震,他从未想过趁楚霸王项羽遭到重挫撤军之时痛下杀手,发起追击,这不符合他的性格,张良的提议让刘邦感到十分为难。

沉默片刻,汉王刘邦抚着颌下胡须,自牙缝里吸进一口气,皱起眉头踌躇道:“寡人与项羽曾兄弟相称,且刚与项羽签订了鸿沟协约,承诺鸿沟为界,各自退军,互不进犯,如今墨迹未干,项羽刚开始撤军东归,尚未走远,我便撕毁协议,命大军追击项羽,天下人岂不耻笑我刘季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趁人之危,太不仗义?”

张良拱手说道:“恕张良直言,大王此言谬矣!楚霸王项羽坑杀战俘,擅自分封,屠戮咸阳,弑杀义帝,杀害韩王成,几次逼大王陷入绝境,这桩桩件件又何曾讲过道义?大王乃贤德之人,天下尽知,两军相斗,争霸天下何妨使用谋略与诡计?若是只讲道义,又如何夺得天下?再者,项羽手中尚有十余万人马且勇猛善战,倘若坐视其撤军东归,以项羽在楚国的威望,必能迅速得到补充壮大,恢复元气,实力大增,到那时再欲取胜项羽,不仅仅是要付出更大代价,鹿死谁手恐怕亦难以预料。此时不追歼项羽,坐失千载难逢之良机,怕是今后遗恨无穷矣!”

然而,刘邦想到,曾经何等勇武高傲的项羽如今已经陷入穷途末路,孤立无援的境地,他几乎失去了全部土地和荣耀,被迫签订和约仓皇离去,这让刘邦深感怜悯。

刘邦念及当年在鸿门宴上,项羽拒不采纳范增的谋略,没有借机除掉自己,而今要乘人之危,恩将仇报,下令汉军追杀项羽,刘邦心中不禁矛盾重重,于心不忍,揉搓着双手长吁短叹,在大殿里来回踱步,时而仰头深思,时而低头沉吟,试图为自己的决断找到一个可以自我安慰的理由,因而犹豫不决,难下决心。

因为事关重大,又是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刚刚恢复,殿下的文臣武将听到军师张良极力劝阻汉王退兵关中,主张立刻追歼项羽,皆面面相觑,不知道该站在哪一方,殿堂里一片沉默。

都尉陈平见汉王刘邦依然迟疑不决,遂上前说道:“启禀大王,在下以为张良大人所言极是,应当趁项羽匆匆撤军东归放松戒备之际,立刻下令全军发起追击。依项羽在楚人中的威望,如任其返回江东不啻为放虎归山,一旦项羽恢复元气,兵力增强,重回中原,恐怕无人能敌。巨鹿战役,彭城之战,项羽凭借其勇猛果敢,战术得当,皆以少胜多,锐不可当,若让项羽养精蓄锐,重整军备,卷土重来,各诸侯必然再次背汉归楚,到那时欲再胜项羽恐怕就难了。项羽不灭,大王何谈一统江山,成就霸业?两军对战厮杀,非楚即汉,有汉无楚,何须悲悯仗义?大王切勿怀妇人之仁,错失良机,应该当机立断,亲率汉军出击,莫再迟疑!”

丞相萧何也站出来附议道:“启禀大王,军师与都尉二人所说十分正确,当下正是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项羽久战不胜,兵力锐减,被迫退兵,此乃天赐良机,失不再来,大王此时切勿效仿楚霸王,优柔寡断,应立刻下令全军出击,一举歼灭项羽,早日统一天下,造福社稷!”

刘邦听了张良、萧何、陈平等人的劝谏,仰首闭目思索片刻,终于一跺脚,以右手握拳向左掌一击,说道:“罢了,为天下计,本王顾不得兄弟之情了,即刻传寡人命令:调集粮草辎重,全军准备出击,并传檄各路将领集结军队,追击项羽,务求全歼楚军!”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